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篇,四字为一章,字义晦而不明,素称难解。自东汉至民国,解十七人,但语焉不祥,未及细考,没有定论。50年代以来,以冯友兰先生提出“教育不分阶级”的解译后,“有教无类”遂在为学界一争论热点,至今异解已有十种之多。笔认为,为解经义,需以唐儒古训为源。马融云:“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为依据。对于“教”字,以《孝经》:“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为准绳,“教”指“德教”、“孝教”,亦即“政教”;“类”字以《荀子·礼论》篇:“先祖,类之本也”为依托,“类”为“种族”、“族类”。“孝教”本为教化族类,扩而展之,族类亦含“异族”、“少数民族”。“有教无类”应为“教化不分族类”之类。  相似文献   

2.
《论语·卫灵公》有言:“子曰:‘有教无类’”。历来对此“类”字之义约有两解,实皆于理不合。一曰类即种类,即今日所谓民族。《荀子·礼论》:“先祖者,类之本也。”郑玄《周礼》注:“族,犹类也”。明人高拱《问辨录》谓“类,是族类,言教之所施,不分族。”这种说法在先秦典籍中亦可找出不少根据,如《诗·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左传·僖公十年》:狐突言“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僖公三十  相似文献   

3.
两千多年前,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孔丘曾提出一个“有教无类”说。孔丘所说的“教”,本来是奴隶主对奴隶进行强制军事训练和思想灌输;“无类”,则是讲不分氏族的差别。“有教无类”就是不分氏族,按地域编制对奴隶进行强制教练。可见“有教无类”并不是什么全民教育的口号。但是,历  相似文献   

4.
《芜城赋》中有两句:“制磁石以御冲,糊赤贞壤以飞文。”第一句《文选》李善注:“《三辅黄图》曰,阿房宫以磁石为门,怀刃者止之。《广雅》曰,冲,突也。”李周翰又作补充:“磁石吸铁,故以为门。有怀刃者,则吸之使不得过,故云御冲。”这一解释一直为后来注家所沿用。仔细分析,如此解释实难以讲通。此解“冲”为动词,与下句“文”不能对称,此其一;“怀刃者”为刺客,这种人通常是暗中进入,非公开冲击,而据《三辅黄图》原文,磁石为门显然为便于发现刺客,而非为抵御冲击者,此其二;“怀刃者”以肉身冲撞城门,此种现象亦殊觉不合情理,此其三。《诗经…  相似文献   

5.
李白《蜀道难》的“兴寄”,前人多加探索,以至穿凿过深,异说纷纭,写作年代也难于确定。其实如果披开无根无据的迷雾,《蜀道难》的兴寄、写作时间、写作特点等,都是可以阐明的。总括前人旧解,大约有这样几种说法:范摅《云溪友议》认为是为了严武镇蜀,想要危害房琯与杜甫而作;洪驹父《诗话》则以为李白自蜀至长安,曾将《蜀道难》诗贽见贺知章,又曾见李集一本,下注“讽章仇兼琼也”,因此是讽刺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的;肖士(?)注则认为是讽刺玄宗逃入蜀的失计的。但他们都不是从诗的分析中得出的结论,而是凭一些想象和猜测。特别是肖士(?)竟把诗中“问君西游几时还”的“君”字,解释为指唐玄宗,实在是一种不合情理的武断。我们说严武镇蜀,想要危害房琯与杜甫,这是无中生有的推测,而当时李白流放夜郎,也很难写出这样的作品。又据范传正《李公新墓碑》,说贺知章所称道的是李白的《乌栖曲》,而不是《蜀道难》,则《本事诗》、  相似文献   

6.
唐诗《哥舒歌》中出现的“临洮”一地究竟是指哪里?历来众说纷纭。《试解<哥舒歌>的中临洮》一文(见甘肃《社会科学》一九八三年第三期,作者司俊、司俭,以下简称《司文》),为我们指出了三种关于“临洮”的解释,同时又提出了不同意这些解释的新见解。这样一来,《哥舒歌》诗中的“临洮”,就有四种不同的答案,这就是: ①、甘肃省岷县;②、甘肃省洮潭县;③、甘肃省临洮县;④、青海省乐都县(即《司文》所谓鄯州临洮军之防线)。但是,正确的答案只能是一个,这就要求我们详细地占有材料,复原历史的本来面目,通过去伪存真,去揭示临洮地望的真实所在。  相似文献   

