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汉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代词用法和代词语音演变的考察以及和现代汉语方言的比较,详细论证了汉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汉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关系表现为第三人称代词和近指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远指代词在用法和语音上具有衍生关系;(2)古汉语代词“其”是现代南方某些方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共同来源;(3)作为指示代词用法的“之”在上古并非表示泛指,而是一个典型的近指代词。  相似文献   

2.
明清山东方言白话文献中,指示代词“这(个)”、“那(个)”用来回指前文所述内容时出现了两种特殊的句法位置:指示代词+NP+VP和NP+指示代词+VP。这两种位置的指示代词与NP之间都没有结构关系,而指示代词与VP则存在着语义上的主-述关系和宾-动关系。这两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大约是在元明时期产生的,它的出现具有鲜明的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3.
从文字、语音、语义、语法、语用五个平面考察上古文献中第一人称代词,可以发现:第一人称代词字源有假借字、形声字、会意字、象形字;从声母上,可以把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系统分为两套:第一人称代词语义方面稍有区别;句法功能和称数不同;语用方面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4.
吴媛媛 《北方论丛》2007,1(3):73-75
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的产生、发展、定型这一流变过程,与其它人称代词比,有着较大的差异。除“渠”、“她”外第三人称代词皆源自于指示代词指示性和称代性的分化,当指示代词的称代作用趋强势时,就已向第三人称代词转化。指示代词称代特性在第三人称代词流变过程中,一直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田宇贺 《兰州学刊》2012,(10):177-181
现代汉语指示代词是一个原型范畴,内部成员的地位不平等,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分。作主要句法成分能力的高低是区分典型指示代词和非典性指示代词的句法依据,使用频率高低是区分指示代词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的另外一个依据。现代汉语指示代词的原型范畴分类还有语义依据及功能表现。现代汉语指示代词在语义上表示实体概念这一属性在不同的指示代词中体现的程度有差别,不是匀质的,这是对指示代词进行原型分析的语义依据现代汉语指示代词的原型范畴分类还有语义依据及功能表现。。现代汉语指示代词的功能表现为语体分布、是否二分、语篇衔接及语气、口气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单数人称代词+一个NP"格式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常用结构,它既可以是偏正性的,也可以是同位性的。根据句法功能和表义类型的差异,同位性"单数人称代词+一个NP"格式可以分为三类,即数量强调型、同指注释型和评议诱发型。评议诱发型结构与主谓结构有相似性,但也具有自己独特的语用价值,并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构式。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沈荡话指示代词系统中的四类指示代词作了详细的描写,认定该系统为特殊的“双层二分体系”。文章按指示对象的不同把指示代词分为方位处所指示代词、指人或物指示代词、时间指示代词、性状程度或动作方式指示代词四类。各小类指示代词在近指、远指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分为零距离近指、有距离近指、远指、更远指。  相似文献   

8.
汉语人称代词复数表达形式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甲骨刻辞到明清白话 ,汉语在人称代词复数表达形式上经历了一个从无标记到有标记的发展过程。上古汉语使用单复数同形的表达方式 ,中古以后 ,随着“人称代词 +辈”的语法化 ,导致了“们”系列标记的产生。在汉语史上 ,“人称代词+们”曾一度发生合音化。明代以后 ,随着合音字“俺”、“您”、“亻昝”的解体 ,汉语人称代词的复数表达形式趋向于定型。  相似文献   

9.
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分析了古汉语中指示代词"底"演化为现代汉语中"的"的过程,以及古英语中"pe"演化为现代英语中"tht"的过程,对二者的语法化过程进行了比较,指出二者语法化程度的异同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0.
尹钟宏 《云梦学刊》2008,29(2):136-139
重叠短语是一种较新的提法,代词构成的重叠短语是重叠短语的一种.代词的立类问题,汉语语法学吏上历来有分歧,其总数虽然不多,但在语料中的出现频率却相当高.代词构成的重叠短语和代词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1.
李璐  曹炜 《江淮论坛》2022,(3):166-172
上古汉语中的无定代词主要有“某”“或”“有”“莫”等。无定代词“某”的句法功能主要是定语,也常作宾语和主语,更多指代不明言的人、地、事、物等。无定代词“或”只作主语,一般指代人,很少用来指代事物,指代事物时多用来指代动物。无定代词“有”均作主语,绝大多数用来指代人,也有部分用来指代事物,“有……者”结构中“有”的性质一般均为无定代词。“莫”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绝大多数作主语,也有作兼语的情况,绝大多数用来指代人,也可以指代事物、地点等。  相似文献   

