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V起来”句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早期研究多是探讨“起来”的语义属性,近年来,“V起来”句的结构性质引起了学界的注意。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V起来”句是中动句,另一种观点认为“V起来”句是话题句。在比较不表可能的“得”字动补结构后认为,“V起来”句不是所谓的中动句,而是动补结构作为谓项的话题句。虽有研究指出“V起来”结构的述补/动补性质,但“起来”的评价功能以及“V起来”的可删除性质未引起足够的注意。“V起来”句中“V起来”是否可删除,关键在于句首主体名词与形容词补语之间内在语义关联的可能性,可能性越大,“V起来”删除后的可接受程度越高;关联的可能性越小,则通过“起来”的评价功能实现完句。  相似文献   

2.
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现代汉语中表示给予义的双宾句表现为一个句式的连续统,而表称、致使、结果三类双宾句则处于这个连续统中不太典型的位置,同时这三类双宾句内部也存在着典型性的差异:表称类两个宾语之间插入的动词动作性越强就越靠近兼语句,反之就越靠近表称类双宾句;使动类内部的典型性为他动使动类高于自动使动类;结果类中“个+谓词性成分”如指向动词后面的间接宾语就可看作双宾句,如果是指向谓语动词或者是指向谓语动词前面的主语,那么在语义上则可看作是靠近动—宾—补语序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量否定原理对“A不了差量”比较句进行了分析,认为该类比较句的语义表示存在少于现有量的差量,因此属于差比句.“A不差量”产生的原因是“了”虚化、省略所致.“A不了差量”句比较词“和/比”的可选性,一方面是由于句法层面表量成分和“差”的语义、用法共同制约造成的,另一方面是认知主体从不同视角对意象图式不同的关系差距选择性突显所致.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出发,分析了”不如”句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进而分析了“不如”句的语义结构、句法结构和语用结构.认为其语义结构为“起事·关系·止事·补事”,由法结构为“主语·谓语(动补结构)”,语用结构为“结构话题·述题(参照系·尾焦点)”。  相似文献   

5.
文章提出“内部被动句”和“外部被动句”概念并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被动句的历史溯源;“V NP Prep”动词习语的结构分析;“内部被动句”和“外部被动句”转换的特点;被动转换的语义限制。最后强调“内部被动句”和“外部被动句”是英语被动转换中比较独特的现象,应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前,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对于小句配列关系的讨论主要基于悉尼模式,文章指出配列关系的理据建立在级阶假说上,而悉尼模式的强级阶假说具有内在矛盾性,依此划分的小句类型及建立的配列关系具有不完整性。通过对比,文章认为加的夫模式的弱级阶假说更具合理性,据此对小句类型及小句配列关系的描述更系统、更完整;在配列关系中,由于语义配置角色、限定性以及逻辑语义关系这三大因素的制约,小句的嵌入性呈现出一个由强到弱的连续统,当嵌入性零化时,小句构成并列关系,并列关系呈现出一个由紧到松的连续统。  相似文献   

7.
“VP之前”与“没VP之前”经常被人们当作毫无区别的表时间的格式。通过具体语言事实的考察、分析,可以发现由于后续句语义的不同,使得这两种格式既有同一性又有互补性。依据有三:一是VP动作实现与否。二是后续句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同。三是后续句语义的不同。两种格式同一性的理据,可以拿否定量域规律说明:当它们具有同一性时,“没VP之前”中的否定词“没”可以看成羡余词。两种格式的互补性表现有三:一是表达的时间具有时点、时段之分。二是两种格式所在句子的主要动词分别具有静态义、动态义和时段持续义、时点持续义之别。三是语义侧重点前者侧重于表示客观存在的时间,后者侧重于表示条件义、对比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给-VP”作为一个独立的汉语特殊句式来进行分析。从事件语义学的角度看,“NPVP”结构,“NP给VP”结构,“把NP给VP”结构三者构成了一个语义连续统。“NPVP”结构没有语义和句法上的致事,只有受事和完成动词结构。“NP给VP”结构由“给”引出语义上致事(invisibleforce),把“NP给VP”则是由“把”引出句法上的致事(visibleforce)。三个汉语特殊句式都统一于一个相同的语义链,即致事引起受事发生完成动词事件,其中,“给-VP”中的VP具有“V活动-V结果”形式特点,NP是V活动的内论元而非外论元。  相似文献   