7.
<正> 《论语·卫灵公》记孔子讲的那句“有教无类”的话,历二千余年为学者们谈论不衰,至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其原因盖有二:其一,前代经师对这句话作了大量而又互相抵牾的训释,遂令后人各执一端,对“有教无类”思想的内涵的解释带上了很大的随意性。其二,  相似文献   

8.
“有教无类”见于《论语·卫灵公》,是孔子说的,其弟子或再传弟子所记述。这句话很难理解,早在朱子编撰《四书集注》的南宋或更早就已无法解释了,长期阙疑。但不少学者认为这句话表明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很重要,故还不断有人研究,但总是无结果。“有教无類”所以难理解,症结在于句中的類字。類,现在简写为类。原来的繁体類字  相似文献   

9.
陆机《文赋》“缘情绮靡”说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晋代陆机的《文賦》,是我国文艺理論批評史上的一篇极为重要的作品,而《文賦》中的重要論点,应当首先数到“緣情綺靡”一說。可是,“緣情綺靡”四个字的确解到底如何?看上去,似乎不复杂;稍一追求,則問題就很多了。大約从唐代开始,人們对这四个字就有了誤会、錯解。这种誤会、錯解,在詩坛上起了  相似文献   

10.
李祖祯同志在《<蜀相>诗是壮歌还是悲泪》(载本刊一九八一年第二期)一文中,将《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中的“空”字释为“空旷寂静”,窃以为此解恐非。在古代诗歌中,“空”和“自”是经常对举并用的,在这种情况下,“空”字应是个副词,其意义一般相当于“唯”或“独”。如刘长卿《使次安陆寄友人》:“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空花落”,犹言“唯花落”。又如李华《春行寄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鸟空啼”,犹言“鸟独啼”。上述二例都描写出这样一种意境:四围“无人”,只有花鸟如何如何。《蜀相》中的这两句诗虽然没有直接出现“无人”的字样,但它的意境是  相似文献   

11.
“有教无类”是孔丘办教育的一个口号。批林批孔运动中,“四人帮”为了扭转批林批孔的方向,抓住这个口号,指使其御用班子大搞影射史学。他们按照张春桥“讲历史都是讲现实”的模式,从反动的政治目的出发,实用主义地解释“有教无类”,予以一笔抹杀。今天,在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中,对这个问题有必要重新加以探讨,揭露“四人帮”的反动实质。“有教无类”的含义是什么? “有教无类”出于《论语·卫灵公》,是有确定含义的。但“四人帮”的“学术”顾问,长期以来,披着“学者”、“权威”的外衣,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不断地变幻着“尊孔”、假批孔的面孔,对“有教无类”的解释,作了实用主义的歪曲。  相似文献   

12.
历代诗话中有不少聚讼纷纭的问题:有些因各有道理伹各家理由均欠充分而莫衷一是,如杜诗中“乌鬼”究属何物之类;有些经过调查研究、扩大见闻并逐渐由后来的读者群众所公认,也就由其说不一而日臻统一,如菊花是否落英,姑苏城外夜半是否有钟声等。白居易名篇《琵琶行》开头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的“瑟瑟”一句的解释亦属后者一例。 近人的唐诗选注本中,对这首诗中的“瑟瑟”一词大都注为“风声”,这种解释是正确的。而一九五七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元白诗选》却注为:“瑟瑟,旧注风声,应作碧色解,白诗‘半江瑟瑟半江红’同此。”固不敢苟同这种解释而又翻了几本书,发现编注者的这种理解是其来有自的。  相似文献   

13.
(十二)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论文叙笔,犹如论述文笔,六朝人约分文章为文、笔两类,文是有韵的,笔是无韵的。前者如诗赋,后者如论传。本书《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但本书有时不分,如《文心》之“文”,即包文、笔言之。○囿,根据。○章,明也。○敷,陈述。举,讲明。○理,原则。统,要领。○本书共五十篇,前二十五篇为上篇, 自第六篇《明诗》起至第二十五篇《书记》止,专论文体。按:以上言本书上篇的主要内容是论文体。说本书论述有韵的和无韵的文章,都根据不同体裁分别加以说明,而每种体裁都从四个方面着眼。一是叙述文体的原始和流变;二是解释文体的名称,并说明它的实际意义;三是选择代表作品,决定篇章的优  相似文献   

