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利用2003~200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研究了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东盟国家的市场规模和政治稳定程度与我国对该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密切相关。东盟的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和双边贸易额与中国在该地区的直接投资正相关,而其教育水平并不是重要影响因素。说明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主要是资源寻求型的投资。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投资稳定性和区位选择中的东道国风险影响也备受关注。以此为背景研究东道国文化距离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选择的影响,在度量东道国文化距离和风险的基础上,实证研究发现:当东道国与中国文化距离较小时,东道国较高经济和政治风险能促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当东道国与中国文化距离较大时,东道国较高的经济和政治风险会阻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因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偏好不是绝对的,而是依赖于外部东道国文化距离条件。  相似文献   

3.
对外直接投资、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了2003-2013年中国25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基于有向无环图方法对对外直接投资、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动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了对外直接投资、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三条传导路径:①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作用效应,它显著且直接促进了经济增长.②对外直接投资能够通过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增加,进而间接促进了经济增长.③对外直接投资能够通过竞争效应带动研发经费的增加,进而间接促进了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结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愉瑜 《统计研究》2012,29(9):44-50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越来越重要的贸易大国和对外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不仅反映在贸易规模扩张,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外直接投资对贸易结构的影响。本文对1982-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结构效应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滞后二期对货物贸易结构变化有积极影响;通过对2006-2010年间的七个具体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结构效应进行面板数据分析,证实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对这些行业的进口贸易结构变化更显著,但由于数据的原因仅通过了KAO检验。两种检验结果说明,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无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还是流量都具有一定的贸易结构效应。  相似文献   