9.
“毕竟”类语气副词与预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行工具书把“毕竟”类语气副词解释为“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原因或特点”,“归根到底。有加强语言的作用”等,但并未揭示出这类副词的全部含义。如对“小张反反复复地给小王解释了老半天,小王毕竟明白了”;“小张反反复复地给小王解释了老半天,小王还是不明白,小张毕竟没办法了”这样的句子,用现行释义无法说明其错在何处。通过对该类词语在陈述句中的预设及与让转句之间逻辑语义关系的分析,提出井证明“毕竟”类词语具有隐性的语法功能,即表让步转折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自由逻辑系统PFL和NFL中既包含一阶存在谓词,也包含存在量词。通过对普遍存在句和单称存在句的分析,可以看出弗雷格、罗素的存在观与自由逻辑存在观的相同与相异之处。普遍存在句中“存在”是量词,而单称存在句中“存在”是一阶谓词。通过修改PFL和NFL的语义,进而消除其空单称词项,可以得到与经典谓词逻辑等价但包含“存在”谓词的逻辑系统,其中可以将经典谓词逻辑“个体域中对象具有存在性质”这一假定直接表述出来,并能揭示出经典量词与存在谓词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不同的标准将“或者”的语义关系分为相容语义选择关系和不相容语义选择关系;显性语义选择关系和隐性语义选择关系;并列语义选择关系和递进、转折、假设语义选择关系;追补性语义选择关系和非追补性语义选择关系。鲁迅选择“或”和“或者”来表达各种语义选择关系的语用根据:一是讲究音节的匀称与和谐;二是讲究思想感情表达的准确和细腻。他还非常准确地运用了“或”、“或者”来构成对偶、排比等修辞格。  相似文献   

12.
以汉英语“有/Be”存在句为例,比较了Huang、Abbott和Li等对存在句定指效应反例现象的解释。认为,Abbott的语用解释比句法或语义解释更具灵活性和解释力。“定指效应”不是从语言形式,而是从存在句“导入新信息”的句法功能角度对其动词后NP的限定:当不定指NP出现时,其所指称的存在物被导入交际话语之中,是新信息;当定指NP出现时,将其嵌入合适的语境,其所指称的存在物在新语境中也具备了“新信息”性质。因此,存在句具有“定指效应”,且是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语言实践出发,探讨了语法关系中的目的复句,认为一般语法著作中不提目的复句或作为因果句的一种下属类型是不妥的,目的句有跟因果句不同的句法形式和语义内容,并从目的句的界说及类型,如何区分目的句和因果句,以及目的句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副词“本来”的语义和句法功能值得深究。语义方面,“本来,。”表示行为或性状的“原初”状况;“本来。。”与“本来。”主要是表达一种语用意义——反映叙事者或说话人对某种行为或性状的强调、评议等情态。句法功能方面,副词“本来”对谓语结构、动态助词及其它副词等都有严格的选择限制。  相似文献   

15.
汉语“有”存在句和俄语быть存在句都具有“存在”和“领有”的语义特征,而且这类存在句的主体都是不定的,其存在句的述题并不排除还有其他存在者的存在,即存在者不具唯一性。  相似文献   

16.
“A是A,B是B”句联的语义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语义平面考察“A是A,B是B”句联。把“A是A,B是B”句联分为两种类型:区别型和列举型。两种类型又各自分成几个次类,区别型分为偏别式、平别式,列举型分为“有”式、“合格”式、“鲜明”式。重点考察各类型和次类的语义特点,找出区别型和列举型在语义上存在一定的联系。考察“A是A,B是B”句联与先行句和后续句的语义联系,分为在复句中和在对话中两种情况。对于“A是A,B是B”句联歧义的消解提出解决手段。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句”、“读”二字的意义进行了溯源,认为:今“句”义是由古“句(鉤)”派生出来的;通过对《辞源》所列与“句读”同义的词进行了分析,认为今“读”音义源于诵书时声气的稽止,实与“逗”相通,故又为“句投”、“句度”,因声气的稽止停留客观上造成了文章整体截断为部分,故“句读”又为“句断”、“句绝”。  相似文献   

18.
根据Langacker的“词汇隐喻与语法隐喻构成了符号系统的连续统”观点,以语法符号隐喻为认知工具,从认知的角度重新解释了“主动语态表达被动意义”之说,并探究了英语动词主动语态的语义特征,即英语动词主动形式表示主动意义,且呈多义性:主语自主意义,主语致使意义,主动潜质意义,主动存现意义,主观意向意义等.  相似文献   

19.
“倒是”转折句是由“倒是+S”组成的用来表示转折意义的句子,从微观的角度看,“倒是”是连词,S既可以由NP+VP组成,也可以由VP1+VP2组成。从宏观的角度看,“倒是”转折句语义背景下的句法模式有繁式和简式两种:繁式由“情形A+推出情形B+原因C+推出情形未出现D+另一种不同情形E”组成;简式由繁式“A+B+C+D+E”省略其中的一至三项形成。“倒是”的句法作用有三:1.连结复句中的分;2.连结句群中的句子;3.连结段落。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中,有一个重要表时标记“的”。表时标记“的”所在句子即为表时“的”字句。文章从语义入手,在外显作用、表义重点、使用条件、否定对象、分布位置、语法意义等方面,对表时标记“的”进行了多维度语义考察。考察结论;外显作用上具“外显已然”语义特征;表义重点上具“凸显焦点”语义特征;使用条件上,句类选择具“倾向认识句”语义特征,谓动选择具“唯动作性”语义特征;否定对象上具“否定凸显焦点”语义特征;分布位置上具“唯谓后性”语义特征;语法意义上具“强化现实性”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