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雪雁 《创新》2016,(2):70-75
传统经学诠释中,孟子的"《诗》亡"说被分解成《诗》的某部分、《诗》流传的某环节或《诗》的某方面功能的衰亡;而孟子本义则是作为文学样式的《诗》与它所指引的政教文明方式的整体式微.注疏通过种种限定造成对孟子本义的割裂式理解.孟子"《诗》亡"包含了文章样式的颓败、经典地位的降格及政治、教化与文明样式的衰微.在王道衰微霸道兴起的政教文明格局中,为王道政治奠基的《诗》经衰亡,指引匡正霸道政治的《春秋》经兴作.  相似文献   

2.
范祖禹史学思想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编修《资治通鉴》的十五年。在这期间,司马光无疑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除司马光致范祖禹的《答范梦得书》体现出的谆谆教导之外,范祖禹《唐鉴》中所载的诸多史事和史论,也随处可见司马光的影响。因此,《宋元学案》将他归于涑水门下,并认为他得其纯粹,不无道理。然而,范祖禹的史学观点与司马光相比,依然有很大的不同,他对正统的坚持,对帝王心性的重视,都超越了司马光,而与同时代以及后世的理学家们遥相呼应,因此,亦是在《宋元学案》中,以他为华阳学派的开山始祖。因此,范祖禹对司马光史学思想的继承、发扬以及改造,也是他史学思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因此高校专业课课堂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课堂,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该文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进《微生物学》课堂的必要性,对《微生物学》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与教学思路进行了探索,并进行了一定的反思,以期为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提供一点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汪曾祺对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体方面的贡献和剖析传统文化心理的创作追求,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具有重要意义.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对《复仇》《庙与僧》和《异秉》的重写象征着他小说创作的三次转型.这三次转型应和着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三次大变化.从“重写”角度进行文本细读和对比研究,纠正了当前研究中对汪曾祺的一些误解,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汪曾祺被遮蔽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求是学刊》2017,(5):136-142
《野草》的《题辞》不应该仅仅从鲁迅政治感觉的角度去理解,更应该从他的人生观、世界观的角度理解。它体现出尼采思想的影响:世界是个有机体,永远处在运动状态,充满着矛盾、冲突,个体生命和万物一样,有生也有死,但是,世界却生生不息。"我"如同一株"野草"一样,虽然不断遭到践踏,却顽强地生存着,坚守着自我。"我"作为一株"野草"也会被世界毁灭,但也仍然坦然无畏,因为"我"自信是充实的。"我"将"野草"呈现在所有人面前,作为生命存在的证明。  相似文献   

6.
范蠡不仅是中国商人的鼻祖,更是一位能将道家思想加以应用的思想家.他在帮助越王勾践复国的过程中,充分阐明了他的思想,与《老子》相比,可以确认他的思想渊源于《老子》.范蠡没有专门的著作,但其为人与处事在历史上素有高评,根据《国语·越语》的相关记载,可以看出他有一套完整的治国思想,并且与《老子》的思想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王桂玲 《唐都学刊》2004,20(2):85-89
复杂的时代背景、丰富的政治经历以及撒路斯特、李维的影响 ,使塔西佗形成了矛盾的政治思想。这主要体现于他的传世佳作《编年史》中。从《编年史》入手 ,具体考察塔西佗的政治思想 ,可以看出其两面性  相似文献   

8.
东海散士是日本明治年间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政治小说作家。他作为藩士后代,经历了亡国之恨的悲痛;他两次长时间游历国外,视野开阔。他的政治思想具有国粹主义色彩,主张国权胜于民权。《佳人奇遇》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理想和对社会、人生的体验,在东、西方世界冲突,各国民族解放运动和政治改革的阔大背景中,以“救亡”的眼光看待日本的出路,审视日本现实。在艺术表现上,《佳人奇遇》最突出的特点是华丽高雅的汉文体和诗化倾向。  相似文献   

9.
虎关师炼在《济北诗话》中称孔子为"诗人"删《诗》。其实孔子之时,并不是从文学角度看待《诗》的,而是从礼仪、政治、道德、修养等方面来看《诗》用《诗》的;孔子有"吾从周"之意,所以其删《诗》也当由此角度出发,而绝不是以"诗人"的眼光来删《诗》。虎关师炼之所以有此言论,当与其社会发展的特性、当时的社会思潮与政治形势和教育制度有关联,当然也不可排除文学理论与批评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世扬 《浙江学刊》2000,5(3):136-138
唐甄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政治思想家,他的《潜书》是一本著名的政治著作。唐甄在《尚治》篇中,系统地提出了如何树立良好社会风气的设想,论证了社会风气的重要作用及其如何树立良好社会风气的具体做法。本文对唐甄这方面的思想进行了反思,从现时代的高度对古人重新予以审视。  相似文献   

11.
周昂 《东西南北》2011,(14):32-34
“其实,曾国藩这个人既不是圣贤完人,也不是十恶不赦的罪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了深刻内涵的悲剧人物。”唐浩明如是说。1990年,他的小说《曾国藩》问世,曾国藩终于摆脱了政治的羁绊,红遍大江南北。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学概论》一课追求科学取向和人文取向的统一,也就是注重将理论专业知识与价值化知识通过有效载体和路径有机链接起来.我院针对思想政治专业的学生开设《社会学概论》作为专业必修课,有助于民航高校的思想政治专业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公民责任、价值取向、人文素养等.该文从课程思政的改革建设视角出发,以教学实践为依据,分析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探析民航高校的《社会学概论》课程在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中切入点以及实践方略.  相似文献   

