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鄂伦春族桦树皮制品的制作与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鄂伦春族桦树皮文化的制作工艺和分类入手,论述了桦树皮文化的内涵及价值.  相似文献   

2.
鄂伦春族是桦树皮文化最发达的民族之一,桦树皮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用品制作.目前,鄂伦春族的桦树皮制作技艺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其法律保护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保护意识淡薄、桦树皮制作技艺后继乏人及"文化贬低"现象等.鄂伦春族桦树皮制作技艺法律保护措施的完善主要包括尽快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传统知识保护条例>应纳入国务院的立法规划,鄂伦春族聚居地的地方立法亟待加强,促进鄂伦春人对桦树皮制作的参与,加大各级政府的资助扶持力度,保障鄂伦春族的环境权等.  相似文献   

3.
鄂伦春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文化也是鄂伦春族的民族标识之一。"密塔哈"是鄂伦春族妇女给猎手制作的狍头帽子,本文将通过对"密塔哈"特征描述,剖析鄂伦春人对大自然的尊崇,以及"密塔哈"的文化价值和它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4.
普列·阿里格有很多身份:企业家、原黑龙江省政协常委、佳木斯市政协副主席、民革佳木斯市主委……"我是鄂伦春族!"而我第一次见到普列·阿里格,他只用了这样一句话介绍自己。1953年9月,黑龙江省300多户、1303名鄂伦春族同胞下山定居,结束了我国鄂伦春族世代游猎和"衣靠兽皮食兽肉,‘仙人柱’内把家安"的历史。普列·阿里格家族就身在其中。  相似文献   

5.
鄂伦春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文化也是鄂伦春族的民族标识之一."密塔哈"是鄂伦春族妇女给猎手制作的狍头帽子,本文将通过对"密塔哈"特征描述,剖析到鄂伦春人对大自然的尊崇,以及"密塔哈"的文化价值以及它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民国初年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变化后,指出鄂伦春族的民族文化是动态的文化,是具有自我选择性的与时俱进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鄂伦春族是历史上游猎于大小兴安岭原始森林的民族。由于居住的地方处在偏远的边疆,又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鄂伦春族文化的传播。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鄂伦春族的生产与生活,使鄂伦春族的文化不致失传,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编辑出版了一部由王立坤主编的《鄂伦春传统民歌》。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三少民族之一的鄂伦春族,其最具象征意义的就是本民族舞蹈——鄂伦春族原始舞蹈.本文通过对鄂伦春族原生态舞蹈的初探,粗略地向大家介绍鄂伦春族舞蹈的起源、形成以及发展.文章前部分介绍了鄂伦春族原始舞蹈文化艺术形态,具体描述了鄂伦春族舞蹈的古老性以及鄂伦春族人对歌舞的重视,后半部分讲述了鄂伦春族舞蹈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以及就现在情形来看如何发展和传承鄂伦春族舞蹈.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鄂伦春族》《黑龙江鄂伦春族》是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黑龙江省民族研究学会副理事长韩有峰先生撰写的一部专著。《黑龙江鄂伦春族》是“黑龙江流域民族历史与文化丛书”中的一部,是全面研究和介绍黑龙江省鄂伦春族的一本  相似文献   

10.
鄂伦春族民歌不仅是鄂伦春族音乐文化的核心要素,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黑龙江地区鄂伦春族民歌文化深入田野调查基础上,就其传承中由于"现代性"进程造成的后继乏人、歌词汉化与歌唱语境消失等问题及成因加以梳理和澄明,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文章认为,文化系统的转型、生产生活方式的变更及人口城镇化发展是主要成因.故此,拓展传承群体、建设"圈群"、强化族群音乐文化认同是鄂伦春族民歌改善传承困境的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11.
鄂伦春族是我国东北地区非常具有特色的一个民族,鄂伦春族民歌在鄂伦春族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针对鄂伦春族音乐体裁赞达温其中三首不同类型的歌曲进行研究,对比其在曲式、调性及旋律方面的异同,以映射到赞达温的整体特点。  相似文献   

