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2 毫秒
1.
在分析和评价传统理论和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突破单一的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传统思维,构建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受迁入地非农收入的实际效用因素的影响,而且受迁移成本变动因素影响的理论模型; 并且根据全国29个省市1995—2006年的面板数据,经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关系检验,利用回归模型,估计分析了非农收入的实际效用因素?包括城乡收入差距、非农产业生产总值比率?和非农收入成本因素?包括城乡消费支出比率、城镇失业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度。估计结果显示,城乡收入差距、非农产业生产总值比率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正相关,城乡消费支出比率、城镇失业率分别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价格成本和就业风险成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呈负相关关系,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实际收入变动因素、转移就业的机遇因素、转移就业的风险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程度。由理论构建和实证分析可知,要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合理转移,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非农收入的实际效用,二是降低非农收入的成本率。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是我国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基于河北、湖南、福建3省林区41个村、290户林农的实地调研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林区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农户占样本的比重超过60%,林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已成为常态。河北保定林农的流动受个人禀赋影响较大,对家庭因素不敏感;湖南邵阳、福建三明林农的流动多受家庭因素影响;农林业经营情况对3个地区林农的流动影响均较大。针对林区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现实状况,认为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用科技实现规模效应及培育社会支持体系等是实现林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提升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农村就业结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0~2011年江苏省农民收入和农村就业结构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分析江苏省农民收入和农村就业结构变化趋势,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分析农村就业结构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程度和农村就业结构与农民收入及构成的各因素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已成为其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工业就业主导型结构是江苏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方向,成为决定农民增收的关键,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0%以上,且近年来其因子评价得分呈迅速上升的趋势;农业就业主导型结构是江苏省农村就业的次要方面,对农民收入增加的贡献较小,且近年来其因子评价得分呈下降趋势.由此,江苏省要充分发挥经济发达、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在建设新农村、高水平小康社会进程中,通过增加非农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相似文献   

4.
选取安徽省的宿州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的调查分析,研究运用Log it模型计量分析了影响宿州市农户土地流转的意愿。结果发现:家庭劳动力比重、家庭非农收入比重以及家庭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比重等都是影响宿州市农村土地流转意愿的重要因素,而这其中又以家庭劳动力比重和家庭非农收入比重的贡献最为突出。最后,结合该研究的发现,提出了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培育农村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提高农业的比较收益、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关系以及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等促进宿州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非农产业的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据统计,2000年农村非农就业的劳动力为1.5亿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1.6%;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1.3亿人,平均每年转移约620万人。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一)非农业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1978年 ~ 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253元,平均每年增长13.7%,而同期农民的非农业纯收入由9.4元提高到993.5元,年均增速为23.6%,比农民人均…  相似文献   

6.
基于1995~2006 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29 个省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理论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是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城乡收入差距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二者互为影响。实证分析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城乡收入差距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二者互为因果。鉴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所发挥的积极效应,应着力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时,鉴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既受到非农收入边际效用的影响,又受到非农收入成本率的影响,为促使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既要提高非农收入的边际效用,又要降低非农收入的成本率。  相似文献   

