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公司治理结构的合意与否受制度安排约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制度安排在哪些方面对公司治理产生约束的理论说明,必须联系公司治理结构与制度安排约束的关联来认识.从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角度来考察,公司内部制衡和外部约束的现实,主要涉及产权委托代理和市场契约联结等相关层面.在关注公司内部不同机构的职能及其相互关系的同时,注重对委托代理和契约联结的研究,可以在较宽广的层面上对公司治理结构作出一些实质性的解释.我国现阶段制度安排对公司治理结构的约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体制转轨引起的,其特点有着一些值得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比较制度分析的视角来研究非正式制度在东北地区经济转轨中的作用。首先考察和总结了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非正式制度的稳定特点、成因及对其主体经济行为的影响,然后将两地区行为倾向简化设定后,通过学习竞争模型,以行为偏好对交易倾向和交易、分工与市场规模的相互依赖性为切入点,进而比较不同行为倾向对经济演化的影响,最终试图对东北地区经济转轨中非正式制度的约束作用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3.
张倩 《学术交流》2012,(4):78-81
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要求金融法能够从宏观上控制和调节金融市场的运行,而且还要求公司法能够从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微观层面来防范和杜绝金融风险的产生与累积.现行的金融监管法规客观上能够维持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但是,尚无法从全面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层面促进资本市场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同时,公司法律制度中以董事会为核心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在上市公司中并未真正建立,由于股东权益缺乏制度性保护,内部人控制模式在上市公司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不仅需要在金融监管层面推进治理手段和治理措施的市场化和法治化,还有必要进一步改革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组成方式,约束控股股东的行为,强化公众投资者在独立董事和外部董事选任中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家族制"与民营企业制度创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民营企业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从"创业结构"向"发展结构"转换,如何按照现代公司的制度框架建立科学制度体系,如何为二次创业奠定坚实良好的制度平台.然而民营企业广泛存在的家族制与实现规模经济、提升企业素质的矛盾日益凸现.深入认识和研究"家族制",变革家族企业制度,对浙江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缜密思辩民营企业家族制度,深刻揭示其弊症和局限,并对民营经济的制度创新提出了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5.
国有企业制度结构问题的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若森 《浙江学刊》2002,(3):162-166
本文基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制度定位 ,分别从企业产权制度、公司治理结构、劳动用工制度以及企业非正式制度等四个层面 ,对中国国企整体现有企业制度结构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层剖析 ,并对相应制度层面变革与完善的方向作出了判断  相似文献   

6.
为了坚持改革,顺利地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深入进行对不同经济运行模式的比较研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本文不可能对经济运行模式问题进行全面研究,而仅从目标结构、动力结构和信息结构角度,对模式选择进行再探讨。 一、对集中计划体制模式的回顾与思考 传统经济体制运行目标,主要是根据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和最高决策偏好确定的。在此基础上,还规定了经济运行的动力结构和信息结构。这从传统模式的缔造者斯大林的经济理论和领导实践中,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贯穿斯大林经济思想始终的主线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动力的唯…  相似文献   

7.
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能简单从技术层面来理解,而更需要从文化层面来考量。就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实现社会良性运行而言,制度伦理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作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管理面临的诸多问题都缘于制度伦理的缺失。在实践中,需要通过加强制度伦理建设来引领社会管理创新,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协调运行。  相似文献   

8.
村社治理与自治的关系结构,意在寻求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一种乡政村治的事理结构模式,它是近代中国农村基层组织沿革和制度演进的最本质的议题和最核心的纲领,是村社政治民主、经济运行和社会管理发展的制动力量.本文以浙江村社治理自治的发展为例,展示村社组织从家族自治到组织村民自治,从单一功能到多元复合功能,从自力到政府、社会和个人合力的功能性转变,重点提出村社选举、村社发展参与和管理参与的组织制度安排思路.  相似文献   

