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征信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及其供给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征信产品是不是"公共产品"?如果是,究竟属于"纯公共产品"还是"准公共产品"?如果不对征信产品的属性进行确认,对它的供给方式就很难下科学的结论.本文围绕上述问题,对征信产品的属性进行分析,并借鉴国外的几种征信模式,探讨我国征信产品的供给方式.  相似文献   

2.
公共财政下教育财政投入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匡绪辉 《江汉论坛》2002,(12):13-15
教育从整体上看是准公共物品,但并不意味着教育是同质均匀分布的,实际上,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上有很大的差异性,它们在受益外在性和排他性上表现各异。人们受教育的目的性逐渐加强,受教育越来越与未来的职业和预期收入相关,受教育的机会则越来越小,竞争日趋激烈。所以,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逐渐减少,私人产品属性逐渐增强,教育投入政策的选择也由单一趋向多元化。  相似文献   

3.
研究生教育成本补偿的提出基于以下认识:研究生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在性质上属于"准公共产品".与我国目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相适应,研究生就业去向呈现出多元化,研究生教育的受益者已由原来的仅国家一方变为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都受益.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再由国家独资承担所有的教育成本,显然不符合"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也论高等教育学费——兼与王善迈教授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教育学费不只是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简单现象.知识经济使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越来越明显,高等教育不应只是传统意义的"准公共产品",而已成为"准私人产品".学费则是其价格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决定于高等教育的供求关系、社会平均教育成本、高等教育垄断与竞争程度以及政府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论教育产品及其经济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产品的经济属性是确定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否干预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教育产品不应该是理论界普遍认为的教育服务,如教师提供的教学服务,而应该是合格的毕业生所拥有的素质、技能、知识等,或者说是合格毕业生所具有的人力资本。这样的教育产品在学生毕业之后被消费,才能给受教育者本人、投资教育的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收益。在经济学对教育收益的已有研究中,正是以合格的毕业生所具备的能力作为其研究对象的。在教育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如果存在外部效应,那么教育产品就可能成为准公共产品或公共产品,这样才能决定政府对教育产品供给的干预程度。因此,在分析政府是否应该干预教育资源配置的时候,应该先确定某种教育产品是否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而不是相反。也就是说,不是因为政府提供了基础教育或实行了义务教育制度,基础教育产品才变成了公共产品。另外,教育产品的经济属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密切相关,具有历史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农村公共产品多元供给主体的政府激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产品的供给应当是多主体供给才能具有效率。对于纯公共产品,其性质决定了只能由政府来进行提供,而作为准公共产品中的俱乐部型的公共产品,可以由企业或企业和政府联合供给,以提高其供给效率。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总量供给不足,供给结构失衡,城乡差距显著的现状。政府应激励多主体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相似文献   

7.
公共价值管理范式提出,政府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创造公共价值。本文以黄河河务部门为例,先阐述了公益性事业单位公共服务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分析了公益性事业单位实施公共价值管理的必要性,最后给出了实施公共价值管理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存在着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和居民消费不足的双重问题.本研究通过选取个案,利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求证了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消费的正相关关系,得出了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可以提高农民消费的结论.提出了应该提高西部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增加西部农村准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实现公共产品供给城乡均等化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审计意见具有准公共物品性质.在"搭便车"动因下,我国法律监督、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相配合的审计失真治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失效现象.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搭便车"抑制机制,寻找三种治理手段的相对较佳结合点以趋近完全有效性成为我国审计失真治理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0.
城市社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理论由"单一行政机制"到"多种机制"的演变隐含着成本效益比较.我国目前过多的社区公共产品采用行政机制供给与某些社区公共产品过度市场化供给并存.不同的社区公共产品应由不同主体或单独或复合运用不同供给机制,以保证供给效率,这些供给机制主要包括行政机制、准市场机制、志愿机制、自治机制.  相似文献   