12.
1993年是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定居40周年,就此著文,谈两个问题。 一、“七五”期间,全省鄂伦春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鄂伦春族地区经济有较大幅度增长。据1990年底统计,全省6个鄂伦春族村农业总收入已达722万元,比1985年增长1.6倍。鄂伦春族地区逐步改变单一的生产结构,开始向“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目标前进。目前,全省鄂伦春族5乡1村大致可分为林、粮、副  相似文献   

13.
今年47岁的莫金凤,出生在沾河畔的逊克县新鄂乡新鄂村一个普通的鄂伦春猎民家里。她4岁那年病魔夺去了母亲年仅38岁的生命。她懂事后,父亲告诉她,鄂伦春族在1953年下山定居前,一直过着原始的游猎生活,住的是“撮罗子”,穿的是兽皮,吃的是兽肉,到处漂泊。由于缺医少药,普遍流行一种肺结核传染病,这种病不仅夺去了母亲年  相似文献   

14.
斜仁柱     
本文介绍了鄂伦春族“斜仁柱”的搭建过程、室内布局和建筑特点,指出“斜仁柱”是与鄂伦春族游猎文化相适应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15.
1957年5月9日至7月8日,我作为内蒙东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鄂伦春分组的成员,到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托扎敏努图克(区)托高鲁和讷门高鲁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社会历史调查。这是当时全国鄂伦春族地区仅存的两个尚未定居的游猎的地域公社。1957年5月1日,调查组从鄂伦春自治旗所在地小二沟出发,经过一周风餐露宿的生活到达托高鲁。8天,我们走了260里。一到鄂伦春族“乌力楞”,就把我们带入了几千年前的古老社会中:那原始的住所——“斜仁柱”;清晨狩猎的枪声;餐桌上的鲜嫩的狍、鹿肉和生肝;入夜萨满深沉的击鼓声;兽皮服装和桦树皮制品.....…  相似文献   

16.
对建立鄂伦春族"文化保护区"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现代化浪潮中,鄂伦春族因为人口很少、文化所处的地理环境闭塞、狭窄、文化市场小以及文化发展的经济拉动力不大,而不能适应剧烈变化的复杂环境,其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挽救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可能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鄂伦春族"文化保护区".即在鄂伦春自治旗这样的鄂伦春族聚居区内,保留其一定范围的传统"领地",并让生活在其中的鄂伦春人保持其固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保留和发展民族文化.我们提议建立的"文化保护区"并非要置现状于不顾,而一味返回到"过去"的状态.它将在保持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从实际条件出发,吸收国外保留地的相关经验,与时俱进,科学规划.因此,它将被赋予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 鄂伦春族是我国北方一个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对于鄂伦春族的研究,许多学者都从它的残存古迹和口碑材料中去探讨这个民族的远古面貌,这种方法无疑对研究鄂伦春族的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如何进一步  相似文献   

18.
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其特殊的发展历程,创造了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同时,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丰富了我国的民族文化内涵。本文对鄂伦春族聚居的黑龙江省白银纳、十八站两个民族乡为研究区域,梳理了两地文化旅游资源特征,并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进而提出进一步开展文化旅游的设想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族》2007,(10):F0002-F0002
9月22日,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动漫城新闻发布会暨项目启动仪式上,来自黑龙江省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的民族服饰展演为其增添亮色。同时,经营鄂伦春族独特风格的桦树皮手工艺品店也在此落户。据悉,鄂伦春族历史文化中的人物等形象还有望成为动漫创作的蓝本。  相似文献   

20.
游猎生活从鄂伦春族生活中消失了,而且作为一种原始的文化不可能再度复苏,它将成为永远的过去。保护、抢救并生动的再现就显得十分的必要。《鄂伦春游猎生活》的出版非常有意义。它既具有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也是对鄂伦春族往昔生活最好的纪念。《鄂伦春游猎生活》首先介绍了鄂伦春族的经济生活。“经济生活篇”全面介绍了鄂伦春族狩猎、打鱼以及采集的生活。对每一种动物的习性和狩猎方法都作了描述,从野兽习性的掌握,从猎场的选择,从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都充分体现了鄂伦春族的聪明才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