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小岩 《江汉论坛》2004,(3):112-113
卡夫卡生活在19世纪末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前夕,资本主义社会触目惊心的“异化”现象使他思想上感到极大的苦闷和孤独,而他又找不到摆脱苦闷和孤独的道路和方法,这样加重了他的苦闷和孤独,他的小说正是这种苦闷和孤独心境的充分的艺术表现。卡夫卡既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异化”现实的揭示者,又是这种“异化”现实的牺牲者。  相似文献   

2.
试论卡夫卡小说的喜剧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卡通过对主人公二难境地的喜剧展示,揭示了人生的悖论;通过对作品喜剧内容的展示,揭示了其荒诞、夸张的喜剧形式;通过对其语言表达的分析,揭示出调侃的语言特征。卡夫卡的作品展示了人生体验的精髓,流露着生命奋斗的无奈,表现出对生命无望的希望,作家本人孤独绝望者的喜剧气质便在其中展示了出来。  相似文献   

3.
许佳俊  李志峰 《阴山学刊》2020,(2):58-63,93
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师,其创作中的种种变形意象阐释了人的生存如一只红脚鼹鼠般孤独,只能局限在它的狭隘而又黑暗的地洞中;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可谓中国古典文言小说的高峰,其笔下的人鬼狐妖有孤苦,亦有悲愤。二人在自我的“冷落荒斋”借著书立说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苦闷,展示对人的生命存在的热切关怀。作为个体,他们是踽踽独行的孤独者;放大到集体,它们是浮生社会的殉难者;“半窗寒烛”,他们都是力透纸背,企图超越极限的艺术家。透过卡夫卡与蒲松龄的小说创作,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亦真亦假的虚悬世界。  相似文献   

4.
论卡夫卡的精神救赎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卡一生都在探求如何获得个人的精神救赎。了解卡夫卡对于精神救赎之路的寻找 ,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创作思想和文学作品 ,而且对于任何一位希望找到信仰归宿的生命个体来说都是十分具有启发性的。综观卡夫卡的一生 ,结合他的文学创作 ,可以看出他的精神救赎之路是一条由偶像崇拜走向宗教信仰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5.
人类孤独意识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独感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种特有的精神现象,作为一种深度的心理体验,其重要表征是主体与对象相疏离所导致的一种铭心刻骨的精神空落感,这种感受深化了人类对痛苦的理解。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已经注意到这一现象。他认为人也许能够忍受诸如饥饿或压迫等各种痛苦,但却很难忍受所有痛苦中最痛苦的一种—一那就是全然的孤独,而日本哲人三木清则更直接了当地宣称:“一切人间的罪恶都产生于不能忍受孤独”,并且他进一步认为。“孤独之所以令人恐惧并不是因为孤独本身,而是由于孤独的条件。任何对象都无法使我超越孤独,在孤独中我是将对象的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超越。”①那么,产生孤独的条件是什么呢?其根源是什么呢?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6.
一个充满悖论的艺术世界——论卡夫卡创作的思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卡的创作贯穿着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即哲学和思维科学中的“悖论”。他用这种思维方式揭露他无法忍受的生活中的全部可怕的真象,宣泄自己的郁闷和痛苦。卡夫卡的悖论的“倒转”术是极为奇特的。他把“倒转”和“转移”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卡夫卡式的“滑动反论”。悖论不仅作为一种负载整个作品内容的思维框架,而且是一种方法的体现,特点是整体上的荒诞和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的结合。这是卡夫卡对现代小说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7.
一、“痴人说梦”幻真假 提起卡夫卡,人们必然会联想到他的那篇传世名著《变形记》:一个人变成了大瓢虫。故事是那么荒诞无稽,然而,所展现的“大瓢虫”的心理活动,却逼真得让人产生切肤之痛和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8.
语言的交往     
人若感受过孤独的安宁,则必感受过孤独的烦恼。长久的孤独,不过是一种狭隘而拘束的生活。尼采说过:“万物都永恒地再现自身,人亦如此;与其他事物一起,我们已经存在过无数次。”我们存在过无数次,那仅仅是因为,不仅肉体,而且精神都处于和世界的联系之中。生存,就具本源的意义来讲,既是一个生命过程,也是一个人存在的心理环境的空间与时间显现;换言之,生存就是一个人和外部世界的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费尔巴哈曾大声疾呼:“观察人吧!在这里你们可以看到哲学的秘密。”是的,哲学的秘密不仅可以通过“我是谁”求解,也可以通过与他人的联系求解。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老友许寿棠说:“我觉得他感到孤寂”。不错,鲁迅是孤独的。波特莱尔也是孤独的。他6岁时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波特莱尔觉得父亲被出卖了,母亲对他的爱校出卖了,他对母亲的眷恋被出卖了。他这样写道:“尽管有家,我还是自幼就感到孤独——感到命中注定永远孤独。”①他在给母亲的信中还写着:“如果有一个人年纪轻轻就议得忧郁和消极的滋味,那肯定就是我。”②然而孤独却远远包容不下这两颗敏感、深途的灵魂——在那个充满血与火的年代,鲁迅“冷藏”着他的“清热”。他在《热风·题记》中这样写着:“但如果凡我所写的,的确…  相似文献   

