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杨蕤 《西域研究》2003,(3):33-38
唐、五代以后 ,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西北民族格局和中亚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 ,陆上丝绸之路渐趋衰落 ,学界对这一时段的丝路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西夏崛起 ,占据丝绸之路的主动脉 ,使得人们对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的认识更为模糊 ,甚至有过盛唐之后丝路贸易断绝的观点。本文在分析北宋时期西北民族关系格局的基础上 ,就北宋时期诸蕃与中原的朝贡贸易、中继贸易等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北宋时期丝路贸易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唐宋之际西域南道的复兴--于阗玉石贸易的热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殷晴 《西域研究》2006,(1):38-50
8世纪安史之乱后,衰落的唐朝,已无力控制包括西域在内的西北地区.吐蕃、西夏等相继崛起,控扼丝路东段孔道,使中西交通受阻.人们或以为海上丝路这时已逐渐取代陆路交通.其实,并不尽然.10世纪通过于阗的南道,在大宝于阗国和敦煌归义军的努力下,排除沿途阻挠,使中段得以畅通.后在喀喇汗王朝的控制下,于阗不仅通过青海道成为西方诸国与宋朝贸易的中转地,而且具有特色的地方产品,也不断涌入中原各地市场,这种以西域当地产品为主的民族贸易,使于阗等地商贾获利甚巨.同时也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区域市场的形成.这是在当时形势下,丝路贸易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3.
轮船进入台湾海峡航线之后,传统大帆船贸易受到打击,但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很快复苏,常关的低税也是民船贸易兴盛的原因。清末机帆船的出现,更延续了大帆船贸易的生命力。以往的台海贸易研究,往往忽略了传统帆船贸易额,使之成为一个缺陷。那些以为晚清中国传统帆船贸易衰落的观点,应当是对史料的误读。  相似文献   

4.
在唐代之前,中阿贸易主要通过陆上丝路进行,从唐代中后期开始,海上丝路逐渐取代陆上丝路成为中阿贸易的主要通道,大量贸易品从中国经海路输往阿拉伯地区。本文拟对中国入阿海路贸易品种类、中阿海路贸易交通线、海路是唐中期以后中阿贸易的主要通道等问题作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丝路学的建立和发展历程,分析了国内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丝路热的原因,认为主要受到改革开放、媒体宣传、考古文物资料的发现等方面影响,并重点梳理了80年代以来关于丝绸之路的定义、本质、内涵、外延以及断代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丝路学的定义、理论和方法的建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着重介绍了《丝绸之路大辞典》《丝绸之路辞典》的编写历程及特点,这也是笔者上述关于丝绸之路及"丝路学"的理论和方法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的徽商四海称雄,他们藏镪百万,有的甚至千万,资本极其雄厚;徽商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乃至海外;从明至清,徽商称雄时间长达三四百年,但近代以后,这个长期执商界牛耳的商帮却迅速衰落了。徽商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其成功的因素有那些?这个商帮又是怎样衰落的?这些都是徽商研究的根本性问题,也一直是海内外专家学者关注的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学界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这一问题仍值得进一步探寻。近日,笔者就此问题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徽学博士生导师栾成显。栾先生就此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笔者现将专访材料作如下整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李威 《北方论丛》2008,(2):88-90
诺曼征服后,英格兰的医院主要是由修道院建立的。12、13世纪由于城市、贸易发展等原因,世俗人士也开始大量地建立医院,但这些医院的医务人员仍以修士或修女为多。中世纪末期,随着封建经济的衰落,这种宗教式医院也随之衰落。中世纪英格兰的医院中真正的医疗很少,主要是为病人、穷人提供生活上的照顾和心灵的"救治",但在组织和文化观念上为现代医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六朝时期建康丝绸贸易的繁荣,建立在六朝国家、统治集团、小农商贩阶层都有从丝绸贸易中获利的需求之上.六朝建康丝绸贸易是欧亚海上丝路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与香料奢侈品是最重要的交易物资,处于六朝政治军事控制之下.六朝建康丝绸贸易没有缓解六朝通货紧缩的形势,相反是加剧通货紧缩,导致财富迅速集中到六朝统治集团手中,小农商贩大量破产的重要原因.六朝建康丝绸贸易将小农经济、世家大族大土地所有制、国家财政与欧亚丝路贸易相联结,使六朝社会经济深受其影响.六朝都市商业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建康丝绸贸易所导致的畸形繁荣.  相似文献   

9.
导致近代中国衰落和日本崛起的原因很复杂。笔者认为历史是人创造的,而决定人行为的根本力量来自于人的思想,所以中日两国思想层面的差异是导致近代中国衰落和日本崛起的最根本因素。思想层面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泛,本文笔者对思想层面的两个重要问题进行分析:一个是忠君爱国思想,另一个是民族主义建构。通过这两个问题来揭示近代中国衰落和日本崛起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10.
<正> 美国已经“衰落”了,还是正在“复兴”?一个时期以来成为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热点之一.一部分学者指出美国已走上衰落的道路.另一部分学者却认为“复兴的形象比衰落论者所描绘的衰败形象更接近美国现实”.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缺乏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新思路,于是他们提出了新的理论见解.当今美国仍在世界经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正确估计美国经济,可以说是把握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关键.在此,我们将概述学术界的几种不同观点及其依据,以期将讨论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1.
近段时间来,经济学界在对贸易中心的问题的讨论中,再一次肯定了贸易中心是建立开放式、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制的突破口。但从现在已建立的众多的贸易中心来看,其发展却不太顺利:一些贸易中心在经营活动中不断发生危机,濒临倒闭或已倒闭;一些贸易中心仍融合于旧的流通体制内,逐渐失去了贸易中心本应具有的经营特色和内涵而名存实亡。总之,目前无论是作为经济实体而存在的贸易中心,还是作为服务性虚体而组织的贸易中心,大多同理论上提出的贸易中心的模式相去甚远,长此下去,贸易中心本身将可能丧失其存在的必要性。我认为,导致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经济学界对贸易中心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认识不统一。在此,笔者提出一些个人看法,就教于同好。  相似文献   

