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民俗学研究的对象和边界是我国民俗学自身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如何认识和厘清这个问题关系到民俗学学科存在的合理性和独立性。本文侧重比较各国民俗学界关于民俗学研究的对象和边界这两个基础问题的认知历史,明确"民众日常生活中反复出现的传承性的生活文化"是民俗学研究对象和边界的核心内容,进一步讨论民俗学自身研究对象存在的不确定性及其形成原因,对由此引发的当下关于民俗学学科独立性的忧虑、疑惑作出回应,认为民俗学研究在其研究对象和边界的基本问题已明确的基础上应有其开放性立场和现代眼光。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欧洲的民俗学研究中,比较语言学曾显赫一时,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俗学研究,也注意到了与语言学的结合,形成了民俗语言学,但其着眼点放在了语言学上。笔者认为,语言学和民俗学研究的另外一种结合方式是语言民俗学,其特点是以民俗研究为重心,运用语言学的方法,以方言中的民俗词语为对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民俗学研究中的政治特性是客观存在,但一直以来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先从史的角度探讨了民俗学源起时的政治胎记,民俗学发展中的政治斑痕;又从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中梳理出民俗学政治色彩的内在规定性和外在约束,进而对当代中国民俗学的政治定位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4.
民俗学,在社会科学领域,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门学科的成立,不是偶然的,它必须要有构成这门学科理论体系的许多条件。如供本学科研究资料的积累;这些资料的特点和分类的逐步明朗;研究领域和对象的确立;研究方法的形成:研究目的的明确;理论构架的形成等等。就民俗学学科而言,这些条件都是成熟了的。本文就民俗学方法论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不当之处还望指正。  相似文献   

5.
对于“民俗学是什么”,学界内外存在着普遍的误解。为了摆脱这种尴尬局面,使民俗学研究走出低谷,美国民俗学家们经过激烈的论争,最终支持对民俗学进行文化政治学的研究。本文介绍了这一研究范式背后连续性的问题意识,讨论了中国民俗学发展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6.
民俗学将国家文化建设纳入研究对象时应讨论一些基本问题,如从国家文化建设的含义,民俗学问题的再分类,近年引进的"文化空间"和"遗产文化"概念对民俗学理论格局的走势的影响。还应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必要的工作概念,包括"口头传统与书的未来""、民族民俗与地方民俗"和"特有文化与跨文化研究"等。明确理论方向,并开展进行积极的探索实践,可以提升民俗学的理论活力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高等院校在民俗学研究中重视理论研究,却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结合,而民俗学在实际的教学中却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民俗学是一门值得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的学科.在高校民俗学研究中,专家学者对于地方的历史研究,并未真正以符合当地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导致高校的民俗学研究缺乏真实性.因此高校的民俗学研究如果想要有新的突破,还要从不同的视角去关注民间和民俗.  相似文献   

8.
高等院校在民俗学研究中重视理论研究,却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结合,而民俗学在实际的教学中却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民俗学是一门值得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的学科。在高校民俗学研究中,专家学者对于地方的历史研究,并未真正以符合当地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导致高校的民俗学研究缺乏真实性。因此高校的民俗学研究如果想要有新的突破,还要从不同的视角去关注民间和民俗。  相似文献   

9.
民俗学高等教育是民俗学的核心事业.在全球化时期,它的内涵、教育对象和知识传授方式都有所变化.新一代民俗学者需要适应这些变化,继承创新,并提升民俗学高等教育的质量.北师大民俗学科在这方面进行了改革实践,还就现代民俗传承策略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0.
钟敬文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思想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敬文教授关于"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构想的提出,自有其历史必然性,它是以充分的理论准备、资料准备和组织准备为前提和基础的.创立中国民俗学派,既是钟敬文教授个人经验的总结,也是五四以来特别是解放以来我国民间文艺、民俗学极为广泛的群众性实践的总结.钟敬文"中国民俗学学派"的理论体系是博大精深的,有不少独创的见解.但一个学派的建设自然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所以,有必要从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者的广泛实践中,提炼概括出中国民俗学学派特征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当代社会发展对民俗学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 ,传统民俗迅速消失 ,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正在发生变化 ,民俗学研究面对着新的任务和挑战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自中国民俗学复兴以来,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民俗学学术危机依然存在.为帮助中国民俗学走出困境,我们应当加强田野作业,力求把民俗学建设成"经世济民"的学科.  相似文献   

13.
民俗传承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承是民俗文化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是民俗在时空维度上呈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学术界广泛地使用"传承"一词,但对于其内涵、外延、内容与形式目前还比较模糊。文章明确地界定了传承的基本内涵,并从构成要素和传承方式两个维度阐释了民俗传承的内容和形式。民俗传承构成要素包括民俗传承的主体、民俗传承的客体和民俗传承"场"。民俗传承方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从传承途径来看,分为口头传承、行为传承、心理传承和书面传承等;从传承主体的多寡来看,分为群体传承和个体传承;从传承组织形态来看,分为血缘传承、地缘传承、业缘传承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西方民俗学、人类学学术史的脉络中梳理并探讨了民俗学与人类学的学科互动过程,揭示了人类学在不同的重要理论发展阶段上对民俗学研究的理论影响,说明了民俗学与人类学相互交织的状况.民俗学是不断运动的动态发展过程,理应结合人类学理论来研究不断产生的民俗事象.  相似文献   

15.
现代意义的中国民俗学自“五四”时期兴起以来 ,在开始阶段曾对口头语言问题非常重视 ,并开展了不少相关的活动与研究 ,在当时有着特殊的作用与重大的影响。但后来很长的一段时期 ,民俗学领域的语言研究开展得很少。黄涛所著《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是民俗学领域内对语言民俗进行专业研究的开拓之作 ,在语言民俗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上做了有益而且较为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梳理钟敬文先生著述中有关民族民俗文化研究的观点入手 ,并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 ,概述了钟先生在我国民族民俗文化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科学民族志致力于客观描述遥远的他者,主客的分离折射出文明与野蛮的距离.现代性将散落在世界角落的文化卷入同一历史进程,并在与地方性的碰撞中创造出一个接触地带.当民族志转向这个接触地带时,民族志作者及其所置身的文化也将成为反思的对象.面对事实与建构、主位与客位、科学与艺术、中立与介入等二元对立状态,本文认为民族志研究应具有三重取向,即科学、反思与行动.  相似文献   

18.
文章概述了各种典籍中所见的有关新疆民族民俗的记载和研究以及真正意义上的新疆民俗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汪玢玲教授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在中国民俗学史上,以《民俗学运动的性质和它的历史作用》一文,第一个起来破了民俗学是资产阶级伪科学的坚冰;《蒲松龄与民间文学》将蒲松龄作为民间文学搜集家、民俗学家来研究;《中国虎文化研究》发现了中华万年虎文化;所主编的《中国民俗文化大观》是篇幅最大、门类最齐全的中国民俗典籍,她以“一文三书”奠定了在中国民俗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