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篇周代用鼎制度的变化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衰亡的过程一样,用鼎制度也有这个过程。《上篇》所述夏铸九鼎,迁于商、周,秦时遭到覆没的传说,暗示出这种制度大约发生于夏代,商、周继而用之,秦以后则崩坏殆尽。在周文化以前的陕西龙山文化遗存中,从不见鼎类陶器,估计周人的用鼎制度最初是受商人的影响而产生,以后又发展起了自身的特点。它在武王灭商以前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至今仍很不清楚。但已有考古材料可以表明,在西周前期就已经有了象《上篇》讲的那种完整形态,并受到周王室和五等爵的两套等级关系的约束;从西周后期开始,原有的制度则走上  相似文献   

2.
金文中的“(石鼎)(鼎它)”及其异构“石沱”和“石(?)”,都是鼎的自名,主要见于下列各器: ①佳正月初吉乙亥,大师钟伯侵自作石沱。(《钟伯侵鼎》) ②昶伯业自作石(?)……(《业鼎》) ③(?)自作认(石鼎)(鼎它),其眉寿万年永保用之。(《(?)鼎》) 罗振玉曾把上述三器联系起来综合考察。他跋《业鼎》时说“此鼎也而谓之‘口  相似文献   

3.
《曶鼎铭文通释》(简称《通释》)是由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古文字学家孙常叙教授撰写的。本文已编入他的《古文字研究论文集》中,将由中华书局出版。曶鼎是周懿王时器,清乾隆年间,由毕沅收藏。直到嘉庆四年,此器失踪,至今下落不明,只留下很少几张拓本传世。一匹马一束丝换五个奴隶一事,这是众所周知的史实。可是曶鼎的证史价值,何止于此。对曶鼎铭文的研究,一向是被人认为“奥衍难读”的。自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钱坫为它释文以来,190多年,许多金石家、考古工作者,对它作了不少的辛勤努力,分别地突破了一些障碍和难关。但如孙先生这样全面地、深刻地考释和论证,还不曾见过。《通释》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前篇是《曶鼎  相似文献   

4.
释“鼎”     
"鼎"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礼器,历史文化含量极重,所以该字演变发展出许多引申义。汉语中的"鼎足而三"、"鼎足三分"、"鼎足而立"均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鼎食"指列鼎而食,古代只有生活富裕的贵族阶级才可以列鼎而食,因此用"鼎食"比喻富贵人家的奢侈生活,形象生动。  相似文献   

5.
夏铸九鼎,鼎体备百物之象,凝聚艺术想象于国之神器。鼎之象的文化品格、政治属性与神秘感,催生恋鼎情结。殷、西周取天下,迁九鼎。春秋之后,对鼎的艺术想象渐弱,政治指向引发夺鼎、护鼎、寻鼎、造鼎种种表演。  相似文献   

6.
青铜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奴隶社会等级制度的鼎是人和神相通的器物,即青铜艺术"礼器".它经历了滥觞期、盛期、转机期和晚期4个时期.青铜艺术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奴隶社会的开始,其代表作品有"司母戍大方鼎"、"四羊方尊"等.  相似文献   

7.
论周代列鼎制度的嬗变——质疑“春秋礼制崩坏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列鼎是周代贵族身份等级的标示物 ,列鼎制度在周代贵族礼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该制度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沿革、等级构成的变迁。从列鼎制的嬗变来看 ,那种认为春秋时期礼制废弛的传统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楚式鼎     
鼎在中国文明史的早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由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器变成了社会生活中的首位礼器。  相似文献   

9.
中山王鼎是中山国遗址出土器物中最重要的一件,该鼎铭文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对中山王鼎铭文所使用的修辞进行了讨论,认为其铭文中使用的如此多的修辞,无论在出土文献还是在传世文献中都是非常罕见的,可以作为研究中国上古时期修辞的宝贵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从周代考古墓葬出土青铜鼎,大致可看出列鼎制度形成发展之脉络。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为列鼎制度萌芽阶段,此时同级贵族列鼎多寡不一,尚未形成定制;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为列鼎制度的正式形成与规范阶段,部分墓葬列鼎数和文献上所记载的"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的情况相吻合;春秋中期至春秋晚期,为列鼎制度的普遍僭越阶段,此期列鼎制出现了遵守与僭越并存的现象,而这正是这一时期传统与反传统之间激烈斗争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1.
由记事图画逐渐演变为抽象的符号,并与语言音节相对应,这就是汉字的起源。在中华文明史上,最早称得上文字的符号是甲骨文。甲骨文与记事图画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已成为了记录语言的符号。甲骨文后来演变成金文、大篆,金文和大篆的形体结构松散而不稳定,且地区差异大,尚未定形。汉字第一次成为规范定型的符号是秦代的小篆。汉字形体结构的最终定型是兴起于汉代的隶书。隶书以后,汉字形体结构再无多大变化,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2.
印章在标志发展中的历史功用及当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章作为中国传统书画的重要元素在标志的发展史中功不可没.古代印章自诞生起最主要的功能是示信.随着社会经济繁荣,商业发达,逐渐成为具有防伪功能的标记.唐代以后文人画的兴盛又使之为书画家个人字号所用.而在当代设计中,时代的发展已使印章的标识功能淡化,作为一种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它在现代标志设计中更多用于表达诚信,以及展示自身特有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狐"在先秦时代是作为瑞兽出现的,没有"淫"之意。《诗.齐风.南山》以"雄狐"起兴主要是因为狐在上古时曾作为高禖神。以后狐意象的发展分为两枝,在文学作品中则逐渐发展为"狐狸精"妖精形象,而在民间则逐渐发展为狐仙崇拜,走上神坛。  相似文献   

