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媒介的视角分析互联网对于网络剧影像叙事的影响。尽管网络剧与电视剧在影像叙事上一脉相承,但是由于互联网媒介的质的规定性,网络剧影像在多元的基础上呈现向审美与再现的两极发展。影像叙事中出现各类艺术形态的融合,新闻"我在场"等的方式,使得网络剧假定性具有后现代的色彩从而成为后假定性,凸显了用户在网络剧传播与文本创作中的地位。而网络剧的科技性、互动性、非线性、题材与形式的多样性、作者和观众的模糊等,使得其逐渐具有新的艺术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2.
1月5日PPTV聚力出品的网剧《执念师》第二季在京开机,率先打响网剧市场新一年的争夺战。作为PPTV聚力进入网络自制市场的重要尝试,两部自制网剧《执念师》和《纳妾记》均取得了尤为出色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的广泛普及迫使传统影视剧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应运而生的网络剧则凭借其草根智慧的创造精神、包容开放的个性化表达与网络交互式的大众传播视角,成为媒介融合时代新媒体革命中的重要一环。跨媒介传播成为网络剧打造核心竞争力、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拓展营销渠道的必然趋势。文章通过网络剧与传统影视剧的对比研究,解读其在传播环境、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与传播效果的跨媒介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2012至2013年中国微电影市场的发展进程和发展状况,微电影在数量、质量、资本投入以及受众规模、受众的收视效果等方面势头强劲,但微电影在迅速兴起的发展态势下,属性模糊、题材重复、制作水准良莠不齐、盈利模式单一、产业形态有待完善等问题也日浙凸显。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微电影的创作者们积极进行创新探索。一方面开创网络剧探索微电影新的赢利点,低成本、高粘度、强覆盖、持续性是网络剧作为一种新的微电影表现形式广受投资方欢迎的制胜法宝。另一方面将视频网站自制的微电影反相输出至电视平台,形成“台网联动”新趋势。这不仅为微电影提供更加广阔的播出渠道,扩大了微电影的影响范围,而且也为传统电视媒体提供了与网络平台合作共赢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时讯 《今日南国》2014,(11):46-46
广电总局近日正式下发“封杀劣迹艺人”的通知,除此前提及的电视剧作品外,由有吸毒、嫖娼行为者参与制作的电影、电视节目、网络剧、微电影等也都被禁. 据介绍,此前有消息称广电总局已经电话通知各大卫视,“凡是有劣迹的导演、编剧、演员等主创人员参与制作的电视剧,要慎重考虑”,但一直未见到正式文件.直到9月29日,广电总局才正式下发“封杀劣迹艺人”的通知,“吸毒”“嫖娼”行为被明确点名,出轨等道德问题则未提及.  相似文献   

6.
我国网络论坛存在实名与非实名两种进入方式的区分,非实名网络论坛又有注册登录与双重登录两种管理形式,以IP地址、假名和实名3种身份识别标志对网民进行管理。以铜须事件为例,对3种不同身份识别管理模式下网民的行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实名网民与非实名网民存在巨大差别,实名网民具有理性、客观的特点,而非实名网民表现出非理性、暴力的特点。非实名论坛中两种身份识别的网民在行为上区别不大。  相似文献   

7.
网民监督是公民监督权具体化的一种形式。我国公民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觉醒、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自身的特点及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促使网民监督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目前也存在着有关部门对"问题事件"的处理缺乏一套完善的程序、网民监督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部分网民缺少应有的公民素质等问题。因此,我国应构建网民监督的正常运行机制,将网民监督纳入法治轨道,加强对公民政治、文化、道德等素质的培养,以形成一个健康、有序的网民监督环境。  相似文献   

8.
在线数据分析法是依赖于网络技术,对网民网络行为的海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基于网站流量监测系统及浏览跟踪系统自动获得的网民行为数据,对网民的网络行为进行统计分析,更容易掌握网民的真实想法甚至是无意识的行为。按获取数据位置的不同,可以将在线数据分析法分为网站流量监测法、网民行为跟踪法及搜索引擎关键词统计法三种主要方法。网站流量监测法利用网站流量监测系统对来访网民的行为进行全面的记录和统计;网民行为跟踪法利用客户端插件对网民样本进行记录分析,以推断整体网民的网络行为;搜索引擎则对巨量网民的搜索行为进行记录和统计,为人们了解网民行为提供客观数据。  相似文献   

