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苏亮《熊大木书坊主身份的考证尚难动摇》一文,对陈旭东《熊大木身份新考》关于熊大木是否为书坊主的考证从论点到论据等多方面提出不同看法,有些批评意见是中肯的,有些则失之偏颇。文章对熊大木身份"研究回顾"又做一番检讨,对苏亮的主要不同意见作出答复,认为熊大木不是书坊主的观点依然成木身份"研究立。  相似文献   

2.
明代通俗小说的出版 ,人们一般关注的是建阳书坊 ,而提到南京书坊却侧重讨论以富春堂为代表的戏曲刊刻。然而南京书坊对通俗小说的繁荣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南京书坊主或是出版新书 ,或是翻刻旧书 ,都扩大了通俗小说的声势 ,如推出的通俗类书《国色天香》引起了刊刻小说合集的潮流 ,《西游记》的刊印也导致了神魔小说的崛起。此外 ,书坊主之间的竞争 ,特别是和建阳书坊的竞争 ,使金陵书坊主在小说评点和插图上大动脑筋 ,争奇斗艳 ,推动了小说理论的发展并为后世流下许多精美的版画  相似文献   

3.
版画是明代后期书坊主推销通俗小说的重要手段.从创作主体看,版画是画工、刻工和书坊主共同创造的产物.从通俗小说版画"话语"功能的多声部特征看,一是辅助读者结合文本阅读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具有叙事功能;二是寓含着画工与刻工对小说文本的艺术理解和再创造,具有再现和隐喻的功能;三是体现着书坊主的商业意图,具有推销产品的广告功能.明代后期金陵版画结合建安派和徽派版画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陵派版画,在刊印质量和艺术成就上与苏州、杭州等地小说版画一起代表了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版画黄金时代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杭州的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出现了新的特征:在数量上,刊刻趋于衰落,但创作出现繁荣;在质量上,创作与刊刻都注重走精品路线:书坊主注重插图精美,刊刻精准,态度严谨,评点认真、精细。小说作家注重对地域特色的自觉追求,注重对小说艺术的探索与创新;书坊主与小说家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与诗文辞赋等文学样式相比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在其创作、刊行、流传过程中显现出较为浓厚的商业气息 ,这是由中国古代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所决定的。由于正统文学观念的影响 ,通俗小说一直受到歧视和排挤 ,处于文化艺术结构的边缘 ,多是处在一种自生自灭的无序发展状态 ,除少数官刻和家刻版本外 ,其刊行主要由私人书坊承担。因古代通俗小说有着十分广泛的读者面 ,市场潜力巨大 ,出于牟利的考虑 ,私人书坊对通俗小说从选题创作到书籍版式 ,从文本形式到发兑销售 ,无不直接参与。因此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众多的私人书坊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中国…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创作总体上呈现了一种由改编逐渐走向独创的历程.这一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世代累作与文人集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由此产生,并开启了历史演义、神魔小说等创作流派:2.书坊主效颦复制,导致了通俗小说创作的繁荣和流派的形成,并为后来通俗小说创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做了一定的铺垫:3.文人改写拟作,反映了小说创作主体性、写实精神与独创能力的日益增强,标志了通俗小说由改编向独创的过渡;4.文人独立创作,其主体意识和自我表现色彩浓厚,小说创作思维、创作意图、创作方法等均有很大转变,从而强有力地推进了通俗小说创作艺术的发展与成熟.  相似文献   

7.
李明军 《学术研究》2001,(3):108-112
乾嘉时期通俗小说,特别是文人独立创作的通俗小说,关注焦点有了很大的变化即由书坊转向书斋.把这些文人创作的小说与16、17世纪的通俗小说和乾嘉时期的通俗故事以及文言小说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这种变化的意义.只有深入了解乾嘉时期的社会文化环境,才能理解文人小说及其感伤情调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明清通俗小说的发展、繁荣与京杭大运河有着至为重要的关系。明清通俗小说的创作主体主要是运河沿岸的文人与民间说唱艺人,运河岸边的文人投身小说创作是促成明清通俗小说走向文体成熟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对运河沿岸城市与市镇中商业生活等方面的关注促进了小说题材的拓展。运河岸边城市与市镇是明清通俗小说中故事发生或延展的首选之地;在明清通俗小说中,凡写到运河沿岸的城市,经常以介绍其实有名胜及人们熟知的典故作为叙述故事的开始,并经常有意识地去描写其最富盛名、最具代表性的名胜、景象及风俗。运河沿岸城市印刷业的发达和民间书坊的遍布对明清通俗小说的繁荣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著名明清通俗小说的出版,和民间书坊的主动参与和推介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明代绝大多数的历史演义小说均为书坊刊刻,其中更有不少作品为书坊主自身所编创.明代书坊主不仅通过刊刻参与历史小说的传播,而且还以自身的创作实践,对演义小说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明清艳情小说是在书坊主的商业运作下,由下层文人刻意发挥<金瓶梅>猥亵描写的一面,采用抄改、拼凑和模仿等手法炮制出来的;其作者为了避免诲淫之讥,往往打出"孔子不删郑卫"的旗号,宣称写欲是为言情,写淫出于劝惩,而在创作中却刻意迎合读者的阅读口味,进行宣淫、诲淫,劝百而讽一,因此沦为世情小说的末流.不过,从创作角度看,它们对通俗小说编创方式的演进也起过一定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明代后期留都南京特殊的思想和文化氛围为神魔小说经典作品《西游记》、《西洋记》等提供了编撰和刊刻机遇。具体而言,留都上层文化名流对通俗小说题材、思想和艺术价值的高要求及崇信神仙灵怪的文化心理是神魔小说刊刻的市场基础;科举失意的雇用文人是优秀神魔小说的创作主体;三教合一思想盛行是神魔小说集中产生的思想背景。南京书坊主结合南京文化优势在全国首次刊刻多部神魔小说,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各地书坊创作和刊刻神魔小说的热潮。因此,从文学渊源论,留都南京在明代神魔小说创作、传播以及流派形成史上具有开端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 ,这不仅表现在文人士大夫、书坊主、市井细民等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 ,还表现在小说作品数量大 ,流派众多。公案小说正是在这种文化语境中呈现出的新的繁荣景象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短篇公案小说集的刊行。但因其在大陆存世极少 ,多藏于日本、韩国、台湾等地的公私图书馆 ,借阅研读颇为不易 ,长期以来 ,大陆学者对这类小说的了解主要依据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和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简略的介绍 ① 。从 2 0世纪 70年代开始 ,海外学者凭借拥有丰富…  相似文献   

