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庄子的死亡智慧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庄子的死亡智慧表现在自然本体论和精神存在论两个层面上。在第一层面上,庄子把人的死亡看作是自然大化流行的一个环节,因此人之死生乃是自然而然的事,是万有的真相。在第二层面上,庄子通过对本己存在的时间有限性与终极意义的探索和领悟,达到了对死亡的大彻大悟人的向死而归之途,乃是回归自然、“通道为一”的本真状态。庄子的死亡智慧具有原创性、超越性、当下性。在现代背景下对它的阐释与汇通正是建构中国现代死亡哲学和意义治疗学的重心与关键,对当代人类超克死亡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庄子以一种逍遥自在的超脱心境,在幻想中开辟了绝对自由的、理想的精神空间,表现了时代的觉醒意识。但庄子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更多的是源于人类抹之不去的对死亡的恐惧。因此庄子在探讨生命哲理的同时,又以原始的死亡意识渲染着生命的神秘。  相似文献   

3.
死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面对死亡,庄子以其独特的视角从不同的方向来解读死亡。庄子在对死亡本质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体认、关于死后世界的认识、以及对待死亡的人生态度等方面,都给予我们一个不同于其他诸子的全新视域,让我们看到了死对于生的价值与意义;同时庄子在死亡问题上是具有对生的超越性的,表现在用死后归于永恒的道来解构有限的生命,将短暂的生命融合进无限的道中,从而获得生命的超越。这样才能更好地去生活,坦然地面对死亡。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和《庄子》用较大篇幅书写"死亡",贾宝玉惊心动魄的死亡言说是对《庄子》中死亡意识的接受。贾宝玉和庄子的生命哲学逻辑都是死亡焦虑下的应对机制,他们的死亡观都体现出对"崇高死"和"伦理死"的消解。贾宝玉在生存应对和意义追溯上与庄子存在差异,这凸显了该人物形象的超越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的死亡沉思今日依旧在召唤有心人去倾听死亡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此在无论如何终归逃不脱人生之大限——死。死亡是此在的终点,它不间断地贯穿于人的存在中。死亡是人的存在的最固有、最亲自、不可超越、不可确定、最本己的可能性,死亡伴随着人的出生就已存在,只要此在"活着",他就不得不承担着死亡。承受死亡,体验死亡,"先行到死亡中去",勇敢地承担起责任与自由,这才是人的存在的本真性。作为存在个体的自我应当能在良心的呼唤之下,为自己的生存做一深刻的思考,走向生活世界,获得自由之新生,找寻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屈原在他的作品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表现其死亡意识:一是描述死亡,一是描写对死亡的超越。诗人的死亡观既受孔子、孟子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又有庄子死亡观的渗透。作品所表现的死亡意识,是诗人死亡观的艺术体现,是诗人人格境界的艺术转化,它蕴含着诗人对死亡的独特理解与阐释。屈原对于以死殉节的坚定选择是儒家"内圣外王"、道家"无待而游"人格境界的双重体现。  相似文献   

7.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对死亡进行了深入独特的思考。本文旨在论述庄子对死亡问题的基本思想:从本体论上看,死为气之消散;从认识论上看,死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意向;从现实性上看,死是天命之死。  相似文献   

8.
死亡与正义     
死亡问题既突兀又悠远 ,它直接关涉到生存的根据、创造的源泉以及生活的样式等与人类休戚相关的问题 ,对生命的尊重以及透析生之意义便是死亡的超验性和先验性之启示。其间所蕴含的超正义与属正义性在对自杀、安乐死以及死刑的简要分析中有所显扬。死亡与正义的关系既有层次 ,又十分紧密。要之 ,死亡之真意即在生之澄明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化中并不缺乏关于死亡的研究,庄子就是其中一个,他对于生死有更为详尽的论述.庄子死亡哲学具有生死自然、生死齐同、生死超然的思想.本文试图通过对庄子死亡哲学的研究,寻找庄子死亡哲学的现实意义,并获得直面消解困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11.
死亡之谜     
人怎么样才算死了?这个听起来似乎不难回答的问题,其实却很复杂。国外有人估计,在宣布已死亡的人中,竟有4%实际并未死亡,却误被活埋或火化了。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死亡”的关注。人未死入木,活埋于地下,在人类历史上是不乏其例的。  相似文献   

