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汉字作为一种书写形体,笔画组合的丰富多样和间架结构的灵活多变,而使其“字形”成为复杂的美学构成,“书写”成为“书法”,并完成从造字到造形的转变。书法是汉字书写艺术,书法艺术深藏于汉字独特的形体结构之中。三位一体的整体架构、二维方块结体、平衡对称等汉字在形体构造上的诗性特征,既是人们对文字形体的一种审美预期,也是书法学家在书法创作时努力追求的美感。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书坛上,人们对一种似字非字的“书法”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这类似字非字的“书法”有人称为“流行书风”,有人称为“现代书法”,有人称为“现代风格”,……等等。“名”既未正,其“实”亦尚无定准。有的随意拚凑字迹,不成句读;有的故意拆散正规汉字另行组合,不可辩认;有的干脆不写汉字,让人去捉摸一堆线条;有的分明是幅图画,定要说它是“书法”。但是,人们注意到,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书法”作品中,有一个共同点:都以抛弃“传统”为宗旨。 若问:何以要抛弃传统?回答是:“时代变了,书  相似文献   

3.
汉字书法,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对象,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研究和讨论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汉字书法艺术的历史根源、审美特征、审美创造和审美鉴赏等。汉字书法不仅是中华民族在当今世界上罕有的,更是借助汉字的书写以表达书者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意识等。这里笔者仅对汉字书法的形美与神美的心理因素谈一点浅见,愿与同行共勉。影响久远的是“象形”说(或称“观物取象”说),这种说法认为书法起源于摹仿自然事物的具体形状,书法美的根源是“象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唐代李阳冰认为…  相似文献   

4.
对“意象”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梳理与反思,指出了“意象”是中国人体悟自然与人及其相互关系的必然选择与智慧;“意象”理论的发展经过了《易》象同体→言以成象、象以尽意→得意忘象、得意忘言→意之所承、象之图载→忘言得相、忘象得意→奢靡形似、华丽新奇→理气合一和超以象外的发展过程。并对书法意象理论从哲学与美学、书法意象史层面的研究进行了再思考;从书论层面揭示了书法意象的主要规律为书法形、势与态之象来于自然,皆从自然会悟意化而得,且经过了意形到意理再到意神的发展过程;书法意象的表现贵于澄神静虑、适意任情、意在笔先且字字意别;书法之法得于法象而取意;汉字之六书奠定了书法意象的文字基础;书法意象具有人书合一的寄情性;六书体的产生皆来源于意象;书法意象贵在神、心、气、手相合不二等主要结论。进而探讨了书法意象体系的宏观建构,并指出了书法意象理论研究应包括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书法品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书品”与“人品”的关系是书法品评中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认为“书品即人品”,甚至把影响“书品”的某一因素夸大为决定“书品”的唯一根据,这显然受到传统封建伦理文化的影响;而有人在否定“书品即人品”的同时,也否定了“书如其人”的命题;也有人认为“书如其人”,然而又缺乏有力的论证和说明。实际上,“书如其人”的命题构成了“书”和“人”两极多元多向度关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书品”与“人品”之间的关系只是“书”与“人”关系系统中的一种关系,而决不是一个单向度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在书法品评中,“书品”与“人品”之间的矛盾以及其他“书”和“人”关系的各种问题都能从这一关系系统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潘受先生是当代一位著名的国学大师、诗人与书法家。他关注书法本体论,主张书法是一种美化的汉字符号系统,若擅自创造“非约定俗成”的符号,信手涂抹、装腔作势,不仅不能称其为汉字符号,而且也不能称其为中国书法。中华书坛某些人以追求狂、怪、野为时髦,荒唐满纸,不可理喻,值得忧虑与沉思;对于历代书论,他认为需要再审视,既尊重古人又不拘泥古人成说。潘先生精通书法艺术,学贯前人各家各派艺术规律与艺术技巧,尤以行书、草书、楷书最受海内外学人推崇。  相似文献   

7.
作为北宋文坛的领军人物,苏轼不仅精通诗词、文赋,而且擅长书法、绘画。他重视书法创作理论,其书论集中在他的书画品评题跋文中。这类文章大都篇制短小,率性而发,兴会所至,不经意而为之,蕴藏着丰富的美学思想。苏轼崇尚“自然天成”,认为书家应注重作书的心态,而不能刻意去追求字的“形”;他重视“师法”前人,认为书法创作的出新必须以“宗法”为基础,讲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并融入书者的人格品性,力求达到“书如其人”的境界;与之相应,书法鉴赏者也须具备卓越的见识、高深的造诣以及求实的精神,并坚持“书以人重”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书法的本质?书法生命底源泉是什么?曾是近几年书法理论探讨的热门话题。有人根据汉字形体不同于其它文字的这一特殊性,而认为书法“就是汉字书写的艺术”。或者依据书写工具的独特性,提出书法是:“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并又不断发展出,书法是“汉字载体基础上的主体情感抒发的艺术”等等。同时,也有人不同意上述观点,提出书法“是一种线的艺术”,是“抽象的造型  相似文献   

9.
汉字的构造与创造性思维徐瑞泰汉字是记录语言的一种书写符号,属于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之一。古人将汉字、语言、思维三者的关系概括为“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书·序》人这一概括准确地表述出言、意、书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汉字是语言的书...  相似文献   

