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对屈原为何而作《天问》,历代都有争论。《天问》是屈原的一篇重要作品,是研究屈原思想的重要史料。因而,弄清这个问题,是有意义的。一、关于《天问》的主题要辩明屈原为何作《天问》,须先辩明《天问》的主题。王逸首先提出“舒愤说”。他说《天问》是屈原放逐后,看见楚国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楚辞章句·天问叙》)。王逸是东汉人,他的《楚辞章句》是较早的  相似文献   

2.
《天问》中的神话是由诗人屈原所记录,产于楚国,《天问》中的神话蕴含着丰富的楚国地域性特色,本文试从神话内容、神话表现出的习俗、神话语言论述其浓郁的地域性特色.  相似文献   

3.
要想了解《天问》,必须了解屈原的生平:他的出身,仕履,政治活动、政治思想,以及随着这些活动所写的作品,否则就不会了解《天问》;因为孤立地了解《天问》,不从他一生的历史中去了解《天问》,只是就《天问》本身来了解《天问》,那是永远不会读懂《天问》的。 反之,若想了解屈原的政治活动,特别是屈原的思想,若不从《天问》入手,那也不会了解屈原的生平(至少是一部分)和屈原的思想的。 那么,我们就从屈原的生平谈起。 屈原姓屈(或者说以屈为“氏”,屈是春秋初年他的祖先的封地),名平,字原,笔名正则、灵均(见《离骚》),——中国文人有笔名,大概是从他开始的。屈原是战国中期楚国人,约生于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年,死于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他死的年代,甚至于月、日,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人民已经把他的死日,当作节日来纪念他,这就是旧历的五月节或端午节。  相似文献   

4.
(一)据后汉王逸《楚辞章句》云,《天问》是屈原看了楚国宗庙与公卿祠堂壁画之后,引起了对宇宙间自然现象、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和社会历史的疑问,书写于壁,以抒发自己的愤懑和愁思。时在楚怀王熊槐十六年,由左徒转任三闾大夫,掌管楚国公族屈、昭、景三氏谱谍,主持宗庙祭祀典礼的时候,屈原为二十九岁。长诗《天问》,全篇共有三百七十四句,一千五百五十三个字,一共提出一百七十二个问题。其中“白蜺婴茀,胡为此堂?”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屈原的《天问》就是“天”在这里作为游离诸多责任纠缠的发问主体和屈原的代言人,以理性解构神话和重评历史,又以诗性智慧重组时空形式。《天问》的诗学机制和结构形态的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汲取了楚国祠庙壁画表现形式的养分,创造了一种处于有序与无序之间的双构性诗学结构形态。这是一个综合了时间顺序和寓意结构的与天人之道相通的宏观结构。作者据此对《天问》的内容、特别是历来令人备感困惑的若干片断进行了梳理,具体剖析了《天问》的寓意结构和时空联结方式,指出《天问》难免存在“错简”,但不能在没有可靠证据的情况下一味地“正简”,而应去深入探究《天问》本来的、也是诗歌史上独特的美学机制,从而为上古诗学史补上属于屈原《天问》的思维方式和诗学机制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楚辞灯》的作者林云铭说过:“一部〈楚辞〉,最难解者莫如〈天问〉一篇。”诚非虚语。就《天问》本身来说,难中之难者,又莫如对宇宙天体形成及其结构模式的追诘。历史上注释《天问》的人很多,但不少注者不能得其要领.认为屈原撰写《天问》,只是“呵而问之,以谍愤懑。”殊不知,屈原实际上则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探索世界之本原,追询宇宙之演化。 历代注家中,能够打破对字法词义诠释的局限,而从哲学和天体科学的高度,对《天问》中有  相似文献   

7.
论《天问》     
(一)《天问》:放流中泄胸中块垒之作司马迁在《史记》卷八四《屈原面生列传》中说;“余读《离骚人《天向》、《招魂》、《哀郢》,悲其志也。”史家著录,理当可信,说明《天问》的作者的确是屈原。太史公亲自读《天问》,悲其志,得骚人之心,可见《天问》不单单是形式上的问难之作,还有着精神的自然历史过程。只是年代久远.今人已很难拣出他的志向,明其骚人之心了。对《天问》的写作环境和文心,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天问序》中,有一段比太史公悲其志说更为形象具体的阐述:《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逐,忧心愁停,…  相似文献   

