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周易》“不易”思想指出在宇宙纷繁复杂的变化后面有其永恒不变的规律存在.《周易》“不易”思想对中华民族最深远的影响当在坚定意志的培养、独立人格的塑造方面.受《周易》不易精神陶冶的苏轼,无论在什么境况下,都能始终坚守独立不移的处世原则.《周易》认为,只有具备坚定不易之操守的人,才能获得亨通的结果;若不恒守其德,则将承受羞辱,甚至凶险.而要想使人们具备坚定不易之操守,一则应使其明辨事理、洞悉祸福转化之道;一则应培养其远大的志向.《周易》中“变易”与“不易”之间的辩证哲学思想可说是苏轼旷达与执著兼容的处世态度的重要哲学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谈论“两点论”的辩证法观点时曾指出:“中国古人讲,‘一阴一阳之谓道’。不能只有阴没有阳,或者只有阳没有阴。这是古代的两点论。”(《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出自《周易》的《系辞》。毛主席指出这是“古代的两点论”,这对于我们理解《周易》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使我们能够从《周易》非常神秘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中清楚地看到它所包含着的合理的因素——“古代的两点论”即朴素辩证法思想因素。《周易》从复杂  相似文献   

3.
结构是理解《周易》的关键,它不仅体现在卦象、爻辞之中,同时也是其思想意义的生成因素.所以,《周易》结构的研究既是其文学研究的重点,也应是其哲学思想、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对《周易》本体结构研究、历史结构研究、思想结构研究、语言艺术结构研究四个方面的内容梳理,不难发现,古今学者对《周易》结构的研究有限,相关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探索深入.  相似文献   

4.
唐明邦 《殷都学刊》2003,(1):110-110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历来有着重要的地位。《周易》诞生于安阳里 ,不止安阳人引以自豪 ,海内外学者络绎不绝赴里朝圣 ,无不钦羡。《周易》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涵 ,30 0 0年来 ,不断受到尊崇。研究《周易》的著作多达五、六千种 ,中国其他文化典籍望尘莫及。殷周之际出现的《周易》只有经文 ,仅是一部占卜之书。王公大臣及平民百姓 ,往往利用它来占筮决疑 ,作为重大抉择的参考。春秋末年 ,相传孔子对《周易》作了新的诠解 ,出现“十翼”(即《易传》) ,深刻地阐发了《周易》的哲学思想及其多方面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李景春同志新著《周易哲学及其辩证法因素》一书,于今年六月份,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探讨了《周易》中的哲学思想及其辩证法因素,对《易经》、《易传》和六十四卦中的最初五卦乾、坤、屯、蒙、需(作为例证),进行了通俗扼要的阐释。作者在本书《前言》里指出:“《周易》哲学中是含有辩  相似文献   

6.
易学与中国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史学发生发展的几个重要关节点上,易学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古代史学中,先秦史官的殷鉴思想、司马迁的见金观裹论、欧阳修的历史变革主张、王夫之的历史兴亡观以及章学诚的史学更不说,都与《周易》的通变思想密切相关。近代学者剥去了《周易》的神秘外衣,以人世历史的事实解释《周易》,其中郭沫若的《周易》研究成就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7.
《周易》中丰富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尤其是主观能动性思想对我们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试图说明《周易》中强调自然界、人类社会都存在客观规律,人应尊重客观规律,顺从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应把握好时机,还要具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并注意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只有如此,才能趋吉避凶,达到自己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正> 论易不言天而言乾——《外传》卷一乾论之一(原文略)想要弄明《周易》之道,首先应该弄明《周易》对于道和德两个概念的真正含义,泾渭分明地同老子《道德经》的观点划清界限,①摆脱他的影响,才可逐步深入,观其会通,神而明之,应乎万变。我在研究《周易》的同时,先完成了《老子衍》一书,把重点放在专门揭露老子思想的原形方面,与人共见,然后在我的这部《周易》中再阐述我自己的主张,与老子对立,目的就是为了这样可以使读者容易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9.
孙熙国  肖雁 《东岳论丛》2002,23(3):73-75
《周易》研究必须走出占筮迷信的误区。《周易》产生于古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 ,是古人生活和实践经验的记录和总结 ,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第一个思想模式。《周易》特别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特别注重人的道德修养 ,特别注重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它所倡导的是一种与神道相对立的人道观念和人文精神。我们今天所见的以《周易》名义出现的许多迷信的内容 ,实是后人附会的结果。因此 ,在当前的《周易》研究中应坚决克服本末倒置的现象 ,坚决反对一些人直接或间接地热衷于作为《周易》的形式和外衣的占筮或所谓预测功能 ,注意把《周易》由于时代的局限而带有的占筮形式和后人的占筮迷信同《周易》本身所具有的理性和科学的内容区别开来 ,注意研究《周易》所包含的古老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信息 ,注意研究《周易》中所蕴含着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思想 ,注意研究《周易》同整个中国文化之间的源流正变关系 ,注意研究《周易》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以服务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学术界进一步展开了《周易》经传的讨论,不少同志提出了许多值得重视的意见,看来,讨论还将继续下去。高亨先生是这次讨论的积极参加者之一,1961年以来,他先后在《文汇报》、《学术月刊》上发表了四篇论文:《周易卦象所反映的辩证观点》、《周易卦爻辞的哲学思想》、《周易大传的哲学思想》以及《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今年三月,山东人民出版社把这四篇论文加以编集,又收入高先生未经发表的《左传国语的周易说通解》一文,汇成一册出版,就是这本《周易杂论》。下面试将本书各篇的主要内容作简略的介绍。  相似文献   