14.
《学术月刊》1962年第1期,陈绍闻同志的“读书偶识”一文,论及《荀子·富国篇》,“和调累解”一语的意义,对于前人王念孙、俞曲园、王先谦等人的注释,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是非常有益的,它有助于对荀子思想的研究,但我对这句话的解释,还有不同的看法,愿提出来求教于陈同志和各位专家。《荀子·富国篇》的那段原文是:“故君国长民者,欲趋时遂功,则和调累解,速乎急疾;忠信均辨,说乎赏庆矣;必先修正其在我者,然后徐责其在人者,威乎刑罚。三德者诚乎上,则下应之如景响,虽欲无明达,得乎哉?”陈同志同意“说,读为悦。”并同意王念孙“速乎急疾,威乎刑罚下皆当有‘矣’字,与说乎赏庆矣对文”的说法,而对于“和调累解”一语,认为:“‘累’  相似文献   

15.
“不分”解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有句话:“妙观见说到对局。肚子里又怯将起来;想着说到这话,又有些气不分。”章培恒先生《校点说明》云。“‘气不分’不可解。联系上文来看,‘分’当为‘忿’之误。‘气不忿’即气忿,通俗小说中常见。”在卷二正文中,他又把“气不分”改作“气不忿”。(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按:“气不分”并非不可解。“不分”之语,古人常用。《南史·王僧虔》传:“庾镇西翼书,少时与王右军齐名,右军后进,庾犹不分。”“张不分”,意为“不服气”。  相似文献   

16.
成都这个地名,最先出现在《战国秦策》。原文为“西控成都,沃野千里”。后世因为蜀国都城就叫成都,便分别把苏秦所说这个“沃野千里”定为蜀国之地,而把“成都”二字定死为蜀国都城的专称了。从公元前316年秦灭蜀,置成都县起,迄今二千二百九十六年来,只北宋初年乐史撰的《太平寰宇记》解释过成都二字的取义。他说:“成都县,汉旧县也。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成都”。这一推断,显然有三重错误。(1)、蜀族与周族都是唐虞以后,分别从梁州与雍州发展起来的。在周族迁歧以前这两族没有过政治军事的交涉,和经济文化的联系。这就不能说蜀  相似文献   

17.
<正> 孔子大同思想的核心是公正无私、平等、博爱;而其教育思想中也同样体现着这样一种精神。例如:“有教无类”,意在打破少数人对知识的占有和垄断,打破民族、地域、国家的限制,提倡不分贵贱华夷的教育平等观。这与他的“天下一家”的思想是一致的;而在“有教无类”的原则下聚拢起的三千孔门弟子,作为“一个具有诸多政治、经济因素的新的社会细胞”,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孔子大同世界的雏形;又如,孔子的“诲人不倦”也是反对“私隐其学”,即把学问、知识做为私人财产,吝于授人;至于孔子师徒间的那种平等、诚挚、民主、和谐的关系,与孔子的大同思想更是缕缕相联。  相似文献   

18.
<正> 1 《离骚》中的主人公是个什么形象,一直没有正确的解释。第一种,认为主人公就是屈原自身。这是传统的看法,把《离骚》看作诗人的自传式作品,认为所写的是“真的事实”,“表达了屈子一生的经历”,把主人公当作一个历史人物。这种看法,文史不分,把艺术形象与历史人物混同起来了。第二种,认为主人公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这是新起的看法,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郭沫若先生。《离骚》中的具体事物,郭先生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长恨歌》中有句:“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很少有注家解释。近有一书释道:“蜀地江山景色虽美,然玄宗倩伤无心观赏”,比较滑稽。其实这两句的关系,前是兴句,后是应句。问题是兴句中的“碧水”、“青山”,是纯粹写景,还是传达一种主观的悲情?如是前者,那么这“碧”和“青”,当如“春水净如僧眼碧,远山浓似佛头青”(林通《西湖》)和“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刘禹锡《陋室铭》)中的颜色字,均表达景物的美感。如是后者,那么在这“碧”“青”颜色的后面,尚积淀着一种传达离别情伤、寂寞凄苦的特定的文…  相似文献   

20.
《卫风·有狐》,古今说家持论不一。或曰寡妇欲嫁鳏夫;或曰怨女求旷夫;或曰贫妇见剥削者衣华贵之衣,而伤夫劳役无衣;或曰男女幽会;今人多以为属妇以夫从役于外,而伤夫无衣之作。窃以为均难浃畅。理由如次: 一、“狐”。前人说解此诗,均泥于《说文》:“狐,妖兽也”之释,实误。据考,在先秦人意识中,通常认为:①狐是一种狩猎对象,它的实用价值在于毛皮;故《诗》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七月》)、“狐裘蒙戎”(《旄丘》)、“锦衣狐裘”(《终南》)等语。②狐是一种具有高尚品德和具有神性的“灵兽”;《礼记·檀弓上》说:“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白虎通》说:“狐死首丘,不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