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崖画又称岩画,艺术界对崖画的定义是:“古人在峭壁陡崖上刻绘的人物图形,艺术上称为‘岩画’。”从艺术角度讲,这定义无疑是正确的。它确实是古人的原始绘画艺术。但是,古人作崖画之目的并非单纯为了艺术鉴赏、主要目的是为了记录某一事件;记载某一神话传说;反映某一原始思维观念等等。那么,从人类文化这一角度讲,崖画就应称之为“崖壁记事”、“崖壁神话”、“崖壁观念”,简要概括,即“崖壁文化”,从学科角度讲,就应称之为“崖画学”。  相似文献   

2.
甲骨文契刻书法艺术表现在线条挺拔劲峭,长方体字形是最美最合度的形体,基本章法形成是直书,自上而下,自古而左的章法格局开启了书法的传统款式。甲骨文笔墨书法家的作品,有的参以小篆笔法,有的模仿刀契之痕;也有的发挥毛笔性能,又追求契刻神韵。  相似文献   

3.
87年8月,积石山自治县关家川乡出土马家窖类型彩陶盆一件(已残破),通高9,2厘米,(?)径18.3厘米,两图案连结处有白点,沿口处亦有白点.内彩绘有两个同心园,外园为锯齿纹,内园两发通过园心交叉“十字”状,分内园面积为四格,两格内绘有新月,另两格内绘有实心半园,两线顶端绘有球状物,“十字”状犹如轮轴旋转,图案奇异,我们仔细观察,揣摩难以揭开神秘的面纱幕。是崇拜图腾的标号?还是与原始宗教信仰有关的图象。我们翻释了一些古代文献,从图腾文化角度,对我国上古神话研究,初步断定为最远古的“天文图”.(附图)在穴居而野处的远古时代,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拿起石器木棍工具进行劳动生产,原始艺术的题材都以原始人的劳动对象以及和他们的生命生存有关的东西.对于自然界的认  相似文献   

4.
甲骨刻辞中的文艺思想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次尝试探讨了殷商甲骨刻辞中的文艺思想因素问题。探讨分三个层面 :一是以带“伐”、“舞”、“奏”、“文”等字的辞条为例 ,考察了商朝人重视文化建设的浓厚尚文意识 ;二是通过考辨刻辞中孕育和记录的“占”、“谱”、“册”、“祝”、“诰”等古代文体雏形 ,体认了商朝人已初具朦胧的文体意识 ;三是通过对刻辞字、句、篇的例释 ,确认了商朝人已具备较明晰的写作意识。而这三种意识都是产生文艺思想的重要因素和基础  相似文献   

5.
释“文章”     
在先秦文献中,“文章”指刺绣品而言。刺绣品是其本义。“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庄子·逍遥游》)刺绣品精制华美,可以作成旗帜,以号令军队。因而“文章”由事物的用途引申为“车服旌旗” 之义。刺绣品是由彩色丝线在丝织品或布上绣成花鸟景物的工艺产品,故“文章” 据事物的质又有“色彩、花纹”等引申义。“画绘之事,青与赤谓之文,亦与白谓之章。”(《考工记》)加工提炼而成的文辞,是有文采的,如同刺绣品具有色彩、花纹一样。于是“文章” 就与语言文字发生了联系。命其形质曰文,指其起止曰章。  相似文献   

6.
界首彩陶古朴率真,以刻为主、刻绘结合的独特装饰手法在中国民间彩陶艺术中独树一帜,是我国民间刻画陶艺术的典型代表。界首彩陶艺术风格的产生是与黄淮流域几千年的农耕文化积淀分不开的.其追求喜庆、吉祥、重德、敦厚、简约的审美意蕴,蕴含着深厚的农耕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新疆地区考古发现的绘身和纹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地区考古发现的绘身和纹身于志勇绘身是指根据某种需要,用各种颜料、脂彩等涂抹、画缋身体而达到一定功利和审美等目的的一种人体装饰形式;纹身是指用蠡刻或瘢切方法形成瘢痕切纹和黥刺纹,使肌肤产生永久性化装变形,而达到一定功利、审美等目的的一种人体装饰形式...  相似文献   

8.
<正> 我国古典作家有许多关于小说技巧的精辟论述。本文拟就他们在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结构及语言三方面的看法略加述评。一鸳湖烟水散人在《女才子书》的“自记”中说:“惟绘一美人于胸中,方能置美人于笔底。”一个小说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在“置美人于笔底”之前,先要具有“绘一美人于胸中”的技巧。这种技巧,明容与堂刻《水浒传》卷首《水浒传一百回文字优劣》一文中,称之为“劈空捏造”。且看其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9.
牟宗三建构的道德形上学是以儒家传统的主体性为理论支点,而这种道德主主体性真正奠基于主体在“忧患意识”中的觉悟,忧患意识是在对人的忧患负责中形成的,主体的觉悟意味着责任意识的产生。从原始的本能到主体的觉悟,以“心性”范畴为核心的道德哲学成了中学文化的主流,这也是现代新儒家以“道统”自居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一“素底”与“素色”《论语·八佾》有一段孔子以画为喻的记载: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己矣。关于“绘事后素”的“素”,历来都解作绘事的底子,把“后素”改为“后于素”。我认为这样解释有些勉强。原诗是以庄姜的“素”之美取代装饰的“绚”之美,“素以为绚兮”也就是以“素”为“绚”。如果说先有粉底而后还要再施五彩,那么“素以为绚兮”就要落空。这一段对话前面说“绘事后素”,后面转入到“礼”的范围,两者的概念内涵并不一样。下面先从“绘事后素”说起。“绘事后素”其实是当时绘事工艺的一个普遍规  相似文献   

