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发展水平的高低关乎农业的提效升级和粮食安全,水对粮食生产贡献率达40%以上,"有收无收在于水"的农谚道出了水利对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在全球水危机背景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安徽省粮食生产虽然实现了"十连丰",但农业"靠天收"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只有居安思危,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才能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我们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创造更好的内外部条件。1、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要认真把发展粮食生  相似文献   

3.
<正>2023年,四川加快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农业强省建设,农业生产基础不断夯实,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四川是全国生猪养殖第一大省,国家唯一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之一、五大牧区之一、四大育制种省份之一,全国重要的冬春蔬菜生产优势区和“南菜北运”基地。2023年,全省上下坚决扛起农业大省重任,守牢农业大省地位,全年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9977.8亿元,比上年增加118亿元,增长4.0%。  相似文献   

4.
宁夏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具有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优势。北部引黄灌区光、热、水、土资源丰富,稻麦高产,瓜甜果香,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环境洁净,光热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优越条件。  相似文献   

5.
江松颖  刘颖  金雅 《统计与决策》2016,(14):118-121
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维护粮食安全战略意义重大.文章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1998-201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粮食生产发展,并结合粮食生产现实状况研究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因素及其变迁.研究表明:耕地、劳动力、农业机械、有效灌溉率和抗灾能力等因素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不利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持续发展;粮食财政支出与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促进了粮食产量迅速增加,但是最低收购价政策市场扭曲效应日趋明显.为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持续发展,应重视对耕地数量与质量的保护;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培养职业农民,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粮食财政支持政策,建立粮食价格市场形成机制,有效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粮食生产资源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6.
快速城镇化进程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而粮食安全是"新四化"实现的基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1997年以来,城镇化增速始终保持在2.5%以上,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可能从粮食生产投入要素、农业产业结构等方面影响粮食生产。文章定性分析了城镇化对粮食生产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构建多维中介变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快速城镇化进程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快速城镇化进程会使得耕地面积、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和种植业的比重显著下降,但只有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是城镇化率与粮食产量之间的显著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7.
人口增长与粮食生产的协调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从我国人口增长与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反映人口增长与粮食生产关系的评价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近5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人口增长与粮食生产的协调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协调我国人口增长与粮食生产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叶天勇 《统计研究》1990,7(4):54-56
一、我国粮食生产周期波动的成因(一)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40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投资的比重和增幅不大,农业生产条件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加之原有设施老化,粮食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十分脆弱。自然灾害一直是引发我国粮食生产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二)生产要素投入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我国人均占有耕地少,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差,粮食生产一直受生产要素投入的制约。投入农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等生产要素的增减能直接引起粮食生产的波动。  相似文献   

9.
我国中部地区是指地处祖国内陆腹地的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6省,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中部传统经济基础较好,具有一定的科教与人才技术优势,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老工业基地;交通通讯四通八达,水力、煤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资源蕴藏丰富;中部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科教技术优势,形成合理的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对于促进本地区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建设中原经济区,农业和粮食是基础。大力推进粮食信息化建设,是粮食产业由传统迈向现代、由粗放转向集约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新四化"建设,变"三化同步"为"四化同步",这一改变凸显的是信息化的重要地位以及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农业信息化工作起步晚,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薄弱,信息化的发展情况与农业大省的地位不大相符。主要表现为:粮食产业链条脱节较严重,产业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农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素质参差不齐;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生产经营方式粗放。  相似文献   

11.
粮食种子是一种特殊商品,是粮食生产中最基本且不可替代的原材料。提高河南粮食种子企业创新水平对河南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十分重要。最近,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应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  相似文献   

