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感知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建设的新理念、新方向、新趋势.它是以物联网等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为主导、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治理城市病态和增强民众幸福感为目标的城市建设新理念.感知城市建设有利于治理城市病态,提高居民幸福感知程度,有利于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提高城市科学决策水平.我国的感知城市建设需要思考和处理好几个关系:感知城市建设理念与其他理念城市建设的关系,感知城市信息技术建设与治理城市病态建设的关系,感知城市建设与相关乡镇建设的关系,感知城市建设中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的幸福感知共享的关系,感知城市建设中市场决定与政府作用的关系.感知城市建设要搞好顶层设计,制定相应规划;抓住主导因素,明确推进策略;促进资源整合,积累资源投入;加强理性分析,突出城市特色;培养吸引人才,解决应用技术;创新支持政策,营造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2.
刘小晨 《探求》2013,(2):43-47
智慧城市与新型城市化发展有密切关系,蕴涵着未来城市知识化、信息化、高效益,是智能技术充分应用的领域.本文从智慧城市的理念和由来、智能代理和数码技术、智慧城市的目标和远景等三个方面探讨智慧城市的定位与学理分析,最后提出开发创新体系,打造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3.
低碳旅游:低碳城市转型的模式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碳旅游是在低碳城市转型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它是转变城市消费理念,驱动城市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战略性产业.应该从低碳旅游的市场拓展模式、产业开发模式、业态创新模式、技术推广模式等方面探索低碳城市转型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温建霞 《社科纵横》2008,23(12):71-72
目前城市规划存在着用地结构不合理、用地效率低,城市建设的短期行为,城市发展目标的盲目性,城市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应该改革城市规划编制的思路和方法,使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真正起到引导和控制作用;抓好高标准规划的制定,并严格按照规划分步建设,注重质量;在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落实生态环保理念,体现城市的文化品位以及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相似文献   

5.
城市与生活的关系构成城市意义研究的基本问题域,让生活更美好则是批判与建构城市意义的核心价值场.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对"怎么发展城市"已经创制了一系列实践典范和成功经验,但城市化进程中所滋生出来的、让生活变得更糟糕的城市问题需要我们反思和澄明人类究竟"为了什么发展城市"这一世界性的意义难题.我们应该以生活的名义叩问城市意义,展开"去生活化"的城市空间批判,倡导一种以"美好生活"为理念规范和引领域市空间变迁的新型城市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6.
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应有理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滨  张志明 《学术交流》2001,(5):104-106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为追求旅游业规模化和经济效益,而导致了旅游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冲突.要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确立一个经营城市的理念,也就是要把城市作为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经营主体,投入旅游市场的经营与运作,从而促进城市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旅游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傅兆君  慕文珺  翟斌 《创新》2016,(6):83-90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人口膨胀、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等各类"城市病"日益严重,妥善解决"城市病"问题,是保证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关键性问题。"城市病"的产生,究其原因主要是跨越式发展产生"时间压缩"效应,城市发展理念与方式存在偏差,城市规划建设缺乏科学性,政府职能的缺位导致城市管理滞后,城市空间结构失衡等。发达国家在治理城市病过程中的城市发展理念、顶层的城市规划设计、科学的城市交通路网等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基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治理我国城市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确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实施都市区和城市群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城市管理专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普遍被定义和表述为培养能够从事城市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而创新创业教育概念和理念的提出和实施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城市管理专业教育的内涵,赋予了城市管理专业教育新的实践价值意蕴和根本行动指向,从而使培养的人才从"能够"从事城市管理工作走向"实际地"从事城市管理工作.从"能够"走向"实际",就意味着要把城市管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城市管理专业教育,使城市管理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城市管理专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实践重心.着眼于城市管理专业应用型创业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必须科学实现城市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9.
在总结多年公墓建设经验、借鉴国际同行先进做法的基础上,结合首都实际,北京市以"资源节约,环保生态,休闲观光,社会教育,人性服务"为城市公墓建设理念,提出了既节约土地又美化环境的城市生态墓地建设目标,先后筹建了以长青园骨灰林基地为首的一批生态型城市公墓.  相似文献   