9.
我国网络论坛存在实名与非实名两种进入方式的区分,非实名网络论坛又有注册登录与双重登录两种管理形式,以IP地址、假名和实名3种身份识别标志对网民进行管理。以铜须事件为例,对3种不同身份识别管理模式下网民的行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实名网民与非实名网民存在巨大差别,实名网民具有理性、客观的特点,而非实名网民表现出非理性、暴力的特点。非实名论坛中两种身份识别的网民在行为上区别不大。  相似文献   

10.
我国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网民自律是重要组成部分。网民自律的内涵表现是网民在网络空间的价值认同与自我建构,分为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内在层面主要包含网络思想自律、网络道德自律,外在层面主要包含网络语言自律、网络行为自律。实现网民自律需要强化网民自律的动机选择,建构其内在的心理契约,并由此确定培育网民自律的路径选择。培育网民自律的路径主要包括:内外兼修(提升网民群体的网络素养)、以德润网(建设积极向上的网络文明)、依法治网(健全网络空间的法治体系)、利益驱动(强化网络空间的正向激励)以及监督管控(健全网络空间的监督体系)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网民与互联网用户的差异、国际上网民的统计口径、中国关于网民的界定,指出应该根据各国国情选择适合反映自身互联网发展水平的统计指标,并建议从互联网使用者的使用频次、起始年龄以及调查机构等方面入手,提高网民数量统计数据的国际可比性.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交往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浙江、湖南、甘肃三省青少年的问卷资料,对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交往结构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发现,网络空间已经成为青少年网民进行日常社会交往的一个新场域,网络交往不仅有助于青少年维系已有的社会关系,而且还进一步扩展了青少年网民的社会关系网络;主导青少年网民网络互动的基本原则,主要是追求互动本身的快乐,网络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青少年网民的社会交往规则;对许多青少年网民而言,网络不仅是一个互动媒介,而且是一个自我呈现的媒介,网络交往使青少年更加开放、多元、弹性地呈现自我;青少年网民在网络空间的社会交往,以个人兴趣、感受和情感表达为主要内容,是一个陌生人之间个人兴趣、感受和情感分享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以台风“山竹”为例,基于微博数据,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文本情感分析等方法,分析网民情感传播网络的结构特征、传播层次及路径,探究关键节点的情感影响力和传播路径上的情感变化,并总结出网民情感传播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可预测性灾害中灾前阶段的网民情感传播最为活跃,变化也更为复杂;网民情感传播路径较长,情感倾向会受到多个传播节点直接和间接的综合影响;网民情感传播路径上转发量较大的关键节点对网民情感的影响力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借助于“媒介可信度理论”与“媒介系统依赖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我们探讨了网民对于网络信息的可信度评价,及网民对于网络的使用行为与其对网络的心理依赖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网民的网络使用和网络依赖显著相关;网民的网络使用时间、网络使用经验、网络依赖及其人口变量与网络信息的可信度皆显著相关;网民在网络上不同类型的信息之间,其可信度评价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在面对孙志刚、周正龙、范跑跑、周久耕时,网民犹如愤青,喜欢谩骂,从原来的旁观者成为了议论者,那么出现在躲猫猫、邓玉娇等事件中的网民调查团,"南康事件"中的网友直播实况,则宣告网民已经从昨日的议  相似文献   

16.
当网络使网民享有自由传播的权利时,网民责任和素养则成为当下净化网络空间、提高网络品质的一个重点。文章提出网民在网络传播中的责任问题,并结合已有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分析了研究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并针对性地提供了一些当前网民应着重培养的责任与素养。  相似文献   

17.
当网络使网民享有自由传播的权利时,网民责任和素养则成为当下净化网络空间、提高网络品质的一个重点.文章提出网民在网络传播中的责任问题,并结合已有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分析了研究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并针对性地提供了一些当前网民应着重培养的责任与素养.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媒体政治信息传播语境下,媒体使用与腐败感知显著相关,官方媒体使用弱化了网民腐败感知,非官方媒体使用则强化了网民腐败感知。不同类型媒体使用对政治信任的影响差异显著,官方媒体使用对网民政治信任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而非官方媒体使用对网民政治信任具有显著负向作用。政治信任负向影响网民腐败感知。政治信任在媒体使用和腐败感知之间的中介作用,放大了官方媒体使用对网民腐败感知的负向影响,也削弱了非官方媒体使用对网民腐败感知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历史、经济、网络自身的特点、网民构成及网民的心理五大角度,剖析了中国网络民主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针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频发问题,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研年轻网民参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情况及其受网络舆情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年轻网民对网络舆情事件具有较强的鉴别能力,网络舆情事件对年轻网民的价值观影响不大;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对网民的网络舆情鉴别能力存在显著性影响。据此,对政府相关部门提出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重视、创新引导方式、建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