12.
青铜峡市地处宁夏引黄九大干渠渠首,排灌便利,土地肥沃,人均耕地面积相对宽裕。经过半世纪的促进和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基本上形成了以各级国家农业技术、农业机械、种子、农经、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各类民营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系统。服务领域和服务方式都有了新的拓展。农田水利设施配套齐全,农业优势强劲,粮食产量达到2.57亿公斤,在全区名列前茅,是全国的商品粮食基地和粮食生产区。为解决粮食短缺,稳定社会,发展地方经济,增闸农民收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喆 《四川省情》2021,(5):11-15
新中国成立前:四川是关键的大后方四川被誉为"天府之国",从农业发展的要素条件看,具备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生产用水充足、气候条件适宜等优势,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经济作物种类众多,是畜产品的重要基地。1938年,四川粮食产量1797.5万吨,棉花3.7万吨。十四年抗战期间,全国大批军民迁徙到四川,许多机关、学校也搬到四川,四川在保证军需、调节民食,稳定物价、安定大后方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吉林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食区和畜产品加工基地。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加快推进吉林农业现代化对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经济强省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吉林省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的成效,剖析了制约农业现代化建设向更深层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对推进吉林农业现代化健康、快速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东部、西部、东北、中部城乡统筹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利于整个国家城乡统筹的发展.城乡统筹主要涉及城乡经济统筹、城乡社会统筹、城乡生活统筹三个方面.文章设计了城乡统筹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东部、西部、东北、中部四大区域板块城乡统筹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找出四大区域极决的城乡统筹能力差距.  相似文献   

16.
不同规模农户粮食生产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把环境和随机误差因素纳入到农户粮食生产效率评价体系中,使用三阶段DEA模型对不同规模农户粮食生产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环境和随机误差因素影响效率评估,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较生产要素调整之前出现明显下降,纯技术效率略有上升.调整之后粮食生产效率损失主要源自于规模非有效,并且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呈递增趋势,说明粮食生产存在规模效应.实证还发现,农户粮食种植经验对粮食生产效率影响显著,而受教育程度对粮食生产效率影响不显著,说明粮食生产仍然属于“经验农业”.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增城市的农产品市场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个繁荣兴旺、新型的农产品市场已初步形成,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一、新型农产品市场的特点增城市农产品市场是在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和优化生产结构,建设"三高"农业生产基地,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和开放市场,放开价格的基础上建立发展壮大起来的。其主要特点是:1.农产品供应量大,类多、种新、质优。生产方面:1997年与1990年相比,粮食总产在播种面积减少10多万亩的情况下,仍保持有2716万吨;蔬菜总产量达577万吨,水果总产7万吨,水产品、肉猪、三鸟等增长量较大。市场供应充裕。…  相似文献   

18.
粮食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容县人多地少,所以粮食生产任何时候都不有放松,要从提高粮食单产和效益上去考虑调整粮食生产结构。(2)要大力调整经济作物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有特色、高效益、适应市场需要的品种。加快“亩产万元田”的建设步伐,发展一批“品牌”农业,建立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出一批产品“专业镇”“专业村”。(3)调整畜牧业结构,改良畜禽品种,加快发展具有该县特色优势的瘦肉型猪、三黄鸡、“下烟鸡”以及一些珍衡畜禽品种。(4)调整优化林果业生产。要大力抓好用材林,抓好“绿色工程”建设,林果业工作在指导思想上要变外延扩大再生产为内延扩大再生产,应由过去的开发种植为主向经营管理为主转移,重点要抓好龙眼、沙田柚、玉桂、荔枝、八角五大项。(5)千方百计抓好农产品的深度加工。  相似文献   

19.
肖丹桂 《统计与决策》2016,(24):116-118
中部六省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文章对2013年中部各省相应行业进行测算,比较分析其综合竞争力,结果显示:中部六省制造业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优势行业呈现明显共性,也存在不同特性;表明中部六省之间已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格局,也说明中部各省同行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互动共赢还有较大空间.优势行业大多集中在资源性行业,在不可再生资源的约束下,要保持可持续发展优势,必须借助科技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十二五"时期,是内蒙古加快富民强区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内蒙古农业和农村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机遇期。如何稳定和增加粮食产量,是内蒙古农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从社会经济因素角度选取6个变量,对内蒙古2005年以来粮食产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对影响内蒙古粮食生产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