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宏  宫波 《北方论丛》2012,(4):16-20
宋初晚唐体诗人清寒苦吟诗风一为晚唐诗人的自然过渡,二为诗僧和仕途失意、生活寒苦文人的自然选择。其"清寒、苦吟"诗风源于晚唐诗人贾岛和姚合。晚唐体诗人与佛教的关系,在他们的诗歌作品中多有体现。究其原因,乃是佛教"人生皆苦海"的理论迎合了他们的心理需要。宋初晚唐体诗人在佛教中为自己"清寒"、"悲苦"的生活命运找到了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
“有小结裹,无大涵容”——方回的姚合批评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奎光 《兰州学刊》2006,(12):171-174
方回认为,姚合诗歌的弊端多于优点,其原因就在于只“有小结裹,无大涵容”,其根本原因则在于才与学方面的不足。方回对姚合的较为严厉的批评,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方回诗学尊崇盛唐与江西诗派、反对晚唐及宋末晚唐体的坚定立场。  相似文献   

3.
姚合<姚少监诗集>卷三有<九日寄钱可复>一诗,傅璇琮先生<唐五代文学编年史>、陶敏先生<姚合年谱>皆未言其创作时间.其诗云:"数杯黄菊酒,千里白云天.上国名方振,戎州病未痊.静愁惟忆醉,闲走不胜眠.惆怅东门别,相逢知几年."诗中有"戎州病未痊"一句,姚合早年曾从事魏博田弘正幕府,开成四年至五年曾任陕虢观察使,亦"诏遣理兵戎"(<酬光禄田卿六韵见寄>).<新唐书·钱徽传>:"子可复、方义.可复死郑注时."知钱可复卒于大和九年"甘露之变"时.故姚合诗所云之"戎州"当指其入魏博幕之时.姚合入魏博幕,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定于元和十二年末或十三年春.又,元和十五年十月田弘正移镇镇州,<九日寄钱可复>作于秋之重九,故姚合<九日寄钱可复>的写作时间当在元和十三年秋至元和十五年十月间.  相似文献   

4.
赵师秀是四灵之首,是江湖诗宗之一,还是宗室文人的代表作家。多重身份集于一身使得赵师秀的诗歌创作展现出别样的风采:其诗歌创作在内容取向上体现出一种不讳贫穷的平民精神向度;在艺术追求上主要向晚唐的贾岛、姚合学习,崇尚苦吟与摹拟。他是宗室文人平民化趋势中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5.
过元琛 《理论界》2010,(3):126-127
晚唐诗歌创作与此前诗歌创作的一个显著差异在于爱情题材成为诗人们大力抒写的内容。李商隐无疑是晚唐爱情诗的突出代表,而与他并称"温、李"的温庭筠则开晚唐艳情词之风气。温、李二人在诗的创作上具有相似性,而温庭筠的词与李商隐的诗在艺术上实则也有相通之处。本文拟从对李商隐的无题爱情诗和温庭筠爱情词的比较来看一看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和后者对前者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范仲淹留存至今的词作只有五首,但在词史上却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词为"艳科",在初始阶段受儒家文学创作观念的压制,创作十分萧条.到了晚唐五代,道德评价体系崩溃,社会享乐成风,歌词创作走向繁荣,出现"花间"、"南唐"两大流派.入宋以后.道德评价体系重建,歌词创作尽量避开艳情,词坛再度萧条.宋真宗后期,适宜歌词创作的北宋享乐之风已经形成.范仲淹歌词创作就以这样的社会、文学风气转移为背景.范仲淹<渔家傲>咏边塞、<剔银灯>咏史、<定风波>咏景,题材宽泛,与艳情无关,与北宋前期词坛的创作风气合拍,表现了从晚唐五代至北宋前期词坛衰变的一个过程.然而,其<苏幕遮>借乡思写恋情,已经表现出向艳情题材的转移.<御街行>更是直接写男女恋情相思,题材上已经回到"花间"的传统上来,预示着宋词创作繁荣期的到来.范仲淹以道德领袖人物从事艳词创作,悄悄地改变着时人的文学创作观念,成为词史上一位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重要作家.  相似文献   

7.
"朦胧"是古代诗歌审美的一种特殊境界。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是写朦胧诗的圣手,在李商隐留给后人的六百多首诗中最广为传诵的是他的无题诗,他的无题诗意境迷离,基调伤感,寄意深微,婉曲晦涩,具有一种绵邈隐秘的朦胧之美。李商隐独特的创作个性与善用比兴、用典等创作风格是无题诗的朦胧多义的形成因素。他的无题诗意境朦胧、造诣精丽、富于暗示的创作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  相似文献   

8.
关于姚合的籍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唐诗》卷四百九十六载姚合的小传有云:“姚合,陕州硖石人,……”。沿袭了新旧唐书的姚合传、计有功《唐诗纪事》、毛晋《跋姚少监诗》等书的讹误。近人研治唐诗,往、沿用此说,未予详考,以讹传讹。其实,稽证姚合和他同时代人的作品,可以发现,姚合应是吴兴人。眺合有诗《送喻凫校书归毗陵》,云:“山春烟树尽,江远晚帆疏。吾亦家吴者,无因见弊庐。”喻凫  相似文献   