11.
“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 微州,古称“新安”。不少徽州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习惯自称为新安人,如南宋大儒朱熹就自署“新安朱熹”,为著名小说《水浒传》、《金瓶梅》等刻绘插图的微州刻工也多在画面上留下“新安某某”的落款。新安郡,是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设立的,它的前身是汉末三国时孙权所设立的“新都郡”。  相似文献   

12.
哈尼族父系血亲家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启波然”实际上是根据父系继嗣原则繁衍而成的父系单系继嗣群体,它是哈尼族父权制度能够长期延续的基础,它的依托是原始自然经济。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哈尼族的“启波然”正在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13.
以“重玄”名家的唐初学者成玄英的老庄注疏不是音韵训诂的朴学,而是侧重于义理上切身领悟、大力承继老庄置身于“在世之在”的特定语境而阐发的对人生根本困境的“终极关切”、“真精神”,是对原始道家经典文本的重新解读。这种解读以道为本,援佛入道,将“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家之道“创造性地误读”为一种历史新范式─—“重玄之道”。其思想底蕴乃为排谴“在世之在”存在论的悖谬与苦痛。  相似文献   

14.
“三味书屋”的匾额,其原刻是“三余书屋”,出于清代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梁山舟)的手笔。以后被寿镜吾祖父寿峰岚改“余”作“味”——是将“余”字挖除重新补刻的。 考“三余”典,最早出于《三国志·魏志·董遇传》,其注有引《魏略》说:有人想拜董遇为老师,但他却不肯收授这位学生,劝其去把书本读过百遍,并进而强调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这位学生以苦于找不出这许多时间为理由做为回答。董遇告诉他说:“当以三余。”该  相似文献   

15.
殷商是中国历史的开幕时期,也是中国艺术观念的形成和奠基期.这一时期的甲骨刻辞虽然没有将艺术作为讨论对象,但其中出现的“艺”、“乐”、“舞”、“画”、“美”、“丽”、“丑”、“品”、“鉴”等字,却勾勒出了后世中国艺术形式和艺术批评的框架.刻辞文字按“依类象形”的原则构成,为“以形释义”提供了可能性.其中,“艺”、“乐”、“舞”、“画”的构形方式,暗示了艺术与原始农耕文明的内在关联;“美”、“丽”、“丑”关乎艺术评价的维度;“品”、“鉴”涉及艺术评鉴的方法.通过与殷商青铜器的相互参证则可看到,摹仿与变形是殷商艺术的创制原则,象征与暧昧是其主导性的艺术风格,自然认知是其对艺术价值的基本定位.据此,殷商时期虽然尚未形成自觉的艺术观,但却为中国艺术史提供了观念的本源.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艺术史上,“神”、“气韵”、“神韵”好象是一串略带神秘色彩的术语,不易捉摸。荀子在《天问》中最早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观点。他在解释天地自然万物变化时,慨叹“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就把这种天生万物而无形迹可言、其间消息似不可捉摸的自然作用,称之为“神”。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一文中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著名论点,揭开了中国绘画史上新的一页。“气韵”一词首见于南齐谢赫所撰《古画品录》。他提出了论画的六个准则,将“气韵生动”列于首位,其余五项是“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神韵”一词也首先出现在绘  相似文献   

17.
原始音乐和舞蹈虽然艺术表现形式不同 ,但关系密切 ,通常是歌舞相随 ,相映辉成 ,更富有艺术性。有关古代乐舞的艺术形式 ,今天只有通过文献史料及考古资料来加以认识了解 ,本文即由此途径浅论青海古代乐舞。一、原 始 音 乐原始音乐可分为原始声乐和原始器乐两大类。原始声乐是以咏其声的形式表现的。它大概起源于劳动号子 ,有节奏的号子便是最原始的声乐。远古先民演唱的词曲无从查考 ,仅从史书记载中可知一些乐名。如《世本》说 :“黄帝乐名咸池。”《史记·乐书·集解》引郑玄曰 :“黄帝所作乐名 ,尧增修而用之。咸 ,皆也。池之言施也…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楚简本、通行本《老子》以及《论语》有关论述的比较与分析 ,认为楚简《老子》关于“有状混成”而非“有物混成”的道论 ,体现了原始道家的一种具有思想深度的“美学” ;楚简本以“大”名“道” ,而通行本同时以“大”、以“玄牝”名“道”的不同美学意义 ,前者基于崇父、崇天的原始男性生殖崇拜 ,后者则体现战国中期天地、乾坤、男女并称的哲学观念与审美意绪。值得注意的是 ,从楚简《老子》看 ,原始道家思想并非是尚阴而守雌的 ;本文论证了老聃、孔子时代儒、道相容的思想格局 ,以及所谓儒、道美学原本“对立”这一学术见解的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9.
该耳杯为夹纻胎,椭圆形,两杯耳微微上翘。通体髹黑漆,杯内底绘一朱雀纹。在汉代朱雀是四神之一,是美德的象征,是吉祥的预兆,画在随葬器物上,有希望墓主人死后成仙,早日飞升上天的寓意。此杯底所绘朱雀,形象简洁而夸张,线条飞扬流动,自由徐舒,呈现升腾之感。长江流域上古美术欣赏(十二)@杨薇  相似文献   

20.
孙焘 《船山学刊》2011,(2):82-85
与礼的原始形态——事神致福的通天巫术密切相关的“文”、“物”、“象”、“兴”是华夏艺术理念的人文源头。这些用来彰明与协调意义世界的成系统的符号工具,使得华夏艺术在源头处即通于一个韵律化的秩序观念。中国艺术创作和美学思想因之而虚灵无滞。避免了“物质”与“精神”的割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