10.
一个精神世界的流浪汉——从卡夫卡的作品看他的内心世界陈晓慧弗朗兹·卡夫卡(1883-1924)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布拉格一个讲德语的犹太裔商人家庭。作为一个没有祖国受歧视的民族的一员,卡夫卡有着强烈的“无家可归”的痛苦和失落感,他的民族的悲剧命运和在...  相似文献   

11.
刘艳 《齐鲁学刊》2006,(3):98-102
萧红终其一生陷于孤独与寂寞之中,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一种“生死场”上的孤独体验。正是对这种过于沉重痛楚的生命孤寂体验的承载,使萧红可以从自己的女性立场出发,感同身受地唱出挣扎在生存与死灭之间的女性悲歌,展现出女性孤独而无望的生命存在,透露出一个真正现代人对于生命存在、尤其是女性生命存在的深在思考。  相似文献   

12.
卡夫卡什么都是,卡夫卡怎样都行,卡夫卡的问题无所不包。卡夫卡虽然不能算是后现代作家,但是他已经悄然成就了后现代写作的诸多可能性,卡夫卡成了后现代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集中体现了后现代的诸副面孔:不确定性、延异、悖谬、语言游戏。卡夫卡一不小心一只脚悄然踏在了后现代的陷阱盖上,从这里渐渐响起了后现代绵延不绝的阵阵喧哗。  相似文献   

13.
卡夫卡在短篇小说《乡村医生》中为乡村医生造了一个梦.梦中,乡村医生开始了一段反思之旅.他的反思折射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失去信仰,彼此疏离,迷惘孤独.乡村医生既无力拯救病人,也无力拯救自己.现代医术是科技进步的代表之一,乡村医生的无力感表明了理性在拯救灵魂时的无力,他对自己生活意义的怀疑暗示了西方世界以"理性"为主旨的社会秩序的动摇.在失去了信仰的心灵荒原上,现代人的灵魂永恒地流浪着.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墓碣文》是鲁迅生命意识的自我表现 ,他在真诚地面对社会和人生 ,孤独地追求生命价值的过程中昭示了现代意义上生命意识的独特内涵 ,即真诚意识、勇敢意识和独立意识。  相似文献   

15.
《城堡》是卡夫卡最后一部未完成的小说 ,本文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城堡》进行解读 ,认为主人公K为进入城堡所作的种种努力是自我认证意识的体现。城堡是他者的象征 ,而K的身份无法通过他者来确认。现实中的卡夫卡与《城堡》中的K一样 ,永远是一个外来者 ,一个无家可归的异乡人。  相似文献   

16.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1776—1778)是卢梭在他孤独的生命之旅即将走到尽头之际用两年左右光景,以“散步”为题写下的十篇随感。卢梭写作《仟悔录》的时候,愤激地要洗清敌人对他的诬陷,高傲地捍卫自我的价值与尊严;他写作《对话录》的时候,急切地想消除世人对他的误解,执拗地希望后人能够对他有正确的认识。但在写作《遐想》的时候,卢梭的目的已大不相同了。在“散步之一”里他说:“当初我写《忏悔录》和《对话录》,曾为逃脱我的迫害者无情的手掌、使我的作品流传后世而费尽了苦心。如今我写这部作品,就不再为这种…  相似文献   

17.
卡夫卡的文学世界是一个寓言性世界.<饥饿艺术家>中那个艺术的殉难者形象其实是一个象征,他饿死笼中的深刻寓意是精神上的饥饿.由此,卡夫卡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异化现象以及人的生存窘境,为人类认识自己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奥地利现代作家卡夫卡被誉为“弱的天才” ,在他的创作中 ,贯穿着孤独感、恐惧感和负罪意识。这与卡夫卡的生存环境和人生际遇密切相关 ,反映出资本主义异化世界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深刻危机。这种悲剧心态给予卡夫卡巨大影响 ,在他的作品中以不同形式得到表现。正是这种悲剧心态造就了永恒的独特的卡夫卡  相似文献   

19.
卡夫卡,在现实世界里的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失意者、苦痛者。但在他那平庸的生活表象背后涌动着一颗卓越不凡的心。他注定是文艺女神缪斯派到人间的使者。他是为文学而生,为文学而死。在他所构建的庞大的文学世界里,大致有这样几种样式:变形之乐;反向弑父;意淫征服。他以文学来对抗人生。  相似文献   

20.
患喉头结核最终饥饿而死的卡夫卡,用他的小说显示了人生更加痛苦难忍的饥饿─-精神的饥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现实和悲观主义哲学家们的思想对他的创作影响极深,他讲叙一篇篇"现实"中的故事,传达着他对生命本质的独特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