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辩证法与“一分为二”等同起来,似乎辩证法就是“一分为二”.辩证法当然包括“一分为二”,但它仅是“一分为二”吗?可不可以“一分为三”、“一分为多”呢?探讨这个问题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它不仅要对“一分为三”和“一分为多”的命题进行领域广阔的分析和论证,而且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作出合理的解答.因为列宁说过:“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毛泽东也明确说过.“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规律,这就是辩证法”.因此,要在哲学上确定“一分为三”和“一分为多”的命题,没有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是难以想象的.雷正良和杨远富同志却致力于此.他们从1981年起,对“一分为三”和“一分为多”这两个命题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潜心研究,先后在70多家学术刊物发表90多篇论文,其中的成果大多被《新华文摘》和人民大学报刊资料社等权威性刊物转载,有的还被编入《中国哲学年鉴》.最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又推出了他们的力作——《方法论新探——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多》.读完此书,掩卷思索,笔者认为这部著作有如下几个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2.
关于“一分为三”的命题是否可以成立的争论又重新开始了,这是极其可喜的事情。《天府新论》在1987年第6期发表王孝哲同志的文章——《论一分为二、一分为三和一分为多》(以下简称王文,凡出自该文的引文只注明页码),就是重新进行争论的良好开端。我读了王文之后,深受启发,但还有几点不同看法,想提出来与王孝哲同志共商。 一、矛盾为什么只能“一分为二”而不能“一分为三”?  相似文献   

3.
矛盾是可以“一分为三”的——对陈祖豪同志的答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拜读陈祖豪同志的文章《矛盾“一分为三”吗?——与坚毅同志商榷》(《学术论坛》1990年第1期,以下简称陈文)之后,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这可以通过答辩,求教于祖豪同志和学术界同仁了。(一)被商榷者的总体观点究竟是什么? 要求商榷者了解被商榷者的总体观点,是合理的必需的。在许多拙文中,我都反复重申的总体观点是:承认“一分为二”,但不把“一分为二”绝对化,因此提出“一分为三”对它进行补充,当然也不想把“一分为三”绝对化,因此还承认“一分为多”,由于“三”是“多”  相似文献   

4.
在“一分为二”(或“二分法”)作为一个深刻的辩证法命题被人们广泛接受之后,坚毅先生却又提出“一分为三”(或“三分法”)的命题,并且在《剖析谈“三”色变.见“中”就批的原因》(载《广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一文中,从十二个方面分析了哲学界长期不接受“一分为三”提法的原因.这就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辩证法问题:在“一分为二”之外是否还有一个“一分为三”与之并存?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弄清楚:“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或者说,“一分为三”本身究竟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哲学界有的同志提出,说矛盾都是一分为二的,这太绝对化了,虽然有的矛盾确是一分为二,但是也有许多矛盾是一分为三,甚至一分为多。因此,一分为二要用一分为三和一分为多来补充。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所谓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多,其实是不同的分析方法。至于究竟应该把一个统一体分成几个方面或几个部分,则不能一概而论,而应看抱何种分析目的,运用怎样的分析方法。若是进行矛盾分析,那就只能是一分为二;若是进行构  相似文献   

6.
柯阳同志在《光明日报》七月三日发表的《关于“一分为二”的对话》一文中说:“把一个统一的事物分为两个对立面,这种方法就是分析,就是‘一分为二’。而辯证法的综合就是‘合二为一’。……所以‘合二为一’,即是综合。”“综合就是把两个对立面综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认识”。“这样一种认识方法可以概括为‘合二为一’,因为这是结合两个对立面成一个统一体来认识”。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差异就是矛盾”,这是毛主席在《矛盾论》中谈到矛盾的普遍性时提出的一个著名论点。承认或不承认“差异就是矛盾”,关系到是否真正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把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的观点贯彻到底。而正确理解“差异就是矛盾”,是我们正确理解矛盾的普遍性所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柯阳同志的《关于‘一分为二’的对说》,是一篇充满烦琐议论的文章。贯穿全文的基本特点,是在概念上钻牛角尖,而不是对理论问题进行切合实际的研究和分析。当然,在大量的烦琐议论背后,却也可以看出作者的中心思想,那就是一方面声言反对艾恒武、林青山等同志对于“合二而一”的理解,一方而又煞费心地寻找论据,继续为他的老师杨献珍同志的“合二而一”论辩护。柯阳同志认为:对于“一分为二”,也必须一分为二,即分为规律和方法;方法又可以一分为二,即狭义的理解和广义的理解。按照狭义的理解,“一分为二”就是分  相似文献   

