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芳瑾  张承安 《云梦学刊》2011,32(4):113-115
近年来,高校中传播和信仰宗教的学生人数增加,他们中存在的宗教信仰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牢牢抓住大学生信教呈现的新特点,做好大学生宗教信仰教育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2.
课题组以上海高校6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研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宗教理解肤浅,信教学生占比17%,学生宗教徒以信仰佛教、中国民间宗教者居多;较多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感兴趣,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普遍。民族传统、社会转型、宗教自身、学生自身、高校教育等原因造成大学生信仰宗教。高校应开展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宗教学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科学的宗教观;还要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维护国家和社会安全,维护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3.
由于社会诱因、家庭祖辈和亲朋的影响,加上自身一些因素,大学生中宗教信仰有日趋膨胀之势。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却缺乏针对性的教育模式以及对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重视不足、引导不力。为此,应采取有序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优化培养手段,弘扬人文关怀,改善监管机制等方式以强化对大学生心理辅导作用,优化大学生成长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信仰。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目前宗教信仰对学生的影响不断扩大,对高校的信仰教育提出了挑战。因此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积极寻求教育的途径,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努力使其内化为大学生坚定不移的信仰。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目前宗教信仰在大学校园有扩展的趋势.因此,高校要正视宗教信仰及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对大学生信教疏而不堵,以生为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并完善多种育人环境,为大学生提供寻找归属感和实现价值的平台.  相似文献   

6.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信仰多元化与价值取向多样性等对高校青年教师的信仰产生了很大影响,导致部分青年教师的信仰出现危机。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师资的后备力量,他们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职业规划等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从分析高校青年教师的信仰现状出发,提出高校青年教师信仰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某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发现一部分大学生的信仰出现迷茫.究其原因,主要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国内腐败现象以及市场经济浪潮中价值取向的偏差和以前信仰教育的问题等.基于此,并考虑到现在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必要性,根据信仰教育的"认识--信念--行为"的规则,提出了"懂、信、行"的教育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宗教信仰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调查分析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特征及其原因基础上,认为要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宗教,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观,加强科学精神的培植,引导大学生积极探索科学与真理,采取合法有效监管机制,积极构建抵制宗教渗透的预警机制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大学生宗教信仰人数和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这种状况的形成一方面与大学生对信仰的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生活需求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各种信仰体系博弈的结果。针对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及面临的信仰危机,必须认真更新信仰教育理念,构建新型信仰体系,改革信仰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柯尔克孜族先民信仰过萨满教等原始宗教,后信仰伊斯兰教。尽管柯尔克孜族皈依伊斯兰教已有数百年,但在他们今天的信仰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远古信仰的遗留。现在在柯尔克孜族人的信仰中,原始宗教与人为宗教并存依然是其宗教信仰方面的重要特征。这样的特征,反映在他们的生活和行为中,显示出宗教信仰的复杂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宗教仪式简化、宗教对生活的影响弱化和宗教观念渐趋淡泊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李俊卿 《学术论坛》2012,35(7):15-20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最科学的信仰,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不可摧的精神堡垒和向前发展的巨大动力。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情况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文章对北京市18所高校2590名本科生的信仰状况进行了详细地问卷调查,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客观地阐释了目前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影响因素、信仰差异等问题,这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全面深入地了解“宗教热”和“宗教世俗化”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必然责任,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重要任务.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原因及特点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坚定而科学的信仰是精神的支柱,行动的指南,力量的源泉,道德的基础。部分大学生没有树立共产主义信仰,这有社会、高校教育、家庭和自身等方面的原因。为此,要加强和改进高校信仰教育,营造有利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社会氛围,加强家庭信仰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是实现“中国梦”、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当代大学生精神家园的需要。当前我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着西方社会思潮和非马克思主义信仰带来的冲击,信仰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被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等诸多问题。面对当前困境,高校须建立健全信仰教育的长效机制,构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3+1”新模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栋梁之材,他们的信仰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敬畏信仰是大学生信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社会转型期文化的急剧变迁造成了这一信仰的缺失,进而引发了诸如大学生诚信问题、道德问题、校园暴力问题的频发。改变这种状况的唯一出路在于从规则、传统和生命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的敬畏信仰进行重建。  相似文献   

16.
李明 《学术界》2012,(4):160-168,287
自觉审视当前中国农村民间信仰、基督宗教信仰以及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的重大问题,并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学理依据作出必要哲学分疏,进而自觉培育中国农村“一体多元”信仰新格局,标本兼治地解决当前农村信仰混乱无序局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是受教育的客体,更是教育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积极主体意识的形成这一主题而展开.大学生积极的主体意识和他们正确的信仰有密切的关系,并能决定他们其他的素质方面.科学信仰的培养问题正在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突出问题是难以理论结合实际,让学生真正感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外语课的教学为例,探讨大学其他相关课程辅助思想政治课,通过转移教学重心和改变教学风格,可以达到与思想政治工作协同配合、共同塑造新型建设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某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发现一部分大学生的信仰出现迷茫。究其原因,主要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国内腐败现象以及市场经济浪潮中价值取向的偏差和以前信仰教育的问题等。基于此,并考虑到现在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必要性,根据信仰教育的“认识——信念——行为”的规则,提出了“懂、信、行”的教育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德育教育课本质上就是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授课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实践教学;在专业课、通识教育课及宗教信仰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反思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大学生主体性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及历史教育,培养具有一定分析判断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一方面加强宗教观教育,降低比例人数;另一方面采取措施积极实现宗教信仰向道德建设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