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这是我国哲学界长期以来的传统观点。近年来,不少同志根据新时期的新情况,对上述观点提出了商榷和异议,主张用“社会斗争”或“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取代阶级斗争,用“科学实践”取代科学实验,从而组成新的三大基本实践形式。我们认为,这种修改,确有道理,是一种进步,它无疑会加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性。然而,“三大基本实践形式”仍然把劳动服务这一日趋重要的实践活动排除在外。其实,劳动服务也是实践的一种基本形式。 所谓劳动服务,就是社会上一部分人为他人和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辅助和便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以实践辩证观的独特视角重新阐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在对实践理论的认识上,他注重“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二者间的辩证运动;在对实践主体行为的定义上,他把寻求世界本源的活动变成了为人类服务的活动;在对实践方式的把握上,他将实践具体模式定义为人类劳动.着眼人类实践、寻求辩证发展最终成为马克思思想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在政治领域里,人们常用“人还在,心不死”这句话来说明剥削阶级分子的本性不改和阶级斗争的长期性。随着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的不断实践和认识:我们越来越感到“人还在,心不死”这个提法不科学,有必要进行一下探讨。 首先,“人还在,心不死”这个提法不符合我国改造剥削阶级分子的基本事实。叶剑英同志在国庆三十周年大会上,对我国目前的阶级状况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开放系统。怎样进行分类?过去学术界没有认真探讨,只是毛泽东同志在1963年5月说过“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项实践”(《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39页)的话。最近几年来,关于实践分类的文章已有不少,但都是在“两分法”的指导下进行的。例如,崔自铎同志在《认识论研究》一书中作了这样的划分:“第一,基本实践与非基本实践”;“第二,个人实践与集体实践”;“第三,领导者实践与群众实践;”“第四,历史实践和现实实践”;“第五,革命实践与  相似文献   

5.
新实践美学在继承马克思“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的物质活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从本体论、发生论、认识论、交往论和价值论的角度对实践进行了阐释.从本体论的角度看,以劳动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本原和本源;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实践是人、人类社会和“人的感觉”生成的前提和基础;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实践是人类社会认识世界的方式、中介和桥梁;从交往论的角度看,实践是人与自然、人反思自身及实现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手段;从价值论的角度看,实践是人类确证自己的本质、实现自身价值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正> 王学典同志《“阶级观点”再认识》一文(《史学理论》1988年第2期.以下简称王文)认为:阶级对抗、阶级斗争主要是指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本身,阶级剥削和压迫是阶级社会前进的动力,剥削者作为一个阶级和劳动阶级一样是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创造者,研究阶级社会的历史要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即剥削阶级的立场上.王文虽然不乏启发意义,但就其基本见解看,几乎都曲解或误解了经典作家关于阶级观点的基本思想.为了正确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很有必要把这些问题讨论清楚.  相似文献   

7.
吴于瑾先生在1990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世界历史”的总论,提出了目前我国世界史学界的新理论: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应分三个形态,即原始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奴隶制、封建制、资木主义制)、高级无阶级社会(社会主义制、共产主义制).传统的“五阶段论”以阶级斗争为主导,把“亚细亚社会”称为原始公社制,把古代社会称为奴隶制.“三形态论”从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出发,认为“亚细亚社会”不专指原始社会,而是指在东方存在的自然经济社会.亚细亚生产方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政治?《辞海》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又为经济基础服务,给予经济的发展以巨大影响。在有阶级的社会里,经济利益是各阶级的最基本的利益。各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彼此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阶级斗争。因此,阶级斗争、处理阶级关系成为政治的重要内容”。这种立足于经济的角度,把政治主要归纳为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1)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阶级、阶级斗争理论的新探索的主要成果可以归纳为“三论”、“九点”,构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阶级斗争理论的完整的体系,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之一。(2)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的“阶级斗争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命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实质上是坚持运用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倡导和成功运用的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精神的阶级分析、调查研究、具体分析三者统一综合运用的方法。(3)“既要反对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又要反对认为阶级斗争已经熄灭的观点”这样一个命题体现了开展两条战线斗争,反对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阶级斗争问题上的“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这样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阶级论”提出的原因,“阶级论”推行与绝对化,导致我国灾难性的后果。文章着重阐明从“阶级论”到“人本论”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理论认识上的重大转折:它反映了国民愿望、社会要求和时代呼唤;它意味着“斗争哲学”转变为提倡人文关怀、人性化的哲学;意味着对社会主体看法从以一个阶级为社会主体到以全体人类活动为主体的转变。文章最后一部分论证了从“阶级论”到“人本论”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只有当物质极大丰富,并将生产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时候,才是真正公平、正义和文明的社会;只有当人从物质中解放出来,“见物为见人”、人是目的的时候,才走向“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有必要从实践唯物主义的对象、本质、功能及其在哲学史上产生的变革作出系统考察,以建立实践唯物主义的新体系。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它要揭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以哲学思维的形式从总体上、动态中把握和再现人类实践活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拒斥形而上学”,它从“物的原则”升华为“实践原则”,並高层次地回归到“主体原则”,它要求从人类自身发展来理解和把握整个对象世界。这是一种把人的存在本身作为哲学追寻的本体,立足于人类本身的活动並关注人类自身发展的动态的本体论。实践唯物主义是实践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它同时执行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职能,从不同的方面共同解决人们历史活动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从根本上说,是人类发展与唯物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是信息化时代社会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应当从实践的立场出发对“三化”实践的历史演化、相互关系和实践意义做出认真考察和深入分析。网络化的本质是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互联,主要展开的是主体之间的关系;数字化的本质是人利用还原为数字的信息实现对对象(社会、自然和心理)的认识、利用和控制,主要展开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智能化的本质是通过智能机对人类主体或专家系统的思维模拟,主要展开的是人类主体同客体的关系。要把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同网络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区分开来,前者是人作为主体作用对象的实践活动,而后者是人或实践所利用的工具。数字技术是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技术基础,而网络化又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实践基础。应当明确坚持“三化”实践的主体性原则,避免因淡化主体性原则而导致“三化”实践的异化。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实现了哲学视域的转换1.从“一切存在”转换到“人的社会存在”;2.从“人的类本质”转换到人类的生产交往共同体;3.确认“人类活动”是实践人类学哲学的思考框架;4.明确了哲学的目标理念人类的个体自由、生存合理性与发展规律性;5.强调了哲学的理论旨归从实践上改变“非人世界”,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6.创立了哲学的实践批判原则以实践作为观察世界和社会历史批判的本源;7.确立了实践人类学哲学的边际关系与中心法则等。这几方面共同形成了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实践人类学哲学,这是马克思一生理论关怀的总体特质。  相似文献   