9.
魏野诗风归属晚唐体还是白体,在宋代就存在分歧,今人的论述也相对模糊,这涉及到对宋初白体与晚唐体内涵的理解。事实上,语言是否浅易,是否多唱和之作,是否多抒闲适之情等,并非宋初晚唐体与白体的界限,叹老嗟卑的悲哀情绪也不是宋初晚唐体的特色。宋初晚唐体与白体的根本界限在于创作理念的不同。白体主张"见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晚唐体主张"象生意后",苦心经营,锻炼景联与颔联。其中前者强调对景能赋的写实,后者注重缘情布景的营构。质之魏野诗作,则明显属于晚唐体。考辩宋初白体与晚唐体不同的创作理念,是深入认识宋诗发展演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元灭宋后,科举停废长达三十余年.对于宋代以来“专尚科目”的江南士人来说,这一变化影响甚巨,生活境遇、生存方式、士人心态均发生明显变化.在科举不兴的形势下,江南士人弃学改辙的情形十分普遍,儒学教育和学习陷入低潮.与之形成对照,江南士人中兴起一股学诗、写诗的风气,诗社活动兴盛,诗歌唱和频繁.诗坛风气以晚唐许浑、姚合等人为宗,格调凄苦哀怨.  相似文献   

11.
朦胧诗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基林 《文史哲》2002,4(6):144-148
现代性首先是一种时间叙事 ,它意味着从开始走向未来的时间观念 ;其次 ,现代性注重主体性和理性 ,这也是它的本质和核心。朦胧诗作为新时期文学的精神原型 ,表现出典型的现代性特征。“相信未来”是朦胧诗普遍的信仰和时间意识 ,张扬人的主体性和理性精神则是朦胧诗的内在本性 ,而建立在时间意识与主体理性基础上的修辞形态 ,则是象征性  相似文献   

12.
1162年,辛稼轩自金南归宋,至1207年辛稼轩死,45年间,辛稼轩怀北伐雪耻之大愿,然南宋偏安朝廷,苟且偷生,佞臣当权,残害忠良。辛稼轩虽有文武奇才,而身居下僚,且仕途险恶,三起三落, 壮志沉埋。其间,歌以述怀,写下了不朽的壮丽、悲凉词章。以婉约、豪放区分历代词人,实为研究者的方便说词,而这种方便是多余的。辛稼轩不只拓宽了词之境界,且于语言上开旷古未有之自由疏放特色,无法以门户限之。  相似文献   

13.
唐传奇是中国古典小说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唐传奇形成了"文备众体"的写作体制.在创作中借鉴史家传记笔法展开铺陈叙述,又以诗辞歌赋渲染诗意,塑造人物,推动情节.科场奔竞贵奇的文风也促使传奇作者刻意追求征奇话异.所有这些都促进唐传奇走上"有意为之"的成熟道路,为后来古典小说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论打油诗     
打油诗的特征 ,通常解释为 :通俗 ,滑稽诙谐。但本文认为 ,其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是 :油 ,即游戏、油滑。打油诗起于唐代 ,在以后历代都有新的发展。打油诗的泛化 ,影响了正统诗坛 ,也减弱了打油诗的锋芒和自然气息 ,但有时能起到正统诗歌所不能起的作用。打油诗的现代价值值得注意 ,它能适应人们表达日益丰富多样的生活体验的需要 ,顺应俗文化兴起的趋势 ,并在诗体革新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正海 《学术界》2012,(9):62-72,286
高丽与宋朝并存三百多年,其文学也深受宋代文学影响.就高丽汉诗而言,其对宋诗的接受,主要包括文本的接受、作家的接受以及诗学观点的接受等.通过梳理高丽诗人阅读的宋人诗集,分析他们对宋诗接受的方式,并深入了解宋代诗学观念对高丽汉诗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高丽汉诗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6.
陈太胜 《社会科学》2005,2(5):110-117
"纯诗"理论是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学最为重要的理论命题.它的外来源头是法国象征主义诗学,但它又是一种经过中国理论家改造的本土化的中国现代诗学理论,诞生于中国现代新诗由"散文化"到"纯诗化"的发展过程中.最早提倡纯诗的是后期创造社诗人穆木天与王独清,梁宗岱在20世纪30年代对"纯诗"理论作出了最为深入的阐释,李健吾则将它用来评论当时的现代派诗人作品."纯诗"理论为中国新诗的现代化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联系先秦儒家的一些诗歌理论观点,从诗歌的本质特征、诗歌的社会作用、诗歌的体裁和手法几个方面论述分析了<毛诗序>对儒家诗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阐述通感隐喻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系统的分析作为通感与隐喻之间的异同,认识到通感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人的认知思维方式。通过以诗歌为语料,深入分析通感隐喻在语言表达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杜瑛是金元之际的学者和诗人,他在当时的彰德地区卓有成效地从事着文化活动,对当时这一地区文化的复兴,起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他晚年写了大量吟咏相州风物的诗歌,人称之为"相州诗".他的文化活动和诗歌,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今人应该给予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译诗话诗魂     
诗意即译中之所失。”因此,译诗艰辛。1.理解阶段——准确把握诗意:诗意是诗的生命与灵魂。这是译诗的症结所在。诗精炼且多度,须慢咀细嚼以悟之。步骤有三:(1)吟读以知慨貌。(2)探索言外之意以把握深层内涵。(3)遁出现实,化入其境,译者变成诗中发言人,亲历其一切以把握诗意。2.表达阶段——忠实重现原作诗意。(1)先注重首要任务,忠实地再现诗意。这是译作成功与否的试金石。(2)提练整饰,使译作成为言简意赅的“音乐”。译者应精益求精,力争最大限度地理解并重现诗意。这是译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