9.
“一分为二”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分为二”是对立统一规律乃至整个辩证法的简称或通俗的说法。它在中国的一代人中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家喻户晓。不仅如此,“一分为二”还在20世纪下半叶引起过不小的哲学论争。如60年代“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争论;又如八九十年代以至今天,“一分为三”与“一分为二”的争论。这足见“一分为二”之于现代中国哲学史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现在哲学界没有多少人谈论“一分为二”和辩证法了,而多忙于谈论“主体性”、“后现代”一类话题。但我们认为,哲学史总是需要不断地进行发掘和总结的,因为哲学史就是哲学。哲学通过对自…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这一论断的理解很不一致。周启伦、李铁城二同志在《“一分为二”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吗》一文中说,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把对立统一规律阐述为“对立面的相互渗透规律”,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把对立统一表述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而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仅仅是列宁所说的“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  相似文献   

11.
略论现实性     
何谓现实性?作我国目前流行的哲学教材中,一般都认为:现实就是现在存在着的客观事物。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编写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一书中说;“现实就是现在存在着的客观实在。”湖北省编写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说:“现实就是现在已经存在着的客观事物和现象。”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问题,哲学界有几种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一分为二是对立统一的科学表述。也有的认为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两者的结合才是对立统一的完整表述。我认为,一分为二,是由“一”分为二,而“一”就是指任何一个统一物。因此,一分为二不只是包含着对立,也包含着统一。一分为二体现了“分”与“合”的矛盾,不过,它是“合”向“分”的矛盾运动。它所揭示的对立统一,是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3.
坚毅同志在《“一分为二”需要“一分为三”补充》(见《重庆社会科学》1986年第二期),《再论矛盾“一分为三”》(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二期),以及《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的划分看“一分为三”命题》(见《广西社会科学》1987年第三期)中提出“一个矛盾是由三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要素)构成的”论题,叙述了矛盾是“一分为三”、“鼎立统一”的观点。笔者对此不敢苟同,拟在本文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坚毅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4.
<正> 人所共知,第一次把“辩证唯物主义”视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并将其模式化的是斯大林,其代表作是蛾于《联共党史》四章二节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随后,前苏联和我国的《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都以斯大林的哲学模式为原版来建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体系,这一体系在我国至今没有多大的变化。我认为,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纯自然主义的世界观,使用的是一种纯自然本体论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历来就是一部争议颇大的文献,原因之一是它写于作者思想急剧转变的时期,本身就是一部探索性的文稿。如不弄清文本的历史语境,深入文本实质内容,就很难正确把握其中的有关论述。本文认为,刘宏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超越私有财产水平》一文中据《手稿》提出的“共产主义三阶段”论,其实是对三种共产主义理论学说的误解。文章结合历史时代背景及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发展历程,深入文本实质内容作了具体解析。  相似文献   

16.
哲学应走自己的路──《方法论新探》读后朱林雷正良、杨远富两位同志合著的《方法论新探—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多》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是作者历经十多年的理论探索后的一个小结,通读全书,令人想得很多很多……一、哲学不是“极左”政治的婢女...  相似文献   

17.
最近哲学界展开了“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问题的争论,我们基本上同意项晴、沙人等同志对“合二而一”观点的批判的意见,我们认为“合二而一”的论点实际上是取消斗争融合矛盾的错误论点。这里不想多谈。现在着重对《人民日报》7月19日发表的姚伯茂同志的“浅评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讨论”一文,提出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希望姚伯茂同志与其他同志指正。姚伯茂同志在他的文章中提出一个新的关于两类矛盾的论点,即把矛盾分为“以斗争性为主”和“以同一性为主”的两种不同类型。在学术讨论中这种大胆地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精神虽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是他的论点却是我们不能同意的。  相似文献   

18.
《江淮论坛》去年第五期上发表了张启华同志的《“物质精神互交论”质疑》的文章,对“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个命题是持否定观点的。其否定的理由的得出与他分析这一命题中“变”这一概念有直接关系。对于文中一些观点和有的论证方法,我们有不同的意见。而如何理解“变”这一概念则是一个重要的分歧点。 我们认为,这里“变”的概念就是“转化”的意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但是它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相似文献   

19.
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是认识的规律。这是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阐发的一个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原则性观点。可是,这一观点至今仍不能为一些人所理解。他们认为,列宁关于“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这句话的前半句,即“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或说“一分为二”,是客观  相似文献   

20.
恢复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即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这是《邓小平文选》这部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文献的重要内容之一。《文选》到底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笔者认为有如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