8.
屈原(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当时楚国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他精心创作并流传下来的“二十五篇”辞赋中,《天问》别具一格,是我国古代一篇非常奇特而深邃的哲理诗。《天问》全文以“曰”字开头,通篇采取问难的形式,一连串提出了一百七十二个问题。从传说的开天辟地以前,问到天地上下的各种现象;从夏商周三代的兴亡问到楚国  相似文献   

9.
《天问》解题衍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问》中的“天”应当训释为“大”,《天问》即“大问”,是屈原身处绝境的忧愤之作,其中带有一种强烈的怀疑和与世决绝的情绪  相似文献   

10.
吉家林 《云梦学刊》2007,28(6):38-41
古人“天形态观”,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宇宙时空观”。屈原对古人“天形态观”有许多不解和怀疑之处,故而在其代表作《天问》中进行了一系列的述问。屈原的这些述问表明了古人“天形态观”的不成熟。  相似文献   

11.
李庆 《云梦学刊》2011,32(3):133-135
根据当前制约独立学院发展的若干普遍性问题,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从校园建设、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就业工作体系构建四个方面就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独立学院更快更好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张晖 《云梦学刊》2005,26(5):133-135
深化有情服务是图书馆服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要使深化有情服务落到实处,使有情服务真正得到读者心灵上的认同,图书馆就必须树立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服务需求的图书馆服务理念,采取多种途径深化有情服务。  相似文献   

13.
《金光大道》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浩然的缺陷是时代缺陷的反映,《金光大道》作品主人公高大泉的缺陷既表现为其过分完美,更由于他是被定位在阶级斗争的座标上;关于《金光大道》的争论既显示了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吴晓春 《云梦学刊》2010,31(3):61-63
国内外学术界就美国新保守派外交思想的内容及其对当代美国外交的影响进行了广泛探讨,对新保守派崛起时的思想与主张却鲜有关注。新保守派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美国社会60、70年代动荡局势的产物。他们针对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美国的国际国内局势形成了独到的思想与主张。新保守派的崛起一方面是对自由主义的内省.它提出的现实可行的国内政策确实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但是,其在外交领域极为简单化的、带有道德绝对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攻击和鼓吹是极为偏执和短见的。  相似文献   

15.
高校扩招后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高校教师的选任标准;强化教师在职培训,培养教师的 创新教育能力。二是进行课程设置和内容的改革。三是改革传统考试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张琼 《云梦学刊》2013,(4):104-107
中国近代史上危机四伏,爱国诗人对祖国的出路进行了空前理性的思索。鸦片战争时期的诗人把战争的失败归结为官员的腐败无能;改良主义时期的诗人对统治者进行抨击的同时,依然寄予厚望;民主革命时期爱国诗人则提出了开发明智、推翻清朝的设想。从不同时期爱国诗人对时局的反思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在历史的重重迷雾中艰难行进的过程,构成近代诗歌别样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京京 《云梦学刊》2005,26(1):118-119
情感是演讲中的重要因素,其基本要求是要抒发常情、把握分寸。情感的完美表达需要加强语言和情感的修养、体态语的修养,还要了解听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对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秋香 《云梦学刊》2007,28(6):113-114
作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主要力量,家庭、学校和社会均面临严重困境。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家庭、学校及社会应充分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及政府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刑事诉讼价值与刑事集团诉讼制度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建立刑事集团诉讼制度根源于刑事诉讼价值的内在需要,也是保障被害人诉讼权利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立足于人的本性来把握人的需要的本质,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所一贯坚持的立场和方法.在他们看来,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质属性.这个属性对人的重要性突出地表现为失去人的固有需要,就没有人的存在.可以说,人的需要本性是"以人为本"观念的最为基本的哲学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