12.
“乜”是河北衡水武邑话使用频率最高的指示代词。作为中指指示代词,“乜”的基本语法功能为“指别”(只指不代)和“指代”(指示兼称代)两种,并由之引申出了定冠词和连词用法。与此相应,“乜”有三种读音:分别是去声的[niε31]、阳平的[niε53]和阴平的[nε224],其中“乜”在“乜个”中还读成上声的[niε45]或阳平的[niε53]。  相似文献   

13.
地处豫陕晋三省交界处的河南陕县方言具有丰富的指示代词,而其近指代词和远指代词很不对称,这种不对称性源于词语的语音演变和语音合成。  相似文献   

14.
张玉金 《学术研究》2005,(11):144-144
西周汉语代词“厥”的性质还没人专门讨论过,不过却有人探讨过古代汉语代词“厥”的性质。传统的看法是,它主要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兼有指示代词的用法。如周法高[1]、黄盛璋[2]、杨伯峻和何乐士[3]等。另有些学者提出了四种新说。(1)郭锡良[4]、崔立斌[5]等认为“厥”是特指代词,它虽然经由指示代词向第三人称代词转化,但未完成转化过程。(2)洪波[6]认为“厥”是兼指代词,是既可以指代近又可以指远的代词。(3)高岛谦一[7]认为周代汉语的“厥”是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4)姚振武[8]等认为“厥”是古指称词。“指”表指别,“称”表称代。古指…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文献材料中出现了指示代词“这”、“那”单独表处所的用例,这种语法现象不是沿着“这里/那里”→“这儿/那儿”→“这/那”的顺序发展演变而来的,而是与“这”、“那”自身的性质有关,而且古代汉语中就有指示代词单独表处所的传统。现代汉语中“这”、“那”单独表处所是其自身功能和“这里/那里”→“这儿/那儿”→“这/那”两种现象的合流。  相似文献   

16.
藏语拉萨话(以下简称藏语)和汉语普通话(以下简称汉语)一样,代词都可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不定代词和疑问代词四类。本文就依此四类将藏语和汉语口语里的代词作一简单的比较。 (一)人称代词:藏语和汉语的人称代词基本上相同。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17.
人称指示是话语中关于人物人称的指示。用于人称指示的语言形式称为人称指示语,人称指示语有两种形式:一类是指代人物的人称代词,一类是表示人物的表人名词。人称指示具有多种语用功能。在实际语言交际中,人们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进行人称代词的单复数变换,有时进行不同人称之间的变换。  相似文献   

18.
上古第一人称代词称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是语法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考察上古文献中第一人称代词的称数,比较它们的发展变化,对深入研究汉语代词史有一定意义。殷商时期我为复数,余朕为单数。西周时期与春秋时期表示单数的第一人称代词一样,是余(予)、朕、、吾、台,我单复数同形。战国至西汉,吾、我既可以表示单数,也可以表示复数,但表示单数的频率大大超过了表复数的频率;余(予)、朕只能表示单数。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复数的表达方式,就是吾侪、吾曹、吾属的使用,这是我所没有的。秦至汉初时,吾后仍然可以加属、等、众构成吾属、吾等、吾众等词语表示复数。秦至汉初,出现了一例指称复数时也可以有形式上标志的我侪。西汉中晚期,我后跟属、曹等复数形式标志的例子增多。  相似文献   

19.
王力教授很早就提出:“在上古汉语里,判断句不用系词。”①“‘是’字在上古只当代词和形容词用,直至六朝以后,才用为其正的系词。”②王力教授所说的是上古判断句的主要特点,这已为语言学界所公认。 又有徐德庵教授也曾提出:“是在先秦文辞中,已经可以证明肯定系词‘是’‘惟’‘维’‘为’的存在,有的还跟否定副词‘非’对举成文。”“上古汉语中,肯定系词‘是’是否已经在使用,……却是已经在使用。”③而且他还举出23个例证。 也有《古代汉语》教材,在论述文言文用“是”字表判断时,认为“‘是’作为判断词,是从这种复指前文的指示代词‘是’发展来的。它复指的作用逐渐减弱,帮助判断的作用逐渐加强,于是便由指示  相似文献   

20.
岳阳方言的代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平权 《云梦学刊》2001,22(1):97-103
揭示岳阳方言代词的系统,对岳阳方言中人称代词复数表示法与表领属的关系、反身称代的成因,作出分析;对指示代词的两大系统和疑问代词的语法分布作出平面描写,可以为岳阳方言代词历史成因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