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亨廷顿"美国国民特性"论强调,作为立国根基,文化传统比意识形态更为重要。这虽然是一个基于美国国情得出的结论,但也启示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当代中国国家认同中的文化传统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文化认同是文明根柢,意识形态认同是政治建构,两者缺一不可,相反相济、相辅相成地构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2.
党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坚持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的核心价值原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内涵。大力弘扬党史文化,发挥资政育人功能,构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文化形态,对加强意识形态整合,巩固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政治认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党史文化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以吏为师”到“黄老无为”再到“独尊儒术”,是秦汉之际国家意识形态三次更迭的历史过程。对此历史过程作一认真的考察与反思,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现实的启发意义。(一)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皇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初并天下,臣相绾等提出封诸侯、建藩卫的建议。朝中大臣都赞同这个建议,惟独李斯提出异议,认为秦朝不应该再沿袭周朝的封建制,而应当设立新的郡县制度。秦始皇赞赏李斯的看法。于是,秦朝确立了郡县制的政治制度。秦皇三十四年(即公元前213年)在咸阳宫大摆酒宴,席间,有个名叫周青臣…  相似文献   

4.
当今时代,文化在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明显,中国要想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此,必须处理好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最佳结合点就是实现两者的互动发展,这是一种文化自觉,本文从这种文化自觉视域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通与契合、互补与共融以及互动与发展,并指出不断推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两者互动发展的最终理论旨归。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社会生活和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脊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反思与重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需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意,亦是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的源泉,是今日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切实地融入到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国民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是对我国发展前景和国际形势的积极判断,理解这一判断的情感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有助于我们增强道路自信、激发奋斗动力。中华儿女对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积累已久、不可压抑的向往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情感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诞生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清醒认知和有效利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支撑;祖国和平统一历史进程、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史蕴含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实现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百年奋斗取得光辉成就的能力和信心是实现伟大复兴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不断地传播和发展,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地变革和转型,这正是由于当时中国的国情所致,也是由于两者之间有着相契合之处。在当下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创新发展,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结合,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关于儒学复兴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儒学复兴"思潮呈不可阻挡之势.要区分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学复兴"与作为学术流派的"儒学复兴",前者决无可能,后者则有可能和需要.作为学术流派的新儒学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多元文化中的重要一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儒学复兴"要处理好儒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现代新儒学要吸取中国马克思主义相关因素,以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儒学复兴”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复兴"思潮呈不可阻挡之势.要区分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学复兴"与作为学术流派的"儒学复兴",前者决无可能,后者则有可能和需要.作为学术流派的新儒学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多元文化中的重要一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儒学复兴"要处理好儒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现代新儒学要吸取中国马克思主义相关因素,以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功,新中国为什么能成功?奥秘之一就是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地位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一部中国革命和建设成功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强化意识形态领导权、强化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寻求社会共识、凝心聚力的历史。我党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为意识形态的指导,这既是理论逻辑的必然,也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社会主义实践逻辑和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逻辑的必然。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审视意识形态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历程,对当前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