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歌曲比其他艺术门类具有更鲜明的符号性别,歌曲表意流程中的三层主体都在文本上加了性别标记.第一层,是歌词和曲调文本形式的"意图性别",这种符号性别不一定对应于词曲作者的生理性别,作词作曲者经常会代他人立言;第二层是演唱的"赋形性别",歌星的性别赋予歌以显性的性别符号;第三层是歌众传唱时体现的"实践性别",性别意义在传唱中得到"在场的"实现.歌的三层主体都各自留下自己的性别构造痕迹,合起来形成的文本性别形象,却是一个社会文化符号建构.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4,(7):229-232
歌曲是一种典型的意动性文化体裁。它的起源与发生,充满了意动性的品质。歌曲符号意义的实现在于歌众的传唱实践。歌曲不仅是歌众对文本做出的自我表达,也是歌众对文本意义的再创造。它的意动表意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可以称之为"无限意动"。歌曲的这种意动性质造成社会交往的互相意动,互相影响,也即歌曲的"互动性"。歌曲依靠其意动性和互动性,建立起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共同主体关系,成为共同主体性的实践典型。  相似文献   

3.
文化研究理论的媒介文化分析,将研究重心放在大众媒介的文本生产和文本传播活动中,通过媒介符号的意义生产和受众符号的意义消费,揭示媒介文化的意识形态符号化过程。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媒介文化理论对大众媒介文化意义的阐释,围绕媒介文本符号的意义活动展开,对媒介文化的符号分析,侧重揭示媒介文化传播中的价值赋予和意义植入。后现代主义理论对媒介文化的解读,则揭示媒介文化传播与真实世界的建构关系,强调大众媒介对社会生活的文化建构,依循的不是现实价值逻辑,而是符号价值逻辑。  相似文献   

4.
媒体奇观是当代社会主导文化形式-媒介文化的重要表征.明星现象是当代社会的超级媒体奇观.明星不仅仅是一个个真实具体、极富魅力的形象,更是大众传媒生产的一种文化产品,一种承栽着一定文化内涵与意识形态的表意符号,一种文化实践的过程.明星的生产是特定符号意义的生产,明星形象的巨大魅力及其对大众无可抵挡的吸引力源于多样媒介文本产生的符号象征作用和互文效应,这些媒介文本在建构明星形象的同时拼贴和构成了社会的多元话语,使明星奇观成为产制多元意义的文化场域.  相似文献   

5.
时间和空间是文学作品拥有的两个维度,都市流行歌曲作为都市文化的一种存在形态,也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本文以上海早期流行歌曲为例,分析上海早期都市流行歌曲的叙事方式、叙事特色以及它们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并进一步探究早期都市流行歌曲的叙事方式对当代流行歌曲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正联 《人文杂志》2012,(3):140-146
公共政策文本的符号展示意义分析,主要讨论作为公共政策信息存在与流动载体的公共政策文本的外在符号形式及其在公共政策行为主体之间的传播表现.通过公共政策文本发出者、公共政策文本传播载体,以及公共政策文本制度化传播路径的讨论,初步构建了一个关于公共政策文本符号展示意义分析的理论模型,可以对现实中的公共政策文本传播现象做出较为系统的理论考察.  相似文献   

7.
框架是组织意义生产的潜在规则,它以话语符号为载体,在媒体文本中体现;框架分析是通过探究话语符号中的蛛丝马迹来揭示文本背后的规则;隐形规则的特征集中体现在意义生产者对相同事实而采用的不同架构方式及其产生的差异性效果.采用文本分析方法比较主流外媒中美国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与英国的《泰晤士报》对"中国制造"召回的报道框架,能够有效分析媒体话语背后的框架并凸显其特征.美国媒体多将产品质量问题视为中国政经体系的整体性问题,而英国媒体更多从企业是否恪守道德或中国遵守国际产品标准角度将该问题作为个别事件而加以报道.不同架构方式反映出了英美两国媒体在价值观和文化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符号消费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社会的消费已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物质消费转化为以物品消费为载体的心理、文化方面的符号消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蕴涵丰富差异性文化符号的旅游资源,正好契合旅游者的符号消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应以“符号意义”为核心,把整个开发过程看成一个系统的符号化运作过程,立足核心内涵,挖掘和构建符号意义,选择合适的载体展示符号意义,合理引导和启发旅游者参与符号消费。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文本的边界,指出有大量伴随文本会进入符号文本,实际上一旦离开文学范围,进入多媒介符号文本的讨论,文本的边界就变动不居:某些成分散在四周,也有不少成分成为文本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建议把这种现象称为“全文本”.而文本的边界划定,直接影响隐含作者的产生:不仅是小说和电影可以有隐含作者,所有的符号文本,普遍都有一个隐含作者体现其意义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现有符号学既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成果,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而真正有批判、扬弃意义的借鉴工作正有待于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符号概念的进一步研究.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前提下,符号的诞生过程就是一个人类对工具的否定之否定过程,符号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是作为人类文化及其创造活动的普遍中介存在的.为此,符号学相应地亦是作为人文科学研究的工具性存在;这样一来,把其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之下进行跨学科研究将是我们所要坚持的研究态度,亦是我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新闻文本符号互文分析——以视频新闻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费斯克的"三个文本理论","文本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符号或符号集"。而网络新闻文本则是巧妙借助网络时代的思维对各种视听等多种符号进行编辑和组合,从而满足了在网络文化消费环境下一定人群的体验快感。这正是网络新闻文本利用网络技术和丰富的文本符号进行新闻报道的优越性体现。而构成网络新闻文本的符号间互文性正是该文所探讨的缘由所在。  相似文献   