14.
晚清女性贞节礼俗的社会教化功能得到不断加强,女性节烈楷模产生广泛的示范效应,推动社会节烈风尚的形成;贞节堂在晚清的出现,是贞节观念极端化的又一物化象征。但是,作为一种新的制度机构,贞节堂的社会功能正逐步由对节妇贞女的恤济向公共慈善事业的近代化嬗变。鸦片战争以来思想界出现的开明人士猛烈抨击传统贞节观的现象也表明,清代妇女贞节观在走向极致的同时,也面临着行将崩溃的前景,它预示着中国妇女在近代社会的观念变迁中,将逐步地走出传统礼教的束缚,改变自己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自由作为人的本质最高追求的总价值日标,标志着人与宇宙、社会的高度和谐。在对其追求与实现中,中西文化形成了不同的两大路数,东方中国传统社会一文模式是“天人合一”人与天、人与人之间的简单和谐统一;西方社会一文化模式是以“主客二分”的方式充分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内在矛盾。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取中、西优秀文明成果,是一条将会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逐步通向自由之域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各种西方消费品纷纷进入中国。西方先进的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后,不仅改变了旧式交通工具的主导地位,也带来了传统社会观念与消费风尚的悄然变化。随着城市道路与交通设施的逐渐完善,自行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开始流行,不仅使人们的出行更加快捷、舒适、方便,而且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文化效应。那些有能力消费的社会阶层,把自行车当作日常生活的重要交通工具,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自行车也被有限地投入公用,成为邮差等部门的交通工具,提高了工作效率。自行车的进口,也促使自行车民族工业的发展,尽管产品仿制的过程在外来自行车的冲击下依然艰难。西方器物的进口,产生的文化冲击效应是非常直接的,不仅仅是外在改变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促进新行业的兴起,而且带来深层次的变化。这种消费品的供给,满足了经济发达城市市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了生活质量,也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影响。自行车可以视为一种物质文化符号,在传播过程中,自行车从奢侈品到逐渐融入日常百姓的社会生活之中,最后成了中国人特别喜爱的交通工具,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演变的缩影。  相似文献   

17.
文化意象由物象和寓意两部分构成。它是一种文化符号,以丰富的寓意、深远的联想向人们展示诗歌的意境。古诗词曲中燕子意象的翻译技巧与方法,向译语读者展现了诗词文化意象的内涵以及诗歌的韵味。  相似文献   

18.
骈文在南北朝时凝结为一个美文学的象征,其文体语言结构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规范的仪式,也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形式,表征着汉字的"意"化特征和骈文"文"的属性以及中国文化精神,有其形式的自足和完满。这种文体语言结构同时受时代精神、时代情绪、社会审美风尚、诗性高涨的影响,从而凝结为一种士人文化精神的符号,使骈文逐渐走上诗化、非功利化和程式化,导致骈文不仅有一种不断追求语言新形式的动力,同时为其自我否定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地理发现与航海冒险促进了西方人观照大海的科学与理性精神 ,而中国文学写海可分游仙驰想式与写实即兴式 ,稳定持久地在文学史中延续。海在西方渐成为自由的象征 ,而在中国古人心目中却相当疏隔。西方文学写海 ,一般作为人抗争与征服的对象 ;中国古代的怀才不遇者总是在力求同大海仙境融为一体时 ,倾诉渴望或宣泄烦恼。海与中西方宗教、人本、伦理思想也有联系。中国文学海意象更多的是优美 ,令人好奇神往 ,不像西方海的壮美形态与启悟人生、奋进不止的悲壮情绪及悲剧性实质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育是一个文化的过程,具有文化的特性与功能,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文是一种文化的构成和存在形式,它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是人类进入文化世界的主要向导,是一种意义和价值体系,是存在的家园。语文与文化具有同构性,二者都是民族情感、精神和智慧的凝结;二是语文的工具性功能与人文性特质天然浑成,有如血肉同构的生命机体,二者是语文本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相互渗透和融注的整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