10.
王宇  张力 《青岛画报》2012,(2):54-57
胶南,这座迅速崛起的现代化新城区,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大交通系统建设也取得了跨越式进步.胶南交通体系建设始终牢固树立服务城市的理念,加快构建统一高效的城市大交通.胶南的城市交通以建设"现代化大交通"为战略目标,204国道、疏港高速、汽车总站等区域交通设施,以及规划建设中的开城路、南北大通道、灵山卫公交枢纽站将进一步强化胶南枢纽城市地位.公共交通服务由保障型向优质型转变,注重塑造舒适的交通服务.胶南一体化大交通体系建设在发展中快速推进.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诗把"时序感"种植到田园之中,超脱了政治、历史,自然主义为其基本主题.自然就是自己生存的家园,他与田园为邻,从事劳作,饮酒赋诗.陶公作诗执持一种"欲辨已忘言"的玄学态度和"但使愿无违"的个体追求.既无须在诗中汲汲于抒情,也不必刻意表现自我,且不再调用"比兴"来高扬道德人格.陶诗对自然和人生取珍视当下、目前的观法,是庄子的逍遥哲学和玄学的独化、顺化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正是此一观法,要求把自然和人生视同一篇自然主义散文.散文化已然成为他的基本世界观及生活态度,它表现为一种平等的对话,陶诗描写邻居饮酒过从,体现了自然和知音之双重关系,而其诗中大量出现的群鸟日常生活意象即此关系之镜相.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小说"放置在传统目录学文类系统发展过程中,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小说"与"杂家"之间的种种联系、区分及其流变,力求回归"小说"文类原有的文化语境来把握其非叙事类作品的文类规定性.  相似文献   

13.
刘昌安 《唐都学刊》2004,20(1):134-138
《诗经·周南·麟之趾》中的“麟” ,应是《山海经》中的怪兽“犭婴如” ,其生活时代久远 ,活动范围在陕南秦巴山林中 ,类似长颈鹿。从历史地理角度进行考察 ,“二南”诗的地域应在汉水中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与"东突"、"藏独"之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肃元 《社科纵横》2005,20(3):70-71
受经济全球化、民族主义、恐怖主义浪潮国际性互动影响,民族分裂型和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在我国西部边疆地区时隐时显。受猖獗一时的“东突”势力暂时进入战略蛰伏期;“藏独”势力暴力恐怖倾向凸显。  相似文献   

15.
徐福来 《浙江学刊》2007,1(5):121-126
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扬弃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自由个性"。由于柏林不懂得,马克思是从否定的方面去理解物化的现实的,并且强调的是"抽象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之分,从而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误解为"积极自由"。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澄清柏林对马克思的误解,科学地阐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艺术讲究"气韵"、"气脉"、"气骨"、"气象",讲究"风气"、"意气"、"神气"、"逸气"。并将"气"纳入艺术美学范畴,成为艺术评论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艺术的中"气"与"空白"经营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期的艺术设计与创造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存在于这些特质材料之间及其周围的"空白"也在积极参与着艺术创造,而且发挥着奇特的作用。艺术设计中的一、"透风漏目"的虚实处理、"借景移光"的整体留白、"烘云托月"的蓄势铺垫、"取法自然"的借景抒情等都是这种空白运用。  相似文献   

18.
谭明方 《浙江学刊》2001,(3):107-111
社会学要回答"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这两个范畴,对把握"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的问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就是"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的理论表述形态.考察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理论,归纳起来可以看作,一是人文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社会行为"决定"制度文化"的研究范式;二是实证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制度文化"决定"社会行为"的研究范式.因此可以说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史,就是关于"社会行为和制度文化相互关系"的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学说史.另外,从范畴的学科属性看,"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哲学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范畴在社会科学层次上的具体表达,它属于社会科学层次的范畴.将"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定义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学对象研究中一直困扰着研究者们的以下问题"社会学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同一性"问题,"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在研究角度上的关系"问题,"研究对象和范畴体系的内在联系"问题,"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的问题,以及"西方理论和本土理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廖国庚 《社会》2003,(2):10-12
我国每年有一大批转业军官(包括文职干部)退出现役,回归地方就业。退出现役的军官回归地方后,必须经过一个由职业角色转换的过程。那么,转业军官是如何完成这一角色转换过程的呢?他们的职业角色转换的情况如何?他们在职业角色转换过程中有哪些困难?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的支持下,采取分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02年4月至7月对1996年至2000年转业到长沙市及驻长沙的省直单位的转业军官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  相似文献   

20.
政治的"纯化"与"泛化":也谈"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布斯给了我们一个政治的"利维坦",外在的、反自然的国家权力,于是在洛克那里就有了作为"利维坦"的对立面的社会;到康德,再讨论社会的"伦理秩序"与"政治秩序",认为生活在一个"伦理共同体"中是人类的特殊义务,或者说只有人类才可能生活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之中,但这种关系又应该以健全的政治秩序为前提.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国家(政治)与社会(伦理)的关系,认为就世界范围里的现代性而言,"组织"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综合了国家与社会的特征,并进而取代了政治与伦理,使得人们更愿意以放弃公民的政治身份与伦理义务为代价而扮演一个更令人满意的"组织成员"的角色;而这一点,至少有助于我们对什么才是当今的"中国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