9.
清政府为维持满洲贵族的政治、经济利益,从康熙朝起,在东北地区长期实施封禁政策和旗民双重行政管理体制,设置了军府制度,以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镇守东北.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清政府下诏“变通政治”,从1906年开始的清末东北新政,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此后,东北地区设立行省,广设州县等地方行政机构,标志着东北八旗军府制度的终结和道、府、厅、州、县民治体制的确立,促进了东北地区行政机构的近代化.东北地区的新政作为清末新政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实现了边疆内地行政机构的一体化,对于巩固边防、有效地抵制列强对东北地区的侵略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社会建设为重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建设关系到发展本身的正当性,加强社会建设是经济发展自身的需要,也是政府职能转换的要求和方向,从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出发,党和政府的工作正在经历、并且也需要经历一个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社会建设为重心的发展。社会建设所要面对和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广大公民不断觉醒和提升的权利意识和诉求,与政府和社会满足和保护公民正当权利之意识、机制、能力的欠缺之间的矛盾。今天,从宏观的制度和结构层面看,我国社会建设面临着三个方面的约束,即政治改革滞后、社会参与不足和全球化背景下资本权力的扩张。  相似文献   

11.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董事及董事会既是公司治理的主体,也是公司治理的客体,处于公司治理承上启下最为核心的地位.董事及董事会不可能具有独立性或中立性,这是由每位董事与生俱来的身份差异决定的.现行公司法一味强调董事和董事会的独立性,而相应的董事选举制度设计并不支持董事的独立性要求,致使董事角色错位,严重影响了公司治理的效率.应明确承认不同类型的董事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提名选任,并由提名人对被提名人的职务侵权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王越芬  郜娜 《社科纵横》2010,25(10):120-122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22年,政权由一时强大到失去执政地位,退守台湾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党建的失败是其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本文旨在从党的建设的角度,通过分析国民党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三方面的失败,阐述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高洪 《日本学刊》2006,(3):32-40
日本民主党作为最大的在野政治势力,十年来一直在日本政治局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6年4月,民主党因“伪造电子邮件”的政治败笔又经历了一次新的整合,素以手腕老辣、信念坚毅著称的小泽一郎终于走上前台。随后,作为两大保守政党间新一轮较量的千叶县国会议员补选以民主党候选人的胜利结束。民主党的变化给日本保守政治局面带来新的波澜,但无论是对于民主党还是小泽一郎来讲,只有主张相对温和与稳健的内政、外交政策,才有可能走出自己的困局。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9,(11):104-109
历史学与现代社会科学的相互影响和彼此融合,是开展学术研究以及推进社会科学各学科发展的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社会科学与中共党史研究的交融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研究中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缺乏从整体上关注和审视党史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取向。因而,通过研究个案的学术史梳理和考察,为不断深入推进党史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取向提供新思路。这是不断完善党史研究方法论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8.
尚会鹏 《日本学刊》2007,(2):95-108
本文从“心理—社会均衡”理论出发,认为作为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的“缘人”,认知的参照群体不像中国人的群体那样具有恒定性,而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自我认知的文化机理是:“个我”与“群我”的融合;“表我”与“里我”的熟练切换以及序列、位置对于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这种文化机理构成一种“缘人”的“自一他协调”式的自我认知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亦有弊,在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的今天,日本人的自我认知模式也出现了变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自古即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区 ,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 ,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东邻日本即属于此东亚文化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 ,有关日本人及日本文字的起源问题1 ,亦均与中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古以来 ,在日本即有“天孙降临”的典故 ,中国则有“徐福东渡”之传说 ,中日之间更有“同文同种”的说法。但迄今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民俗学等领域的研究表明 ,从严密的科学角度考察 ,此类记载与传说有些是难以凭信的。至于日本人究竟起源如何 ?国内外学者特别是日本学者进行了深入探…  相似文献   

20.
元初江南故宋之地,其诗风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宋末诗风的延续,江湖诗风占据主流的位置。其原因则与蒙元统治的逐渐稳固、遗民心态的淡退、江湖诗人群体的依然存在,以及诗歌的发展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等因素有关。其诗风则表现为形式上的偶俪熟俗、风格上的流丽清圆,以及空疏无学、矫激任气,这样一种风气,直到延祐开科取士、诗风崇雅,才有了根本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