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孔乙己”三个字的声调都是上声,该怎么念?两个上声字连在一起,产生了自然音变,第一个上声变得近乎阳平声.三个上声字连在一起,产生怎样的音变呢?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说:“如果连念的上声不止两个……快读时,也可以只保留最后一个字读上声,前面的一律改为阳平.”  相似文献   

2.
浊上变去论     
浊上变去,是不容易解释的。宋张麟之《韵镜·序例》就解释错了。他认为: 凡按平仄念字,至上声就清浊犯同音。如东清同浊,它们的上声都念成清声董字;刀清陶浊,它们的上声都念成清声祷字。上声无浊声,而《韵镜》上声浊位有字,又要念成去声,是由于古人制韵,间以去声字参入上声,以使清浊有所分辨,  相似文献   

3.
贵阳话两字组有连读变调,涂光禄《对<贵阳方言的语音系统>一文的几点意见》(《方言》1982年第3期)曾有论及。本文具体说明AA式叠音名词的各种变调现象。贵阳话有四个单字调:阴平[55],阳平[31](实际调值是21,为了醒目写作31),上声[53],去声[13]。贵阳话阴平字(古平声清声母字,普通话阴平)和上声字(古上声清声母和次浊声母字,普通话上声)构成的叠音名词不变调。例如(举例先标明调值,例词只标声韵):[5555]包包pau粑粑pa杆杆kan刀刀tau单单tan车车ts'e猫mau缸缸kan弯弯uan钉钉tin哥哥ko烟烟iaη杯杯Pei梯梯t'i…  相似文献   

4.
在粤东闽南方言汕头话中 ,中古浊声母字除了上声之外 ,平、去、入三声字调类分化基本上是不论全浊、次浊均读阳调类 ,但上声的次浊字却读阴调类。而中古浊声母去声字又有读阴上和阳上的现象。本文对这两种现象进行了考察分析 ,并跟厦门、漳州、泉州和广州等方言的类似现象作了比较研究 ,提出了作者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5.
松滋方言的轻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滋方言轻声的特点是音长缩短和音高变化,其音高延续了前字声调的终点音高;松滋方言的轻声音节只有音高特征,但轻声前字曲拱特征仍然保留着;前字为阳平和上声的有变调现象产生。  相似文献   

6.
湘潭方言单字调和双字组变调的语音实验研究发现,湘潭方言单字调只有五个音调:阴平33、阳平12、上声42、阴去45、阳去21,入声24在单字调发音时归入阳平12;湘潭方言的连读变调有两种形式:上声在二字组无论做前字还是后字,均由42变为44;入声在阴平、阳平、入声字后时,由24变为33;湘潭方言的轻声时长大约是非轻声的一半,调值为3,上声在轻声前也发生变调,由42变为44。  相似文献   

7.
中古入声在今衡山前山方言中的归调及演变情况是:绝大多数古清声母入声字、古次浊声母入声字及部分古全浊声母入声字今读入声调;部分古全浊声母入声字和少数古次浊声母入声字因调值相似读上声调。此外,还有少数非常用的古入声字今不读入声,归调跟普通话一致。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两部南宋初期文献中的全浊上声字进行考察,发现多数浊上字还处在上、去两属的状态,另有一部分浊上字没有变成去声。因此认为,南宋初期"浊上归去"的音变还没有完成,这一时期与北宋中晚期和南宋中晚期同属于一个音变时段。  相似文献   

9.
固原方言的两字组连读变调和轻声,可分后虚类、叠字类、一般类三类进行观察和讨论。出现的连读变调类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重读连读变调、轻声连读变调、轻音连读变调。轻音连读变调是单纯语音层面的调值变化,轻声的连读变调还与语义、语法层面有关。固原方言轻声音变至少有两种:一般意义上的后字轻的形式和音系学意义上的后字不轻的形式“。上声+上声”两字组中有一种21+53的连调式,或许可以看作前字轻的轻声音变形式。  相似文献   