11.
陈东成 《云梦学刊》2014,(1):139-144
《周易》是一部蕴藏无穷智慧的宝典,拥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善、公、实、全”四大翻译批评原则就是依据《周易》的哲学思想提出的,这是从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翻译批评原则。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末期,社会矛盾尖锐,经济发展停滞,政治腐败。有识之士凭着敏锐的直观感到中国已进入“衰世”,非进行变革不可。龚自珍便是这类人的代表。他从《周易》中借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作为他主张“更法”、“改革”的理论依据。其变革的主张,主要是按照封建的宗法关系来调节土地关系,以缓和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并没有越出封建制度的范围。但是他的变革思想却影响着近代中国思想界。有志于改革之士都以他为前驱,随着形势的变化发展,一再提出新的主张。《周易》的“穷”、“变”、“通”、“久”也因他的借用而获得新生,数十年来历久不衰。龚自珍本人也被后辈奉为近代首开风气的宗师。可以认为,他是站在近古和近代临界点的近代变法的预言者。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文明中自古就有源远流长的变革思想,也正是这种思想支持了中华文明数千年连续不断的发展。《周易》中包含了丰富的变革思维,它主张世界本质上是不断变化的,人必须通晓世界的变化,才能认识世界;人不仅要认识这个变化的世界,还要推动变化的过程,成就这个世界的变化。人必须与世界的变化相配合,形成自觉的变化观,才能更深地理解世界,实现自己的目的。人的历史实践,既有损益的渐变,也有剧变式的革命,而人类大部分的活动,是通过改革实现制度和自我的不断更新,以促进人类生活的繁盛发展。天地是永恒变化的,而圣人的使命就是仿效天地的变化,掌握变化的法则,做出合理的决策。所以“变通”是人的社会历史实践中永远要把握的枢纽。用我们今天的语言来说,改革永远在路上。《周易》的变易哲学不仅在历史上曾经是社会改革的理论依据,也是中华民族实践智慧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周易》时间问题的现象学探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时间问题是一个烦难的问题,也是一个为今天的易学研究所忽视甚至遗忘的问题。其实,《周易》是先秦古籍中最集中而深致地关注与论述时间问题的一部典籍。其时间观,是在原始文化的人文土壤中滋生出来的,具有独特的人文素质、品格与精神。《周易》的筮符结构就是它独特的"时"结构;而所谓"命运",表述的是一种处于神性时间与人性时间之际的巫性时间。"知几,其神乎"正是《周易》对这种巫性时间的趋于哲理内涵的追问。它显示了一种现象学的意义。用现象学的理论与方法,努力对周易时间观作深度解读,以"在"的提问会应《周易》"时"的价值与意义,在反思与批评中揭橥《周易》时间观特点。在众多的巫术文化中,唯有《周易》巫筮转嬗、成长为以哲理、伦理为主的史文化,这与它的巫性时间观有着密切的人文联系。  相似文献   

15.
刘明武 《中州学刊》2003,(1):142-147
做人必须遵守一定的规矩。制定这个规矩到底应该以什么为参照坐标 ?《周易》与其他几部重要经典有个一致的结论 ,即价值标准应该以生生之源为参照坐标。生生之源 ,在《周易》里被表述为自然存在的道。道在《周易》《论语》《道德经》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天地万物从这里发源 ,人的价值标准从这里诞生。老子主张“人法道” ;孔子说“朝闻道 ,夕死可矣” ,价值至境与宇宙本体在《周易》与儒、道两家的文化里是统一的。如何做人有一个价值判断问题 ,如何做事也有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内 ,同样有一个“该不该”的价值判断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张岱年教授在1990《人文杂志》第6期发表如题文章认为:《周易》是中国最古的文化典籍之一,而《周易》经传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张教授在肯定《易大传》的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时指出,它的理论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揭示了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的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并提出了一个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本体论,达到了先秦时代辩证思维的最高成就。二是提出  相似文献   

17.
王帆 《兰州学刊》2007,(7):32-34
《周易》古经是对中古时代社会生活风貌的自然描绘,反映了当时人类社会的现实.而《易传》反映了当时儒家学者对于人类社会的理想.《周易》古经与《易传》在价值取向上有鲜明区别,是一种"实然"与"应然"的关系.文章侧重于文本的价值观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以对进一步厘清《周易》古经与《易传》关系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探讨《周易大传》哲学思想的问题上,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意见认为它“是一个封闭的体系”。持这种观点的同志强调“<易传>对于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没有认识,它所认识的变动,只是循环的”。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不是制造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用自己的朴素的辩证法的锋芒,割开了任何僵死的体系”。这就是说,前者断定它是形而上学的循环论,后者主  相似文献   

19.
《周易》的环境观 ,既非环境决定论 ,又非主体决定论 ,它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给现代人以很多启示。《周易》“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有益于医治现代社会发展的病症 ,使人正确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类无时无刻不在憧憬着幸福的未来,亦无时无刻不在忧患中度过。人类社会发展史,交响着幸福与忧患的变奏曲。中华民族在忧患中发展,《周易》思想在忧患中产生。正如《周易·系辞》指出:“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之故。”《周易》教人“明于忧患”,“外内使知惧”,表明人类生活每前进一步都会有坎坷,会有暗礁,有出乎意料的风云变幻,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周易》使人正视忧患,及早预防,善鉴往事,免蹈复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