14.
“三个有利于”的社会价值评判标准告诉我们,判断任何一种言行是否有价值,最根本的是要看其实践结果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然而,任何人的认识和实践水平都要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而且主观与客观因素往往是互相作用的,现象与本质又常常难以分清。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三个有利于”的社会价值评判标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价值认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关系 任何一项实践活动有无社会价值或社会价值大小,依赖于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的人的主观判断或认识水平和方法。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类活动的价值总是首先潜在于主观认识之中的。因此,在对社会价值评判标准的把握上就有一个主观性问题。但是,这些带有主观性特征的因素,最终必须在与他人的客观关系中才能获得认同。社会价值评判标准又是客观的,普遍的。科学的社会价值评判既不排斥主观性,也不排斥客观性,而是把主观  相似文献   

15.
(1) 我们的哲学所讲的“实践”,在认识论上,是指与人类个体群体的“知”相对应的“行”;在历史观意义上,则是指人类个体群体的生产(劳动)行为及其所决定的人类其他一切活动,包括阶级斗争、科学活动、艺术创作等等。实践具有多层结构。它在宏观上展现为人类群体的生产行为及一切社会行为;在微观上呈显为人类个体的“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全  相似文献   

16.
<正> “物质”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范畴。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物质”范畴,还是以“实践”,范畴做为自己的全部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基石和逻辑轴心?这是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重大问题。我们现行的哲学教材(以下简称教材)通常把所谓辩证唯物主义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把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列宁的物质定义视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和逻辑起点,说它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认识世界,遵循世界固有的发展规律改造世界的坚实的哲学基础”。我认为这  相似文献   

17.
如何正确认识、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来,我们犯过把阶级斗争扩大化、搞“以阶级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问题的讨论《上海文学》一九七九年第四期刊登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以下简称《正名》),在文艺界引起了热烈讨论。主要观点如下:一、“工具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文艺观,还是唯心主义文艺观?《正名》认为,文艺与生活的关系应当是文艺首先的和基本的关系,而“工具说”却要求文艺创作首先从思想政治路线出发,把文艺与阶级的欲望、意志的关系作为首先的和基本的关系,实质上是唯心主  相似文献   

19.
赵旭涛在《实践形式小议》一文中指出,传统观点认为,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但这种表述只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局限于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而忽视了人们在认识思维领域的实践活动,因而是不全面的。客体的范围,不仅在物质生活和社会生中活可以开辟更加广阔的领域,而且在认识思维领域同样可以有广阔的前  相似文献   

20.
一、对“计划经济为主”的认识 经济是个多义词,有经济制度、经济活动、经济原则等等不尽相同的内容。“计划经济为主”的经济指的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制度。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的社会性不断增加,生产和交换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按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交换的社会化程度不同,人类社会经历了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到计划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这种经济制度性质的划分,不同于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划分。后者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划分的基本标志,区别有无阶级和阶级关系如何;前者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