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温克族传统音乐的旋律特点主要体现在鄂温克族的宫调式、徵调式和羽调式民歌中,其主要特点:五声音阶式级进的小波浪式旋律线,小波浪线与平行直线的结合运用;旋律进行中四五度跳进;旋律进行中的八度跳进;旋律进行中的六度跳进、七度和下九度、下十度跳进。  相似文献   

2.
<正> 南阳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民歌更是以其独特的韵味令人赞赏不已。南阳民歌内容广泛,有反映革命斗争的、反映田间劳动的、反映恋爱和婚姻的等。南阳民歌体裁多样,有山歌、田歌、灯歌、号子、小调等。其中小调占数量最多。本文意在通过对小调调式的分析,和大家一起为研究南阳地方音乐做点工作。 南阳小调的旋律以五声调式为主,多是宫调式和微调式,商、角、羽这三种调式极少。现以宫和微这两种调式为基础,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巢湖民歌调式以徵、羽两类为主.在这两类巢湖民歌中,调式特点是:同宫系统五声徵、羽调式色彩相融相生、交替进行.从调式构成上看,这种特点不仅表现在乐段、乐句之间,也表现在乐句之中.处理方法是:第一,“2”音的功能角色转换,第二,直接游移.在为数不多的宫、商、角三调式中,从调性色彩上看,倾徵、羽色彩现象特点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4.
打调是西北地区回族宴席曲类别之一,内容多取材于社会生活,常用大胆夸张、辛辣讽刺的创作手法,即兴编创出逗趣、幽默的段子,动之以情,晓知以理,寓教于乐。打调音乐的曲式结构属乐段体,一般由曲头、正词唱腔和曲尾三部分组成。由于唱词的即兴性和随意性。造成了乐段结构中乐句的不规整性和多变性。打调多为徵调式。羽调式次之,商、宫、角调式较少:打调在旋法上的共同特征是旋律音调与原声调仅相关联。曲调的主体部分在演唱时具有似说似唱的数板特点:打调的唱词结构比较自由。以七字句居多。在演唱中"调把式"们可根据内容的需要随时增减字数。二、四句结构是其常见形式。  相似文献   

5.
打调是西北地区回族宴席曲类别之一,内容多取材于社会生活,常用大胆夸张、辛辣讽刺的创作手法,即兴编创出逗趣、幽默的段子,动之以情,晓知以理,寓教于乐。打调音乐的曲式结构属乐段体,一般由曲头、正词唱腔和曲尾三部分组成。由于唱词的即兴性和随意性,造成了乐段结构中乐句的不规整性和多变性。打调多为徵调式,羽调式次之,商、宫、角调式较少。打调在旋法上的共同特征是旋律音调与原声调仅相关联,曲调的主体部分在演唱时具有似说似唱的数板特点。打调的唱词结构比较自由,以七字句居多,在演唱中"调把式"们可根据内容的需要随时增减字数。二、四句结构是其常见形式。  相似文献   

6.
打调是西北地区回族宴席曲类别之一,内容多取材于社会生活,常用大胆夸张、辛辣讽刺的创作手法,即兴编创出逗趣、幽默的段子,动之以情,晓知以理,寓教于乐.打调音乐的曲式结构属乐段体,一般由曲头、正词唱腔和曲尾三部分组成.由于唱词的即兴性和随意性,造成了乐段结构中乐句的不规整性和多变性.打调多为微调式,羽调式次之,商、宫、角调式较少;打调在旋法上的共同特征是旋律音调与唱词声调仅相关联,曲调的主体部分在演唱时具有似说似唱的数板特点;打调的唱词结构比较自由,以七字句居多,在演唱中“调把式”们可根据内容的需要随时增减字数.二、四句结构是其常见形式.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封开县南丰镇的南丰八音队是该镇较活跃的一个八音班社。班社恢复20多年来,常年为当地村民提供红事、白事的八音吹奏服务。其音乐分为红事用乐和白事用乐,分别形成了一套程式。红事音乐喜庆、热烈,白事音乐悲伤、低沉。其乐曲的结构一般较短小,常用宫、商、徵、羽调式,五声、六声、七声调式均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南丰八音班也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六洞侗族音乐的突出特点是复调音乐,它以羽调为主调,形成抒情优美的羽调式色彩。旋律分二至三条同时进行,而每一条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此起彼伏,时分时合,在起承转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支声复调色彩。六洞的侗族大歌是由混合节拍组成的支声复调曲式结构;其山歌则是由散拍子构成的五句式结构;其琵琶歌有明显的和声色彩;而其曲艺和戏曲则属上下句型的曲式结构。  相似文献   

9.
旋律大小调至今仍然是一个没有独立性的依附调式。随着音乐艺术历史的发展,旋律大小调成为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独立调式却越来越明显,它必将受到作曲家们的青睐  相似文献   