7.
最终的出路在于非农产品的发展和大量农民的产业转移 农业长期发展缺乏动力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不是“农村”的人均收入)。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基本上有两个途径,一是提高农业总收入,二是减少分享农业收入的人数。 显然,减少农业劳动力,不能由农业自身加以解决。根本的出路在于经济“非农产业化”程序的提高,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得农业人口得以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就业。大量农业人口转移出来后,一定的农业收入由剩下来的少数农民所分享,农业人均收入也就得以大大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从公共投资、教育、健康、培训及迁移等角度全面度量了我国1978-2007年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量,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非农就业的关系做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投资量是非农就业总比重的单向Granger原因,即前者有效地促进了后者的提高,但其影响具有滞后性;人力资本投资量不是农村劳动力当地非农就业比重的Granger原因,即前者并未促进后者的提高,反而更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9.
征地与农户收入结构变化:对九江和襄阳农户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地农户收入结构转型问题是关系农户生计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问题。利用九江和襄阳621个失地农户两阶段调查数据,考察失地前后农户收入结构的变动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失地前后不同兼业类型、劳动力规模和失地程度农户收入结构变动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与征地前相比,征地后农户农业性收入比重急剧下降,而工资性收入比重大幅度上升,失地后农户生计更加依赖于非农务工,尤其是本地非农务工;不同农户兼业程度、不同家庭劳动力规模和不同失地程度的农户征地前后收入结构的变动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其中纯农户和农业兼业户农业性收入下降幅度显著高于非农兼业户和非农户,劳动力规模越大,失地程度越严重,农户家庭工资性收入比重提高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10.
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下,宁夏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近几年增速有所趋缓.基于这种背景,本文以宁夏粮食主产区北部引黄灌区产粮大县与普通县进行对比分析,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产粮大县和普通县农民增收的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农业生产投入水平、谷物平均价格和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是影响产粮大县和普通县农民收入的共同因素,且对农民增收都有正向影响.农民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明显不足,农业结构调整进程缓慢,粮食补贴政策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但需进一步探索更为有效的补贴方式等,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云南省晋宁县的农户调查问卷数据为基础,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农地面积、农业劳动力状况、年人均纯收入、非农收入比重、农地在家庭养老保障中的重要性、农户年龄对转出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但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存在差异。最后提出了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强农村教育,发展流转中介组织,稳定农民土地承包权,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集体决策模型构建理论模型,以家庭农场典型模式来源地湖北武汉、安徽郎溪的普查数据为例,排除家庭收入与劳动供给之间内生性,采用门限回归模型实证分析非农经营收入对家庭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5~6.0万元区间的非农经营收入对家庭农业劳动供给有显著负向作用;受在总收入中占比、兼业经营等因素影响,其他区间的非农经营收入影响不显著;在总收入中占比较小的其他收入影响不显著。因此,引导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加强职业农民培训,有助于家庭农场的专业化经营和自有劳动力供给。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时农民增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影响农民职业非农化的因素多种多样,本文从农民自身条件出发,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各种微观因素对农民从事非农职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节水生产行为、非农就业与农户收入溢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劳动力要素配置纳入分析框架是厘清粮食节水生产行为收入溢出机制的关键。基于河北、山东、河南540个粮食种植户调查数据,运用工具变量分位数、中介效应和门槛回归模型分析农户节水生产行为的收入溢出机制及异质性。研究表明:节水生产行为能够显著提升农户收入,且农业增收效应大于要素替代效应;节水生产行为的农业增收效应随农业收入水平提升而递增,即“马太效应”,其非农增收效应随非农收入水平提升而递减,即“重心转变效应”;本地非农就业在节水生产行为增收效应中发挥中介作用,外出务工部分遮掩了节水生产行为的收入提升效果;节水生产行为的增收效应随本地非农就业比例增加而上升,随外出务工比例提高而下降。因此,建议完善粮食节水生产的政策扶持与市场机制,引导非农劳动力合理有序就业,强化农村人力资本积累,进而推动农户持续增收。  相似文献   

15.
甘肃是西部欠发达地区之一,也是"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农户收入差距与农户分化等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农村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本研究利用2012年甘肃10个县区380户农户调查样本数据,对影响农户收入差距的因素进行了非参数回归分析,发现人口和劳动力结构、劳动力配置方式、优质耕地资源的保有量是造成农户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剩余劳动力输转能力,重视农业发展,加大对农村农业发展的投入力度是减缓农户收入差距扩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本文通过对我国就业制度演进和劳动力市场发展历程的分析,指出阻碍当前农民工非农就业的诸多因素,并从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的视角提出促进农民工就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18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流动调查数据,通过构建农户非农活动参与模型和收入方程,基于赫克曼二阶段修正法,考察了家庭成员非农活动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户家庭成员中的劳动力数量、是否接受过相关培训、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农户耕地面积、农户户主年龄等因素通过影响农户参与非农活动进而对农户家庭总收入产生显著影响。进一步模拟参与非农活动的农户假设不参与非农活动的农业活动总收入,进而计算模拟这种情况下的基尼系数,发现消除农户非农活动的影响后,农户家庭收入差距趋于缓解。研究认为,尽管农户非农活动日益普遍,然而非农活动对农户内部收入不平等状况的影响将显著扩大;基于当前农村现实,提高农户收入水平仍然是促进农村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农业女性化趋势与农村女性人力资本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性别差异,女性非农转移滞后带来农业女性化趋势。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的薄弱是影响她们非农转移的主要因素。因此,深刻认识农村女性人力资本薄弱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特别是唤起广大农民对教育投入的重视,才是希望之路。  相似文献   

19.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修正表明,由收入差距和农民工就业率决定的城乡预期收入差距是影响农村非农就业规模的主要因素。劳动力市场均衡分析表明,各种因素共同影响最终形成三部门条件下新的城乡收入差距。统计检验表明,务工工资与务农收入差距和农民工就业率是影响非农就业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农民工人力资本储量、人均家庭负担以及城市现代部门工资与务工收入差距的影响也较显著。因此,政策制订者必须通过发展农业生产和构建人口流动管理长效机制规范农村非农就业。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各地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非农产业所占比重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当地GDP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以及对农业劳动力转移与流入地区的GDP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旨在从实证上验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提高农民收入及促进流入地区和流出地区GDP增长的贡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