12.
刘海 《兰州学刊》2010,(8):182-185
人作为情感性动物,在与自然、社会的一次次对话和对抗过程中,人的情感性存在状态也时时地在发生着变化。这主要表现为:情感场域的转移、情感存在状态的演变和情感表达方式的更替。流行歌曲作为后工业时代流行文化的主要场域之一,它成为后现代"情感消费"的特定"情感场",流行歌曲节奏的速度感、展演方式的身体狂欢和曲词的欲望抒写是其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符号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符号的“物源”的品质片面化.一件物成为符号,不是因为它作为物的整体存在,恰恰相反,符号载体只是相关可感知品质的片面化集合.片面化不是简单化,片面化是感知对相关意义之目的定向汇集,是保证认知效率的手段.正因为符号表意具有放大效果,意义价值就可以量化.符号价值货币量化,经常被视为当代文化明显的堕落.但是符号量化不是自今日始,量化是对符号的社会意义的必要解释方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探讨唐传奇中"侠"这一人物类型的特色:"异"与"俗",归纳出这一阶段文本中的"侠"的文学魅力与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所携带的意义,从而体现出这一形象类型的时代进步意义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文本符号的"海子",是90年代诗歌重要文学符号之一。海子的诗学价值与范式意义影响了90年代以来的当代诗歌创作,具有标杆性的影响与研究价值,其精神背景对当代文化、信仰重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互文视域下的文化意象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建敏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6):203-204,219
一、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文化意象并不是孤立的语言符号,它在本质上具有互文性。根据互文性理论,任何一个文本的构成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这就意味着,文化意象同样是由文化意象的语言符号及其文化所指之间依存联结构成的,是语言符号和文化意义化合而成的结果。文化意象的互文本质揭示了文  相似文献   

17.
媒介文本理论是约翰.菲斯克媒介文化理论的核心元素之一。菲斯克一方面借鉴了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将媒介文本视为一个意义开放的空间;另一方面借用了艾柯的"开放式/封闭式"文本观和罗兰.巴特的"作者式/读者式"文本理论,进一步将媒介文本界定为一种"大众的生产者式文本"。菲斯克强调媒介文本的多义性、开放性、互文性以及媒介受众在媒介文本解读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他对具有潜在意义和快感的话语结构和"生产者文本"备加推崇,视其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资源和电视媒介文本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当代青年在支配权力话语中被建构为消费者、服务者、普通人形象,他们转而在日常生活实践面向、城市面向和新媒介面向中重构出时尚表现者的视觉意指.时尚表现者指涉意义生产者,他们与媒介和商品共谋,利用视觉符号再生产与社会的种种关系,即利用媒介提供的符号资源和商品提供的实在意义与支配话语实现符号的意义生产权.在视觉文本域中,这种意义生产权体现为视觉建构的文本转换:现实文本——新媒介文本——舆论文本.这个转换过程经历着从现实到虚拟,再回到现实,从而实现意义生产和价值增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景观符号学视角,对婚庆游的代表地--三亚"天涯海角"进行了景观文化诠释.通过剖析景观本体的实体符号和传说文本的叙事符号所构成的二重符号空间,指出三亚婚庆旅游地体现的爱情文化中,悲剧式浪漫是模型,忠贞爱情观则是内蕴,揭示了"景观-文化-旅游者"之间的深层符号互动,从而阐释出"天涯海角"景观符号学价值:在婚庆地的旅游过程,也是旅游者与景观符号系统的对话过程,从文本叙事到精神书写的过渡意指旅游者的婚庆行为在体验浪漫传说和景观游览中升华爱情认知,同时实现着人生"本我-自我-超我"的仪式通过.  相似文献   

20.
在中外历史上,"文本中心论"研究范式,可以说由来已久.这种研究范式从"意义为文本所固有并被作者所赋予"观点出发,关注文本本义,把"文本"作为研究客体的中心.在当代文本中心论研究范式不断遭到质疑和挑战的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了一种新文化研究范式,即"相关性"范式.这种新研究范式的重心不在文本的本义,而在于文本与日常生活的相关性上,主张意义不是文本的固有特质而是被读者发现并生产出来的,一个文本只有进入社会和文化关系中,其意义潜能才能被激活.这种新研究范式具有开拓性意义,标志着当代文化研究从以往过于注重文本分析转向注重读者的文化实践.但另一方面,这种新范式也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文本本身的意义,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