12.
死亡价值论     
死亡是夺走我们一切东西最大的恶,死亡恐惧是人类最本质、最深层的恐惧.人类一般从死亡是对生命的彻底否定这一角度出发,得出死亡是没有价值的结论.但如果理性地和客观地分析,死亡是有价值的,并且死亡价值对个体与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具有相当的意义.死亡价值具有普遍性、特殊性、证明性、社会历史性、指向性等特点.死亡价值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价值.认识到死亡具有价值并有正面与负面之分,对于我们理性地审视自己的人生,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在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及消除对死亡的恐惧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代人死亡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有生命之物产生以来 ,就有了死亡的现象 ,但动物只有存与亡的问题 ,而惟有人类才有所谓死亡问题。当死亡的状态、死亡的事件和死亡的性质与我们所期待的状态与性质不符 ,有差距或差距甚大时 ,才构成了死亡的问题。现代人面临着复杂的死亡问题 ,它强烈地影响到人们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 ,必须探讨现代人的死亡问题 ,并从中引申出解决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4.
死亡之谜     
《阅读与作文》2009,(3):18-19
人怎么样才算死了?这个听起来似乎不难回答的问题,其实却很复杂。国外有人估计,在宣布已死亡的人中,竟有4%实际并未死亡,却误被活埋或火化了。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死亡”的关注。人未死入木,活埋于地下,在人类历史上是不乏其例的。  相似文献   

15.
论“死”——庄子与儒家死亡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是人类最庄严的话题之一。庄子和儒家面对死亡所表现的情感和态度,以及备办葬礼的要求却各不相同。然而,两家都在超越死亡、追求人生的不朽和永恒上做出了积极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对死亡的思辩独白——从死亡到死亡意识的升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的死亡沉思今日依旧在召唤有心人去倾听死亡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此在无论如何终归逃不脱人生之大限——死。死亡是此在的终点,它不间断地贯穿于人的存在中。死亡是人的存在的最固有、最亲自、不可超越、不可确定、最本己的可能性,死亡伴随着人的出生就已存在,只要此在“活着”,他就不得不承担着死亡。承受死亡。体验死亡,“先行到死亡中去”,勇敢地承担起责任与自由,这才是人的存在的本真性。作为存在个体的自我应当能在良心的呼唤之下,为自己的生存做深刻的思考,走向生活世界,获得自由之新生,找寻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运用社会学批评的方法,分析了庄子死亡观的社会黑暗、疫灾频发和人性异化等形成背景;讨论了庄子死亡观的死乃必然、死乃自然和死乃释然等基本内涵;探讨了庄子死亡观的完善死亡哲学、培养人生智慧和推进死亡教育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论文学对死亡主题的表达与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亡"连同哲学中的"虚无",成为当今文学表达的一大主题,这是起于什么缘由?文学关注死亡,与宗教和哲学有何区别?文学中的死亡主题有何演变?本文意在对此作一粗浅的探讨,并由此窥视中西文学在把握人与世界的形态、方式和精神气质上的异同,以及在终极关怀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叔本华认为,人生来就是痛苦的,痛苦是人生无法摆脱的状态,即便死亡也无法使人类逃离痛苦的折磨。欲望是产生痛苦的根源,而欲望又是人类无法抗拒的,所以痛苦也无法抗拒,但人类可以通过艺术创作或欣赏、禁欲以及绝食的方式远离、减少或摆脱痛苦。叔本华的这种人生哲学使人更加关注人生,从而坚定对人生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20.
菲力蒲·克洛代尔被誉为当代法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在短篇小说《亡者之言》中,他通过神秘死亡来探讨人与外部世界,人与自然的碰撞与融合,集中讨论小说所展示的现实和超自然,真实与虚构相互交替的世界.作者寄深刻的寓意于"死亡"之中,从而表达了作为人类一员的"自我"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