10.
由于土家族语言形态使《十八哥哥》与《茶籽树》具有“三声腔”的音乐表现特征。羽色彩的调式旋律加上装饰音的修饰 ,使歌曲优美柔和、细腻流畅、委婉动人。歌曲渗透了土家人的生活劳动观念 ,伦理道德思想 ,强烈而集中地体现了创作者与传唱者对人性审美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1.
论广西贺州客家民歌的音乐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贺州客家民歌不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艺术特色也非常鲜明。贺州客家民歌调式属于羽、徵类色彩,旋律多呈大二度、小三度级进和同度进行,构成了小波浪型的旋律线条,长波动音和倚音、滑音等装饰音给本已曲折委婉优美的旋律装饰得更加绚丽多彩,前紧后松的乐句节奏型模式、节拍节奏在一定程度上的自由加上歌曲速度的中速、稍慢速占多数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贺州客家民歌深沉委婉、优美抒情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12.
西北地区回族宴席曲的旋律与民间哭丧调、花儿在每句的尾音、乐段终止间均使用下滑音,各调式的音阶以五声音阶和六声音阶为主。商调式的音阶以"商/徵音开始的徵调式"和"宫音开始的宫调式"为基本特征,而其在唱词结构以二句体和四句体为主,这些体现出西北民间艺人在演唱时节奏的随意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民乐五声调式在保持其自身所特有的民族风格的同时,广泛吸收外来作曲技法,突显出五声调式对其他调式和声具有很强的兼容性,这种兼容性也为五声调式音乐的色彩表现力增添了丰富的和声效果。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性调式的“正音”,除这五个正音外的音都可以从广义上归为“偏音”。从对具体实例的分析可见,偏音引起的离调、调式交替与调式综合、多调性、转调,对和声力度与音乐情绪影响效果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自50年代以来,在鄂西地区的利川、建始、秭归、长阳、五峰、枝江、宜都、当阳等县市,先后出土有许多属于巴国和楚国的音乐文物。这些巴楚乐器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些乐器始自新石器时代,其后不断发展,一脉相承,至今在民间尚留有深厚的根基。楚人善歌,楚俗尚巫,楚音乐文化虽带有浓郁的巫风色彩,但它却是以楚公族诸候国为依托,具有与中原诸侯列国相适应的礼乐制度。"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这是中原华夏音乐文化的传统,楚也沿袭和发展了这个音乐文化的传统。巴人居于长江中上游,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是巴人艺术创作的动力和源泉,也造就了巴人善干,音乐节奏明快、跳动等多方面的特点。以乐舞见长的巴文化对楚音乐文化的影响,是很深远的,《文选》载:"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日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中之《巴人》当为楚民熟悉并传唱的巴人俗曲,其和者达数千人之多,足见巴人音乐的和唱表演方式,尤其是旋律、腔调对楚人的影响是何等之深。  相似文献   

15.
新疆民歌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探讨了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的美学风貌及其调式、旋律、节奏等音乐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钢琴即兴伴奏是在只有旋律谱而没有伴奏谱的情况下 ,为歌曲 (或乐曲 )所弹的伴奏 ,是一定旋律的再创造 ,它是一种快速的、综合的反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学习钢琴即兴伴奏要有一定的钢琴技巧基础、和声理论基础及歌曲分析基础。在音乐教学及课外活动中 ,即兴伴奏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学科 ,有提高歌曲开始时的调式、调性、音高和速度、提示旋律声部的和声内涵、表现歌曲的特定节拍、节奏风格的作用 ,有加强歌曲的旋律线条、描写特定场景、营造特定气氛、展现音乐形象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祁太秧歌是地方性的民歌体小戏,其曲调蕴含了浓郁的地方韵味.从旋律的进行和旋律中偏音的运用两个方面,归纳了祁太秧歌精巧完美的艺术表现手法,体现了她作为传统音乐文化已有的艺术价值,从本质上揭示了祁太秧歌的旋法特色,丰富了民族调式的表现力,尝试秧歌旋律进行方面更多的可能性,进一步挖掘民族调式的内在美,为创造新时代性的作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鄂西南土家族灯歌是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曲中特色浓郁的歌种。笔者以鄂西南土家族灯歌为研究对象,从节奏、调式、旋律、结构等方面对其音乐形态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朝鲜族艺术歌曲形成于延边这一特定的空间。就整体而言,主要以传统的调式调性为基础,同时积极吸收西方音乐文化的精髓,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旋律。它还具有中国传统民谣五声调式音调的特点,因而与其它民族的歌曲相比,具有多层次的调式意义。另外,它还有机地结合了传统音乐长短的特点,从而显示出乐天性、明朗性等具有复合性的音乐美学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夏威夷歌曲《告别夏威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曲创作本体中的曲式结构、旋律线条的结构型和旋律的发展手法、和声、织体、调式调性布局以及钢琴伴奏部分的双旋律层所构成的二声部对位等方面的系统分析,揭示作为本岛的原住居民作曲家在歌曲创作中所运用和借鉴的西方音乐作曲技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