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晨光 《社会福利》2003,(12):38-39
北京市儿童福利院于2001年12月分别与大兴区及延庆县寄养家庭的10名家长签订了领养协议,从而使失去父母的轻残儿童真正回到家庭,这是开展家庭寄养工作不断发展的又一成果,也是轻残儿童被寄养家庭收养的历史性突破。 失去父母的孤残儿童收养情况的回顾 新《收养法》实施以后,促进了我国收养工作的发展。它使大多数健康儿童找到了“父母”,重新回到了家庭。这无疑是福利机构内养育对象的最佳归宿。但根据北京市儿童福利院收养状况看:健康小令儿童(指6  相似文献   

2.
试论北京市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资源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焕龙 《社会福利》2003,(10):36-38
科学规划家庭寄养资源配置 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提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资源配置进行科学的规划。笔者依据工作的实际经验和理论思考,对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的资源配置进行了初步规划,主要包括:家庭寄养组织资源的配置;家庭寄养经费资源的配置;家庭寄养人力资源的配置;家庭寄养专业技术资源的配置;家庭寄养政策和制度资源的配置。  相似文献   

3.
沈阳市,儿童福利院,充分利用农村特有条件,创造“热炕理疗”、“院落综合康复”等方式,使孤残儿童的康复结合到寄养家庭的生活中、创造了具有东北农村特色的寄养文化和抚育模式;使家庭寄养工作得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对孤残儿童情感需求的重视,在满足了孤残儿童成长过程中基本生理需求的同时,亲情化的家庭寄养逐渐成为全国各地儿童福利机构的养育模式之一。 2006年“六一”儿童节前,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了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并针对孤残儿童工作做出重要指示。  相似文献   

5.
经济欠发达地区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寄养作为促进孤残儿童社会化的一种有效方式,由北京市儿童福利院试行进而向全国推广以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取得了成功。孤残儿童不仅在新的家庭单元中最大限度地融入社会,作为完整的社会的人,获得了身心健康成长,而且体残儿童身体在医疗康复之外也具有了心身相携、互为促进的效果,康复效率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思想观念的影响,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家庭寄养业务却步履维艰,仅处于探索尝试的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家庭寄养是指在儿童监护权不予改变的前提下,将儿童福利院收养的儿童依据一定标准与程序委托给一些家庭养护。其程序注重两种选择、一项评估,即寄养地区、寄养家庭的选择与寄养前的评估。   综合国内外的一些做法,选择儿童寄养地区应从经济水平、地理区位、交通通讯、卫生医疗等因素综合考虑。如北京市儿童福利院从 1987年试行的“集中供养与分散代养相结合,以分散代养为主”的养护模式,先后选择了延庆县张山营镇、大兴县礼贤镇的敬老院作为代养点,分别代养了 200多名孤残儿童。 1996年初,分四批将 620名残疾儿童寄养到 143户村民…  相似文献   

7.
《社会福利》2009,(4):F0002-F0002,F0003,F0004
昆明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家庭寄养项目实施以来,以“孤残儿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秉承“政府出资、社会支持、家庭寄养、统一监护”的宗旨,构建了家庭寄养工作三级监护网络,实现了孤残儿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转变,寄养工作由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实现了寄养项目的本土化,形成了具有鲜明人文特色的农村家庭寄养模式一“昆明模式”,堪称全国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8.
包头市社会福利院在家庭寄养过程中,认真做好儿童福利机构程序性、技术性工作的同时,从“一切为了孤残儿童,为了孤残儿童的一切”的宗旨出发,积极探索保障孤残儿童进入寄养家庭后合法权益的途径,充分发挥家庭寄养在儿童医疗、康复、教育、心理发育等方面的优势。他们认为:首先,应选柽有能力保护孤残儿童权益的寄养家庭。要求寄养家庭的成员在文化水平、道  相似文献   