10.
以哈尔滨市地名用字“哈”字为例,运用社会语言学变异理论对哈尔滨市区内各语言社区进行调查,采用匿名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受访者提供的有效样本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地名用字“哈”有两个语音变式:一是阴平hā,一是上声hǎ.结合语言内外部因素,尤其是社会变量,描述“哈”的各语音变式在话语中的分布情况,掌握各语音变式的使用频率及其与各社会变量的关系,即年龄和职业对“哈”字异读上声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在哈居住时间和性别因素,而文化程度因素对“哈”字发音变异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汉语北方话上声连读变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汉语北方话中,上声连读变调是一种普遍倾向。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数十种北方话中上声变调与他调类变调的对比,揭示上声变调的诱因。研究表明低调不稳定性可能适于解释他调类连读变调,但不适于解释汉语北方话上声变调。上声变调在很多北方方言中是强制性变调,而他调类变调则属于选择性变调。因此,汉语北方话的上声变调很有可能是一种调类型变调。  相似文献   

12.
一些讲现代汉语语音的讲义和小册子都讲到普通话声调,讲到“上声”,但“上声”的“上”宇在普通话里究竟如何读,却几乎都没有顺便提到,似乎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其实不然,“上声”的“上”字读法,在众多按普通话注音的字词典里是有分歧的。 在七六年以前出版的几部有影响的字词典里,“上声”的“上”字读音即已标为两种。一种以为它正读shàng,但又可以读shǎng。如《新华字典(1971年修订重排本)》: 上shàng(又shǎng)上声,汉语四声之一。…… 上shǎng‘上声’的‘上’的又音。见本页‘上(shàng)’。  相似文献   

13.
长沙方言单音节声调及双音节变调的实验语音学研究发现,单音节声调包括阳去21和上声42两个降调和阴平23,阳平13,阴去45,入声24四个升调;没有平调。变调有三种形式:阳去做前字时,调值由21变为22;上声无论做前字或是后字,均由42变为33;入声做后字时,在并列或偏正结构中由24变为33。  相似文献   

14.
0.1 《老乞大谚解》中有220个古入声字,共出现2943次。这些入声字有规律地分派到阳平和去声中去,分派条件与《中原音韵》完全不同。《中原音韵》和与其同一系统的《中原雅音》入声派入阴声九韵,每韵之下,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全浊字派入阳平,全清、次清字(影母字除外)派入上声,次浊字(另含影母字)派入去声。16世纪  相似文献   

15.
上声变调是学习普通话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对上声变调中的两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并对上声变调规律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16.
[摘要]四川客家方言普遍具有跟闽粤赣客家方言相同的语音特点:古全浊声母字逢今塞音、塞擦音读为送气清音,古次浊上声与古全浊上声字部分读阴平,山摄一、二等舒声韵基本有n与an的分别,蟹摄一、二等有oi与ai/uai的分别等;同时也具有跟四川官话相同的语音特点,出现了、y、z等来源方言中没有的语音成分。根据语音特点和来源标准可把四川客家方言分为四川粤东片和四川粤北片,再根据地缘标准进一步把四川粤东片客家方言分为川西成都小片、川东南内江小片、川西南黄联小片。  相似文献   

17.
现今有些方言的古入声调类已经消失,古入声字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等调类中,这种变化对人们学习、掌握语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母语出发,借助与普通话的对比探求几条较为可行的判断方法,是快速掌握古入声字的捷径,人们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加深对自己方言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河北沧州地区方言轻声系统特征鲜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东部地区阳平上单字调在轻声前可区分阳平和上声;部分县市方言在“*阳平+轻”、“去声+轻”连调式中前字调值相同,轻声后字根据前字调类不同而进行区分;部分轻声音节音高实现途径为前字音节“终点延伸”.  相似文献   

19.
商洛客家方言古入声今读的情况是塞音韵尾已全部丢失,入声韵尾脱落后,古入声韵或以主要元音相近为原则,归入相应的阴声韵,或独立成韵,相对比较复杂。入声调的今读情况各地也存在差异,罗湾保留阴入、阳入,安乐只有阴入,其他地方没有入声调,清入字或归上声或归阳入,全浊字都归去声,次浊入字部分随清入字走,部分随全浊入字走。  相似文献   

20.
人们研究《元声韵学大成》一书的声调会发现,此书具有平声不分阴阳、全浊上声字变成浊去和清去、入声音节结尾辅音已有混同等特征。这些声调现象都反映了当时的实际语音状况,因此可以说,《元声韵学大成》是一部反映时音的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