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交通运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的社会地位。交通运输肩负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的责任和使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提出的重要经济发展战略,成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问题中的重要策略。为改变传统物流业发展方式,交通运输系统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进物流业中。推进交通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新常态,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存在形势,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也对社会经济形态敏感度较高。新的经济形势给烟草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烟草企业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本文将对新常态下烟草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路径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3.
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如期召开,会议在总结2014年经济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2015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其中,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据此来看,经济发展新常态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背景。也正是因此,笔者以新常态为关键词,重点聚焦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尝试从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基本逻辑视角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长换档、结构调整和前期政策消化"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经济发展进入一种新常态。在新常态下,中央提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的新要求,这在更高层面对国土资源精细管理提出了新课题。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新常态"要求下,如何做好用地保障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值得我们思考。对此,笔者以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5.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农业经济发展成为短板,其他产业也不可能做大、做强。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从2012起连续四年,中央一号文件都以"三农"工作为核心,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尤其是把农业现代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钥匙。在中央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近几年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产业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呈现出的是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并且其同以往的经济运行状态也不近相同。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对我国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一定会造成深刻的影响。但这些影响将如何作用?怎样体现?应采取哪些对策?本文选取牡丹江地区作为示例进行简单论述分析。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原有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面对新形势,职业教育如何发展以适应新常态,是摆在职业教育者面前的一个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方面探讨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内涵和特点这一角度出发,论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适应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的发展。国家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其实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明斗  曲峻熙 《城市》2016,(12):16-20
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是发展效率问题,有效地提升城镇化发展效率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及适应新常态要求具有关键性意义.笔者通过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状态及其效率的分析,系统阐释了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发展效率提升的响应机制,认为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效率的提升将是实现由数量至上到效率至上、 由城镇优先发展向城乡协调发展、 由非均衡型向均衡型、 由产城割裂向产城融合发展的城镇化转变,并据此从发展道路、 空间结构及功能建设等层面提出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发展效率提升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9.
汪长城  张红喜 《城市》2015,(8):46-49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行各业在新常态下将迎来新的挑战和变革,城市发展自然也将进入新常态,并将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城乡规划作为优化城市布局、合理安排城乡空间结构的重要依据,在新常态下,更是要协同城市职能体系发展一体化和区域空间发展目标的战略实施。因此,从大环境的变化特征出发,作为引领城市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应打破以往传统的思路,在多规融合中引进规划新思路和新技术,将城市发展战略和各领域发展目标任务与空间布局、管控有机结合,以适应新常态。这是当前和今后城乡规划工作和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规划界面临的工作重点;如何适应新常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是规划界工作的难点。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社会矛盾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新时代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深入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创新引领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协调统筹发展,消除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绿色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开放深化发展,实现内外联动发展;共享共建发展,公平分配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1.
严水荷 《职业》2017,(4):34-35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格局下,创新创业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如何更有效地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力就业体系有机融合,更好地服务"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是中职学校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及"新常态"。经济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在这一背景下,中小企业民间融资呈现怎样的现状,对此应采取何种措施值得我们深思。本文主要剖析了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融资的环境,探讨了民间融资难的突出问题,从而提出自己的建议,为后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环境下,我国石化产业仍然面临着很多新问题和新矛盾。本文从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发展环境等入手,分析了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办高校在历经2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进入了从数量到质量、由规模向内涵的深度变革时期。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历史背景下,民办高校的内涵式发展要求其将有限的教育资源作出更加合理的安排,也是其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的保障。因此,深入研究民办高校教育资源配置对促进我国民办教育事业、支持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站在新发展阶段的历史起点上,中央作出了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主动之举。我们要深刻理解这一部署,正确贯彻中央精神,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曾光 《城市》2018,(7):24-29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江西新经济高质量发展事关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江西发展实际,笔者分析江西推动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现实基础,提出江西新经济发展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五大重点领域,强化五大创新平台,提升五大发展模式,完善五大机制,加快培育壮大江西新经济、新动能,推动江西经济由数量扩展向质量提高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变稳、变缓,产业结构逐渐向“集约型”转变,经济驱动也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就使得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幅提升。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阵地,可以结合经济新常态背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行优化指导,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质人才。本文重点研究了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内容,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措施,以期为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新常态为镇域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使其呈现出系列积极变化,但同时也使镇域经济发展受到诸多制约。以丰都县为例,在分析新常态下镇域经济运行新特点的基础上,针对镇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提出找准定位、明确功能划分,转变观念、理清发展思路,立足优势、创新发展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打破原有发展路径依赖,三方面协调推进,以促进镇域经济更好应对经济新常态,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国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最后冲刺的5年,也将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关键的5年,我国将面临经济新常态、"三期叠加"、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社会转型等一系列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征和新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上海必须更多承担国家战略,进一步发挥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科学发展先行者"的率先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新常态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更加趋于平稳,各行业纷纷处于转型的重要阶段,在经济飞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可以说,农业生产机械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顺应大机械化、大生产的现实要求。只有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够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本文就新常态下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