10.
汉字象形性的书法审美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是书法艺术的载体.书法这座艺术宝殿是在汉字书写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但汉字与书法又有着本质的差别。汉字是交际工具,是符号性的东西,是物质的;书法是艺术,是供观赏的,是精神的。汉字是象形的,它具有表音文字所不具备的独特的形态美,从而奠定了书法家对汉字的种种美进行卓越创造的坚实基础。汉字的发展经由了象形走向不象形,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从象形走向更高层次的艺术象形。汉字结构的象形发展为书法中的艺术象形,是汉字的象形在书法艺术中的升华,这种升华和汉字的象形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书法艺术作为个体的创造,它是书者个性情志与精神的体现。书者的审美情趣与艺术修养的融入,使书法艺术成为一种富于个性精神的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11.
书法不仅表现为汉字书写的技巧,还表现出书写者的功力、修养、感情、气质等艺术的感染力。即“人品”与“书品”的统一。“字如其人”在择帖、书法创作及书法评论中的表现,说明书法创作与做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书法能陶冶情操、修养品德,从古到今,很多人把都它视为特殊的工具,运用它培养自制能力,锻炼自身意志。因此,我们在渴望练就书法的同时,必须做一个有道德修养、高尚正直的人。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如其人”、“诗如其人”、“书如其人”的美学命题由来已久。在古代,“如其人”的人,一般理解为人格、人品,有时还更将这一命题倒过来,即人格决定其风格,人品决定其艺品。“书如其人”说的思想源头,可追溯到西汉扬雄的《法言·问神》:弥纶天下之事,记久明远,著古昔之(?)(?),传千里之态态者,莫如书。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扬雄率先提出了“书,心画也”的著名论断。扬氏所论之“书”,虽然未必专指书法,但第一次论及书法与书作者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以及书法艺术表情达性的特质。这些有关书法理论根本论题的论述,对后世的书法理论及创作有着极为重大深远的影响,因此历来被看着是“书如其人”渊源。扬雄之后,“书如其人”说逐渐得以深化,成为中国书法批评史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3.
良好的书写习惯、熟练的书写技能以及起码的书法艺术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人应有的基本文化素养。近年来,汉字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设立研究团体、建立文字博物馆、创建汉字书迹数据库等,是保护、传播汉字和中国文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周倜在《东方》1994年第1期撰文说,1993年盛夏,他作为中国新闻代表团成员出访韩国的时候,颇感意外的一件事是,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许多条用汉字书的楷书体或行书体的条幅与对联。在笔者所涉足的传媒团体、旅馆、饭店乃至农民住宅,汉字书法几乎达到了“普及化”的程度。为什么一个初访韩国的人,在考察其书法、绘画、诗歌,乃至建筑、居民、歌舞、音乐、戏剧、习俗、服饰、  相似文献   

15.
在纪念启功先生100周年诞辰之际,我们来解读启功先生关于写字和书法的一个重要观点——实用汉字先于书法艺术,书法艺术不能违背书写规则。汉字的美化有自然美化与艺术美化两个层面,书写规则属于汉字的自然美化层面。书写规则是社会使用汉字的人在熟练书写中摸索出汉字规律从而形成的写字习惯,又由习惯提升为规则。对于书法艺术来说,书写规则是它的底线与基本功。书写教育与书法教育属于不同层次的教育,二者有关系但不能混淆。我们不需要把全民都培养成书法家,但需要中国公民从小接受书写教育,提高文字素养。书法家需要的是在正确熟练书写的基础上产生独有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建立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对书写纯熟、高超的技巧上。书法艺术是精神成品,心灵美才能造就艺术美。  相似文献   

16.
六朝时期,镇江是名副其实的文化都会。尤其是三国东吴早期定都镇江,促进了镇江文化、书法的发展。加之晋室南迁,众多书法名家随之来镇,形成了“书人辈出,南朝风流,千古美谈”(祝嘉“书学史”语)的兴盛局面。本文着重阐述六朝时期镇江书法兴盛的条件和因素,并通过近年在镇江出土的一批六朝墓志和书法碑刻来论述其书法艺术的价值与风貌。  相似文献   

17.
书帖是古代尺牍当中的重要品种,是文辞和书法共同铸就的广为文人喜爱的艺术品类。过去对书帖的赏鉴比较集中于书法,实际上作为文辞与书法的统一体而言,书帖有着远远超乎书法之外的文学审美特性。书帖在六朝尤其晋宋产生发展的源头一般以为是山涛启事,侧重点在书写工具变异带来的影响;另外也有文字之成熟发展带来的对文字之用的超越以及汉字书写规律的自然演化。但除此之外书帖的产生发展尤其是其艺术成就的取得,在六朝之际还有一个不曾被研究者注意的重要原因,这就是玄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尊重人的生命,重视人的生理、精神的健康,提升人的内在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内容。文章试图通过从“书以人构”“书如其人”传统书法审美的角度,对上述人本思想在书法审美中的表现作以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论书法与人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书法作品是书法家创造性劳动的产品。二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即人创其书,书如其人。此之“人”,意谓“书法家”,此之书,意谓“书法作品”。关乎此,我国古人早有很精辟的见解。西汉时期的杨雄曾提出过“书为心画”①之说,虽然他说的书不是指书法而是指文章...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苏轼的书艺与书法进行了研讨 ,指出 :苏轼圆劲秀逸的书法风格妙在笔画之外 ;苏轼论书崇尚意趣 ,主张要有韵外之致 ;苏轼首次提出书法须“技道两进”的论点及“论书及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