9.
开展家庭寄养工作既是满足孤残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以人为本”的儿童福利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了保证家庭寄养工作在高平台上持续发展,天津市儿童福利院自2000年开始探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配套服务体系——五级网络管理体系,家长功能支持保障体系,家庭寄养专业评估体系,特殊教育体系,康复训练、指导、培训综合体系。其配套服务体系的运行在维护寄养儿童的合法权益,满足寄养家长的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社会福利》2012,(7):2-F0002
始建于1984年的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与鼎力支持下,始终秉承“以儿童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完善养护、医疗、康复、特教等功能,以规范化的管理、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孤残儿童撑起了一片蓝天。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先后荣获了“全国十佳儿童福利机构”;共膏团中央、中央综治办、民政部“优秀鹰少年维权岗”;民政部“明天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爱心奉献单位“;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孤残儿童的照料也由传统的集中供养开始向多样化的照料模式转变。特别是对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呈现出百花齐放、方兴未艾的态势。其中“广德模式”、“上海模式”、“北京模式”对全国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发展的影响最为明显,是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模式的制度创新。北京儿童福利院经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儿童福利院于去年12月底与10名寄养家长正式签定了领养协议,从而使轻残儿童进入了家庭。这是轻残儿童被家庭收养的一个突破,在我院历史上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13.
《社会福利》2004,(4):1-1
《收养法》实施后,促进了我国收养工作的发展,使大多数孤残儿童找到了“父母”,重新回到了家庭。经过多年的实践,儿童福利事业探索出了一条以家庭寄养为主,多种供养模式并存的社会化发展之路。相对于集中供养,家庭寄养的优势日渐明显——孤残儿童的最大利益得到有效维护,寄养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关系得以升华,“家庭”资源实现充分开发。  相似文献   

14.
说好了在年前的12月28日那天,与北京市儿童福利院王晨光院长一道,上她们的分院之一、大兴县礼贤镇去拜访家庭寄养指导中心的主任马凤英。28日早上7  相似文献   

15.
《社会福利》2008,(12):F0002-F0002
沈阳市儿童福利院注重家庭寄养,一方面,运用严格的管理体系,评估体系,考核体系保证家庭寄养工作科学,规范;另一方面,有效整合农村资源,充分利用农村特有条件,创造“热炕理疗”、“院落综合康复”等方式,  相似文献   

16.
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诞生,中国和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成为缔约国。18岁以下儿童的“参与”被提高到“儿童之权利”的层面。作为缔约国的中国从立法到实践都在倡导、弘扬这一理念:2003年7月,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与英国救助儿童会中国项目组织了来自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大同市社会福利院、合肥市儿童福利院、天津市儿童福利院和武汉市儿童福利院的10名儿童进行“儿童参与”调研。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话题——青少年参与“家庭寄养管理办法调研”,亲自确定调查项目,设计调查问卷,选择他们最为看重的亲情、健康、收养家庭或机构等,进行实地采访。他们的调查视角独特,他们的调查深入而敏锐,其调查结果大大出乎许多成年人的意料,显示出儿童所具有的颇具价值的参与能力。为此本刊特此编发由4名儿童代表合写的调查结果,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王俊丽 《社会工作》2009,(24):59-61
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推进,家庭寄养作为一种新型现代的儿童养育方式正在儿童福利院推广发展起来,宁夏儿童福利院自2001年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以来,至今已经成功地寄养了124名孤残儿童。本文选取家庭寄养较成功的个案进行详细分析,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思考总结孤残儿童在寄养家庭中的适应、改变过程,反思家庭寄养对福利院、寄养家庭的影响以及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要求,从而促进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模式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进一步深入,儿童福利机构的工作模式正在转变,由以前的以“养”为主,逐步转变到以“全面康复”为主,探索多种养育模式(如:家庭寄养、涉外收养、国内领养、助养等)对孩子生长发育的影响。残疾儿童康复工作的重要性也被各级领导所关注并列入福利机构的议事日程。如何提高机构康复的整体水平,使“特殊需要儿童”(残疾儿童)全面发展,将是我们康复工作人员今后工作的重点。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我们认为目前  相似文献   

19.
温馨家园     
《社会福利》2008,(6):F0003-F0003
大同市社会福利院于1949年便对孤残儿童开始了家庭寄养,创建了以家庭为基础、以福利院为保障、以社会为支持、以“乳娘村”为中心的富有特色的“大同模式”,近年来,福利院的工作重心由过去的单一供养型转变为专业的养育康复型,为每个儿童建立成长档案,并针对残疾儿童特点编制了康复的韵律操、制订了康复训练计划。  相似文献   

20.
四项举措夯实家庭寄养基础一是建立五级网络式管理体系为使家庭寄养更加科学、高效,天津市儿童福利院形成了五级网络式管理体系:家庭寄养管理委员会—家庭寄养管理办公室—寄养基地—交流小组—寄养家庭。另外,福利院还进一步完善了《寄养家庭管理要求》、《家庭寄养办理程序》、《寄养家庭申请登记表》、《一日工作流程》、《家庭寄养协议书》《寄养儿童生长发育检测表》、《康复评估表》等一系列评估、管理、监督的制度和程序,五级网络式管理体系的实施为寄养工作的健康、平稳的运行提供了可靠保证。二是成立家庭寄养管理办公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