11.
复合主体指不同行为主体通过公共与私人资源整合与配置,提供特定准公共产品及服务的复合型社会服务组织,它具有目标指向性、体系开放性、形式多样性、机制灵活性、功能外部性与职责融合性等特征.复合型社会服务组织的创业动力,主要来自经济社会发展对特定准公共产品及服务需求的增长,同时反映经济体制转轨与政府职能转换的现实影响.其发展能力主要表现为它的资源整合能力与配置效率,以及由此产生的融合效应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所具有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政府资本与民间资本在基础设施领域投资范围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已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在现实社会中 ,大量的公共产品是介于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 ,且绝大多数基础设施都属于准公共产品范畴。这类准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投资还是由民间投资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民间资本投资范围的确定应当遵循比较效率原则、产权明晰原则、受益范围原则及责权相称原则。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 ,把是否有收费机制作为重要区分条件 ,将基础设施项目区分为经营性、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项目 ,并根据项目的属性决定项目的投资主体运作模式、资金渠道及权益归属等 ,以确保基础设施投资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13.
对人们社会生活领域结构的划分,使人们的安全需求可以分为私人生活领域的安全需求、准公共领域的安全需求和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安全需求.不同社会领域的安全需求有着不同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安全需求应有不同的安全提供者和不同的安全服务.安全需求的层次划分促使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发生转型与变革,形成相关的制度、技术和文化.  相似文献   

14.
失业保障产品及政府在其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失业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失业保障产品既是一种公共产品又是一种非公共产品。政府在这种准公共产品的生产与供给中应当发挥其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5.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一般会带来老龄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老龄产业也受到学界的重视,但是却出现了老龄产业发展缓慢的"叫好不叫座"现象.本文把老年产业分为具有私有产品特征的老龄产品和具有准公共产品特征的老龄服务两大类,从当前老龄产品的需求和供给、老龄服务的公益性特征、及国家发展阶段等不同的视角,分析认为当前这批老人对老龄产品的整体有效需求不足,老龄服务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导致市场的有效供给不足,我国相对较低的发展阶段导致政府对老龄服务的供给不足等是老龄产业"叫好不叫座"的主要原因.并得出结论认为老龄产业将在2020年左右得到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公共产品的市场化供给现象近几年越来越普遍,并逐渐成为了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一种发展变化趋势.公共产品的性质是决定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基础,而私人资本规模、政府职能转变、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则是影响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的四个主要因素.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的未来发展前景良好,但是市场化供给中存在的各种体制性障碍也必须引起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7.
准市场调控中的政策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市场是由政府购买由竞争的供应方提供的准公共产品与社会性福利产品的有限竞争的市场.准市场产品分配的平等性与提供的竞争性的特征使其在供应上存在着政府、市场与志愿者的三重失灵.经济政策、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因其各自的政策局限性及相互摩擦要求在准市场调控中进行政策层面的整合以互相支撑与互相弥补.发展准市场的政策选择有不同的模式.重视三大政策施行中的组织、社会、信息技术与决策四大条件约束,有利于纠正政策选择与搭配偏差,提高三大政策的整合水平,推进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理论、实践和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作供给部分相容的准公共产品,节约了交易费用,符合集体行动的逻辑,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有效可行的制度安排.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实践充分表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但能够自主提供一些体制内无法满足的公共服务,还可以成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发展高等教育受益的是受教育者个人、国家和社会。按照投资与受益相结合的原则,受益者对教育进行一定的成本补偿成为应当而且合理的要求。因此,政府、社会组织与学生个人对教育事业进行成本分担,符合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要求。正是基于此,高校实施学费  相似文献   

20.
税费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需求,把我国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推到了政府面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00年以来,中央通过各种政策和转移支付加大了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初步解决了经费投入问题.而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义务教育的现状,则必须尽快建立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并将其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在这方面,国外已有相关的实践和成功的经验.本文在梳理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从公共产品的性质出发,论述了"教育保障"的内涵、理论支持与实践对策,以期对我国建立完善"教育保障"机制提供成功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