5.
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就业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和“走出去”战略的不断实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文章考察了2003—2009年间中国25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首次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变截距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就业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与国内就业显著正相关,同时,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6.
借鉴新贸易理论中的异质边际成本-固定市场进入成本模型,文章通过一般均衡框架,可以明晰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各种因素经由企业利润形成机制对企业对外投资区位选择机制的影响;分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机制的经验事实及其争论的实质,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完善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
付海燕 《统计研究》2014,31(12):47-53
国际直接投资不仅会影响东道国国际收支,也会对投资母国国际收支产生影响。本文重点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国际收支的影响机制,并构建了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国际收支影响的数理分析框架,研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通过投资效应、利润汇回效应和贸易效应所包含的七个渠道影响母国国际收支;对外直接投资初期会造成母国国际收支净效应为负的情形,但伴随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累积,国际收支净效应会逐步为正。最后本文测算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其国际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收益率大于国内投资收益率;近年来国际收支净效应持续为负,但对改善 “双顺差”模式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5—2014年中国省级层面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面板数据,分别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弱工具变量更不敏感的有限信息最大释然法(LIML)及差分矩估计方法(GMM),对影响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生产率是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关键影响要素,这一结论与当前的异质性贸易理论关于生产率是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的结论是一致的,中国农业领域的对外合作不存在生产率悖论;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尚未产生滞后影响,前期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当期的对外直接投资没有产生带动作用;产业规模优势、政府的参与程度和政策支持是影响农业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企业产业集聚对农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没有产生积极作用。据此,从企业层面和政府视角提出了具体应对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吕计跃 《统计与决策》2012,(19):141-144
近年来学者们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效应研究越来越深入。文章主要分析2003~2011年中国25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首次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变截距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出口贸易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中国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对外贸易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0.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项本武博士的专著《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与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是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实证研究的新尝试.该书在对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重点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与贸易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据此提出了政府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调整方向,以及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孟青兰 《统计与决策》2017,(11):137-140
文章使用2004-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省级面板数据,基于国际研发技术溢出模型,考察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创新能力的影响,并检验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吸收能力对这种技术进步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其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国内自主创新产生了显著的正面影响.以人力资本、研发强度、金融发展水平、经济开放度为表征的吸收能力对不同地区的OFDI技术提升效应有着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9,(12):104-109
选用2003—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省级数据,实证检验了技术创新的空间相关性与环境规制强度的门槛值后,构建了空间门槛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不同的环境规制强度下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母国技术创新的影响。结论表明,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在环境规制强度处于第一门槛值以下时,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显著;当环境规制强度跨过第一门槛值时,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显著提升了技术创新能力;当环境规制强度跨过第二个门槛值时,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有所减弱。因此,从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来看,中国应该动态调整环境规制强度,为最大程度地获取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3.
据统计2006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61.3亿美元,同比增长31.6%。其中,股本投资77.2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额的47.9%;利润再投资32亿美元,占19.8%;其他投资52.1亿美元,占32.3%。截至2006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733.3亿美元。(数字来源:商务部网站)一、中国对外投资的特点1、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地区不断趋向多元化,发展势头强劲。在全球范围内几乎每个与中国有正式经济关系的国家都有中国企业的投资,根据6426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统计资料汇总显示:2005年底,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历史数据从实证角度分析了能源消费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从现实来看,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导致资源短缺,为支撑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确实进行了大量的资源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文章得出启示:中国经济继续增长会刺激能源消费继续增加,从而对外直接投资还会增加.为配合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增加资源导向型的直接投资,中国政府应该加强能源外交,为中国企业境外资源开发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并为其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使用2000-2007年中国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匹配数据,从企业异质性视角出发,给出了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商品出口的经验证据。研究发现,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促进了出口,但促进作用在异质性视角下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而言:①对外直接投资显著促进了中间品和消费品出口,对资本品出口的影响不确定;②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对商品出口的促进作用强于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对商品出口的促进作用;③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对中间品和消费品出口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资本品出口的影响不确定,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对中间品、消费品和资本品出口的影响均不确定;④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对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商品出口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商品出口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的影响不确定;⑤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一定程度抑制了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直接投资宏观理论的基础上,以我国的出口、银行利率、汇率、人均GDP和固定资产投资为主要解释变量,采用1990~2008年的中国矿产资源企业对外投资统计数据对我国的对外矿产资源企业直接投资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分析等研究中国矿产资源企业对外投资的决定因素及内在关系,得出影响我国矿产资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因素主要为GDP、利率和汇率。其中GDP对矿产资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最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国内利率对矿产资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也存在正相关性;汇率对矿产资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则呈现负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改进的经典Chenery“标准结构”模型,利用2003-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以及产业发展的省际面板数据,首先采用Geweke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互为因果关系,再运用动态空间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对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有促进作用,而且对其邻近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也有促进作用;同时还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显著的时间滞后效应,即滞后一期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现期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仅仅在东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在中西部地区并未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化差异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直接投资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同国家(地区)间制度及文化的干扰,具有一定的制度及文化特征。为了考察文化因素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住的影响,文章选取2003—2009年中国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66个国家(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引力模型分析文化因素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上的作用,计量结果发现文化距离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中国与东道国的文化差异越大,对其直接投资越少。  相似文献   

19.
陈高  范莎莎 《统计与决策》2016,(23):116-119
文章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以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基础,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建立了随机前沿面板模型(SFA)测算了各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建立了个体时间固定效应面板模型,研究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以及进出口对各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出口贸易对数值对本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系数是-0.0076,对其增长具有显著的较小的负向效应,而中国对各国的直接投资以及进口贸易对数值对本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0004和0.0088,对其增长有显著的正影响,但进口总额对数值的系数大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数值的系数;“一带一路”的实施没有让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各国TFP的影响发生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20.
加入WTO以来,中国在全球贸易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出口、对外投资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主要模式。为了考察企业生产率与资本密集度对国际化模式选择的影响,本文利用2005-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按非出口、仅出口、仅投资和既出口又投资将全部企业划分为四种国际市场参与模式,使用多值Logit模型及相对风险概率对企业国际化模式选择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较高生产率的企业更可能选择对外投资;劳动密集型企业更可能出口,资本密集型企业更可能对外投资;不同地区企业的生产率与资本密集度对企业国际化模式选择的影响具有差异。最后本文进一步从对外投资经营形式角度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引致出口效应”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