12.
近代云南商号与中印陆海交通线的开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自古是西南丝路的交通枢纽和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随着英、法等西方殖民势力自南亚、东南亚的向东、向北扩张,这一区域又较早地出现了近代化的交通线和运输工具。在此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永昌祥、洪盛祥、茂恒、恒盛公和福春恒等为代表的云南商号积极拓展对外贸易业务,除利用传统的滇缅印陆上马帮道外,还以驮马、汽车、火车、内河及海运等方式,开辟了从云南陆路(驮马或汽车)经缅甸,换火车到仰光,再以海运至加尔各答,转陆路达西里或西藏的陆、海联运新线路,局部地或初步地实现了西南丝路向近代化的转化。其辐射范围包括中国西南部、缅甸和印度东部和北部,是云南对外交通史和贸易史上最为光辉的时期之一。  相似文献   

13.
固原,地处丝绸之路东段北道,是关中通往中亚地区的咽喉要塞。汉唐丝绸之路繁荣时期,有大量中亚人来到中国,有的还落脚于固原,他们在进行贸易活动的同时也带来了域外文化,这些文化交流不仅见于诸多文献记载,同时还反映在考古学上。近数十年大量重要文物的出土,成为中西文化交流过程的物证,再现了固原丝路文化的兴盛和繁荣。  相似文献   

14.
论西部大开发与"丝路西段"历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加大向西开放的力度,而"丝路西段"的历史研究正是为向西开放这一现实服务的。本文阐述了该研究领域的基本内容、重点及有利条件,同时论证了几个理论问题东西交通是早在"张骞凿空"之前,东、西方各族人民双向开拓的结晶;古代战争在打破闭塞状态、沟通丝路方面的巨大冲击作用;游牧民族滚动式地向西迁徙是东西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丝路贸易与交流只有高潮与低潮之分,没有湮灭之理;等等。通过研究,将逐步建立起具有西北特色的学科体系,为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西部省区通过新亚欧大陆桥向西部世界开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俄西北边贸:从平等贸易到不平等贸易十九世纪以前,我国与俄国并不接壤.西北边贸的对象主要是蒙古、哈萨克、浩罕和布哈拉人等邻境民族,依然保持着以中国为主导的丝路贸易的古老、纯朴传统。由于丝路贸易形成的区域经济的传统和规律,俄罗斯东方领土自然通过浩罕、布哈拉、哈萨克等中介,纳入与中国贸易的经济环境中,  相似文献   

16.
关于本次世界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认为原因有二:一是认为这场危机是“新自由主义的失败”;二是将其当作由生产过剩引发的资本主义循环性危机去理解。但是,观点二并没有解释这场经济危机为何成为了“百年不遇”的事件;而观点一也没有解释自由主义的失败是资本主义的失败。笔者认为,新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衰落的必然结果,所以,新自由主义的失败就是资本主义的失败。为此,对上述两种观点进行了否定,认为这次危机的本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想适应“零增长”的新的经济社会制度。另外,反对金融资本主义,认为应该重视马克思的生产性劳动理论。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是鸦片战争史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其中,有一些很重要的问题还未引起史学界的充分注意,一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后作出新的结论。关于这些问题,笔者有一些新的想法。  相似文献   

18.
笔者以为,传统工业社会模式具有持续性,它包括这几个方面:一个是生产机制,一个是消费机制,一个是社会管理机制,以及人和自然的一种对峙关系。这些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其一,从企业的生产来说,它以天然资源的利用为中心导致的资源的流失。所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关键是占有资源的多少。从贸易机制的角度来说,贸易实际上导致了资源从穷国流向富国、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加剧了这些国家的环境问题,形成了穷国和富国之间的环境复合问题。穷国越穷,富国越富。这也是中国何以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成为“世界的垃圾场”的原因。这与现…  相似文献   

19.
清代内地商民前往乌里雅苏台地区,乃随军贸易产物。他们将内地百货贩往漠北地区,同时又将该地区所产牲畜毛皮等贩回内地,并形成了以乌里雅苏台为中心,联络内地与北疆、中国与外部的贸易“丝路”。内地商民的前往满足了清廷对漠北新疆地区征战设治的需要,活跃了各族经济。内地商民与乌里雅苏台地方衙门间存在既冲突又合作的关系。清代乌里雅苏台地区内地商民之商业经历了一个从兴到衰,并被彻底逐离的过程,其衰落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内地商民的存在对清代中国北疆治理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商民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清廷管理的不足反过来又影响到这一边疆地区的治理。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中亚是陆上丝路的中枢,印度洋则为海上丝路的中央地带。它通过红海、阿拉伯半岛、阿拉伯海沟通了地中海世界与印度之间的海上商路,《厄立特里亚航海记》反映的是公元1世纪以印度洋为中心的海上商业网络。印度洋上的东西方贸易早在公元前三千纪就已经开始,在波斯帝国和希腊化时期得到更大的发展。罗马帝国时期,由于对季风的成熟运用,人们能够从红海出发经过印度洋直航印度;同时造船业、航海技术与港口建设也有所进步,这些条件都大大推动了东西方物产的跨区域流通。从埃及到印度之间,事实上形成了一个物质文化双向"流动的世界",从而为海上丝路的全线贯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