13.
福建建阳刊刻的小说有其明显的特点,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上图下文的版式,小说题目多标明"全像",以此相标榜,并由此决定了它插图多而文字少的版本面貌,建阳刊小说有的被称为"简本".这样的特点是由建阳刻书的背景决定的,同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建阳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和书坊的民间商业经营性质.采用上图下文的版式,体现了书坊主以图释文、以图补文的刻书理念,也可见书坊主明确自己的刻韦走的是通俗路线,是有着强烈的商品意识而采用的出版手段.事实证明他们的策略在很长时间内是正确的,从元代到明代万历的小说图书市场,建阳书坊所占份额很大.不可低估建阳书坊商品意识与出版手段的重要意义,他们在竞争市场、拓宽销路的同时也普及了文化.  相似文献   

14.
在明代历史小说流派形成与发展历程中,书坊与书坊主起到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界关于小说流派研究,较多关注的是从作家与创作的层面进行阐述,本文则着眼于小说刊刻这一特定的角度,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探讨:一,《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刊刻的典范意义;二,书坊主的“全史意识”推动历史小说流派的出现;三、书坊主的创作实践及组织编撰;四、历史小说刊刻的“后续效应”,试图勾勒明代历史小说流派形成与发展的真实轨迹。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读者与市场因素在通俗小说创作、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这一时期通俗小说创作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与读者有着密切关系,学术界对此很少论及.本文运用接受美学的观点,从读者视角出发,结合明清通俗小说序跋、识语、凡例、评点以及小说内容等,搜集第一手文献材料,阐述读者对通俗小说创作观念的理解与作用,重点探讨读者对通俗小说补史说、劝戒说、娱乐说等创作观念的认同与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察了近代印刷技术与通俗小说传播之间的关系。由维新变法大背景下出现的小说界革命、清末留日高潮直接促成了石印术的普及与石印小说的流传 ,并由此推动晚清小说创作的繁荣。近代出版业的发展又孕育了现代传媒意识的产生 ,并使传统书坊向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7.
程国赋 《学术研究》2007,10(6):134-138
明代是坊刊小说兴盛的时期,为了扩大发行,获取利润,书坊采取多种多样的广告手段,包括标题广告、解题广告、识语广告、凡例广告、序跋广告、正文广告、牌记广告等。本文立足于明代坊刊小说的整体状况进行阐述,分析坊刊小说广告的类型、特点及意义,以此观照明代书坊与书坊主在小说发展与传播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晚明时期,科举竞争压力的加剧和商业出版的空前繁荣,催生了包括书坊主、编辑、以向书坊提供书稿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作者、抄写工和刻印工等在内的"职业出版人群体",给大量不能进入官僚队伍的士人提供了一条谋生的出路,这一群体以底层文人为主,他们的经济状况存在很大差异,其中书坊主物质生活相对比较富足,而大部分职业编辑、职业作者生活条件较差,但他们在社交方面却有着共性——热衷于交游和结社。无论是结社还是其他交游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积累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9.
论明代后期通俗小说刊刻之重说教特点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典通俗小说研究中,学界多注重小说本体的研究和小说作者、版本的考证,而极少从文学文献学的角度考察通俗小说的刊刻特点。古典通俗小说刊刻中的一些特点,正是中国古典文学文献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拟探讨明代后期通俗小说刊刻重说教的特点及其成因。以小说来说理...  相似文献   

20.
温庆新 《江淮论坛》2023,(3):176-182
孙楷第在查验以“四大奇书”为代表的通俗小说各版本的基础上,将采用科学方法以图书的功能属性与学科划分为主要特征的“图书分类”引入“文学史”中,尝试建构目录学视阈下通俗小说符合历史特质或现代需求的价值性。通过1932年、1958年、1982年三版“通俗小说书目”的编纂,孙楷第以通俗小说各版本的文献关系来梳理相关小说的成书“演化”,有效揭示了通俗小说源流的动态史迹。这种建构通俗小说专科目录学的实践,是孙楷第以小说研究为媒介,寻求传统学术体系在现代社会情境的适用性与创新性。此举不仅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通俗小说书目提要的新观照视角,而且在古今贯通的评价原则中构建了通俗小说的目录学知识,亦形成以版本目录学为中心的体系化评价思路,详细展现了通俗小说知识的多层性,具有重要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