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汉文化对满族发展的影响历来是清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从清朝入关至乾隆朝期间汉文化对满族发展的影响入手,对该时期的满汉民族关系作一探讨。由于其间基本形成了满族文化认同于汉族文化的基础,故对这一时期汉文化对满文化影响的阐述、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1644年,日益强大的清政府在明朝降将吴三贵的引导下,长驱入关,定鼎北京。入关  相似文献   

2.
清入关前,随着满族社会的迅速发展,萨满教的落后因素日益显现,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统治者对其进行了诸多变革,这是满族萨满教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3.
八旗制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入关前,它实行兵民合一,即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强化各族人民的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入关以后,八旗官兵又被派往各地驻防,成为单纯的职业军人,他们为巩固边疆、抗击外来侵略、促进民族间的大融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清朝由盛及衰的转变,八旗官兵骄奢淫逸的弱点充分显现出来。最后,八旗制度在清朝的消亡中走向解体。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任何民族语言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着本民族的文化。满语名号是满族统治者赐予有功之臣的一种美称,是洞察满族文化倾向的一个窗口,从满语名号用字的借用和语义的变化可以发现,满族入关前倾向于蒙古族文化,入关后倾向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族文化。  相似文献   

5.
满族统治者进占以辽东为中心的广大汉族地区以后,如何统治汉族,成了满族统治集团非常关注的问题,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入主中原的宏图大志能否实现,也关系到在关外能否维持住一隅江山。本文试图对清王朝入关前对汉族政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及其总的规律作一分析,不当之处,请读者指教。  相似文献   

6.
民族历史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于四月底至六月初,邀集北京、天津、辽宁、吉林、云南等地的有关历史学家和满族人士,连续五次召开满族史学术座谈会,讨论了有关满族历史上的若干问题。关于满族入关前的社会性质关于满族入关前的社会性质问题,实质上是满族是否经过奴隶制的问题,会上一种意见认为:早在十四世纪末,作为满族直接先世的明代女真人就已大量掳掠、买卖人口为奴,各部酋长就是奴隶的所有者,奴隶被使用于家务劳动和农业耕作,“役使多端,不堪其  相似文献   

7.
清朝民族立法原则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是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清朝本身就是由满族上层建立的政权,它对以往少数民族的处境和要求体会很深。早在入关前,满族统治者在对漠南和漠北蒙古的施政过程中,就认识到了民族立法的重要性并积累了一些立法经验。定鼎北京后,清政府逐步控制了中国四边所有少数民族,为了对少数民族进行长期有效的统治,保证边疆地区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国内史学界关于满族入关前社会性质的讨论,大体上可分三个阶段,即五十年代初、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和一九七八年以后。现综述如下。历史的回顾我国用马列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史、包括满族社会性质的,首推延安时期的“中国历史研究会”。该研究会撰写的《中国通史简编》,是由范文澜主编的。该书认为:“如果说,努尔哈赤时代金国奴隶制度正待发展,皇太极时代,清国已经急剧转入封建制度的阶段了”。这个看法,是建国初期史学界的主流看法。  相似文献   

9.
知识荟萃     
“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清代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初建黄、白、红、兰四旗,万历四十三年,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兰四旗,共为八旗。每旗(满语称“固山”)下辖五参领(满语“甲喇”)每参领辖五佐领(满语“牛录”)。凡满族成员分隶各佐领,平时生产,战吋从征。八旗制度在建立初期,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是与当时满族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入关后,满族统治阶级利用八旗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作为一个军事组织,  相似文献   

10.
明王朝统治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明朝后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各族人民纷纷起来反抗明朝的统治.在这样的形势下,满族统治者如何才能推翻明朝的统治,正确处理民族关系、获得各民族的支持,是一个重大的问题.他们如何处理民族关系,集中反映在他们所推行的民族政策上.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即位开始,一直到末代皇帝溥仪,传祚13朝,共300多年.在这300多年中,清王朝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按其发展的时间顺序来看,大致可分为满族统治者入关前时期、康雍乾时期和清朝后期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试论少数民族对北京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辽代开始 ,北京逐渐成为北方乃至全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也成为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的交汇之地。北京的传统民俗文化 ,特别是服饰、饮食、居住、竞技娱乐、岁时节日等民俗文化 ,都曾深受少数民族 ,尤其是蒙、回、满等民族文化的影响 ,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与代表。  相似文献   

12.
民族文化教育政策是我党的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本文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民族文化政策、民族教育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着重论述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党的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和完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论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体育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满族传统体育项目多种多样 ,适合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人员的运动 ,可运用到不同层次的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竞赛之中。它以独特、有趣、简单易学、竞争激烈、运动量较大、锻炼价值高而深受学生的喜爱。这是满族智慧的结晶 ,是满族传统文化在体育方面的体现 ,我们理应继承和发扬 ,将其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14.
蒙古国书与蒙元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传统史学的传播、经史书籍的译刊、国史的修撰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蒙元时期蒙古国书与蒙元史学的关系,进而指出蒙古族入主中原以后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对本民族传统的继承与坚守,而这种坚守对其民族文化的保存与发展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统一战线是我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党的一项重要民族政策.本文系统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和发展、在社会主义时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是我党的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本文系统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的提出和发展的过程 ,论述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党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的发展和完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唐宋时期是金齿诸蛮、扑子蛮、望蛮、三濮的重要发展阶段。有唐一代,金齿诸蛮各民族与扑子蛮、望蛮、三濮分别从汉晋时期的鸠僚、闽濮中渐次分化发展出来而见于史载。学界对其族属源流尚有不同观点且对其变迁与发展研究不够。从民族历史发展的脉络而言,金齿诸蛮主要经历了"同源-异流-同源"的发展历程,是今天傣族的先民;扑子蛮、望蛮、三濮则主要经过了"同源-异流-异流"的发展历程,是今天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的先民。其变迁与发展不仅仅是民族名称的变化,更是其经济、文化、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反映,揭示出中国历史发展的生动进程。金齿诸蛮、扑子蛮、望蛮、三濮居地相连、关系密切,由于其分布的特殊地理区位而成为唐宋时期地方民族政权南诏国大理国的西南门户,并为之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历史贡献;南诏国大理国的局部统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明确提出了对少数民族的宗教政策,在红军长征时期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政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非常重视宗教工作.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对少数民族的宗教政策在曲折中发展.进入90年代以后,党的宗教理论和宗教政策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分析了赫哲族民族文化现状后指出,经过整合与重构的赫哲族文化具有多元性、现代性、亲合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是一种充满现代气息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0.
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特别是加入WTO后,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重要性就日趋明显了。针对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现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注重民族人才的培养及外部人才的引进,使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存量和流量得到有效的使用和发挥,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