13.
犹太人问题是西方神学—政治问题的突出体现,青年马克思曾对之予以重点关注,而围绕着他的犹太人身份,百年来亦争论不休.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可以重新梳理马克思的经典文献——《论犹太人问题》中的理论线索.其一,将神学问题转换为现实问题,倡导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这些观点主要从财产权批判入手,阐释了启蒙主义的政治平等原则;其二,在政治思想史中,马克思的犹太人问题观有其历史渊源.斯宾诺莎认为,犹太人只有恪守自由理性原则,摒弃狭隘的民族宗教及相关的文化习俗,才能同化于现代民主国家,进而获得公民权.马克思秉承了这一思想原则并予以深化,他号召无产阶级积极扬弃资本主义异化,最终建立普遍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两条思路共同构成了共产主义理论的隐秘前提,马克思也由此实现了对近代启蒙精神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清华简《命训》的命论与殷商以来的天命思想以及西周以德配天的思想是一致的,与先秦儒家命论也有相似之处,但《命训》的命论最终是为统治者服务的,这与儒家命论有根本差别.《心是谓中》的命论与前诸子时期"命定义"之"命"有相似之处,与儒家命论也是类似的,但其"身命"并不涉及道德观念,而儒家注重的就是道德观念.墨家的"非命"论否定了《命训》和《心是谓中》中的"大命"和"天命",而肯定了"小命"和"身命".《治邦之道》否定了关于治国方面的命定论,是对西周末年以来质疑神权政治思想的直接继承,这与孔孟的命论有所距离,而与荀子思想有相似之处,与墨家的"非命"论和黄老学、 法家的观点都是一致的.庄子的顺命观则与三者均不同.这三篇文献的共同点在于强调人可以改变命,体现了战国精神.  相似文献   

15.
江瀚 《学术交流》2012,(5):160-164
王逸曾参与了《东观汉记》的编撰工作,他的著作除了《楚辞章句》外,留存于世的作品非常稀少。后人所辑,也有不少疏漏。按照《后汉书》对王逸作品的归类,依据书目记录和后世的辑佚,可以考知的王逸著述有"赋"类两篇——《机赋》和《荔支赋》,"书"类一篇——《与樊英书》,"论"类一部——《正部论》,《折武论》和《玉部论》是《正部论》中可以考知篇名的两篇文章,"杂文"类现存有《临豫章教》残句。  相似文献   

16.
《汉书》是汉代引《诗》较多的一部典籍。《汉书》引《诗》显示了《诗经》在以政治伦理为主的多种文化领域的认识价值和借鉴意义,又体现出“《诗》以正言”的《诗》学观念,并有助于理解其具体含义。考察《汉书》引《诗》可以为《诗经》研究开启一扇新窗。  相似文献   

17.
陈纪然 《学术交流》2006,(6):161-164
《史记》的传布和研读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问题。在汉代,主要由于政治上的羁绊,使得《史记》没能广泛传布。这一时期,对《史记》主要局限于政治意义的解读。晋唐间,主要出于对知识的渴望,人们克服经济、技术等困难,亲手传抄《史记》,使得《史记》的流传较汉世更为广泛,因此研读也渐为深入,逐步走向阐释《史记》学术意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美国当代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的《葛特露和克劳狄斯》,是名著续写的佳品,它重构了莎剧《哈姆莱特》的人物关系模式,以女性、次子和"关怀伦理"的视角,对《哈姆莱特》中以父权制为背景的男性、长子和"公正伦理"的叙事话语进行了颠覆,重建他者与主体、原欲与理性、肉体与灵魂、女性与男性之间"差异的"和"联系的"关系,关注具体情境中的关怀关系。他解构莎剧的深层意念,暗合了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盛的女性主义关怀伦理思想。其爱情描写,有着对"恶"的形而上学的观照。其女性主义的"性政治"理论,为当代读者提供了评价女性"越规"行为的一个政治视角。  相似文献   

19.
波多野乾一是20世纪早期旅居中国的日本报人.他在《支那剧五百出》中用日语记录了六百多个京剧的剧目梗概,又在《支那剧及其名优》中为京剧自诞生以来的诸多伶人作评传.今天看来,波多野的著述不仅作为京剧史料具有相当的价值,而且因为是用日语写成的,对京剧艺术的对外传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理想国》和《商君书》政治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主张君主政治、追求国家公义,主张公共权力全面支配和管控社会生活;《理想国》有“正义—理念—哲学家王”的内在结构,《商君书》也蕴含有“义(公义)—要(理)—明君圣王”的潜在框架,相似度高得惊人。两者还有许多不同之处,《理想国》的政治思想体现的是城邦公民的自由,奴隶和外邦人不在其中;《商君书》的刑赏主张则体现了对境内齐民应尽义务的要求,具有普遍适用的性质。《理想国》是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处于长期混乱之中因而企盼复兴以保持独立的雅典城邦思想家的产物;《商君书》则是正在形成中的齐民社会且不断追求天下统一的秦国思想家的产物。两书政治思想有同有异,表现了作者的个人偏好,但更深刻地反映了各自所处社会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