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智能手机个人隐私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用生物特征识别进行数据的安全访问控制是实现隐私信息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探讨了人脸识别技术在智能手机数据保护中的应用,并基于Android系统开发一个人脸识别系统,将其与Android系统的文件保护结合,可有效地提升手机隐私安全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2.
人脸识别是一把双刃剑,既提高了身份认证核实效率实现了迅速便捷,却也产生了安全威胁的担忧与隐私泄露的顾虑。人脸识别的正当使用为社会生活带来了方便,但不正当使用人脸识别不但侵犯了个人自由,甚至严重危害到了财产、人身安全。通过考察2017~2022年28个涉人脸识别的刑事案件及其司法认定,对于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不正当使用人脸识别的行为,目前前置法应对乏力存在不足,应当通过刑法予以规制和补足。人脸识别以人脸信息为主要内容,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无法有效规制不正当使用人脸识别的行为。借鉴国外对人脸识别的规制路径与我国司法实践中积累的成熟经验,我国应从立法和司法两个角度,依据民法、行政法等前置法的规定界定刑法所保护的人脸信息范围,辨析人脸识别涉及的法益属性,类型化分析不正当使用人脸识别行为的罪名认定,调整和完善相应量刑幅度,平衡人脸识别技术发展与规制不正当使用人脸识别行为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3.
倪楠  王敏 《人文杂志》2022,(2):121-131
人脸识别技术是集人脸探测、特征抓取、数据匹配为一体的技术系统,它不仅能够基于人脸面部特征进行身份匹配,还能进行深入追踪。人脸识别技术发展的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满足了人们对便捷和高效的需求,但其作为一项依赖于信息存储和数据分析的新型智能技术,无边界的应用将使个人信息面临被无限暴露、过度检索和滥用的风险。当下,我国对于人脸识别技术的规制尚缺乏针对性的法律文件和规则措施,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经验,提出在“主体—行为—责任”的逻辑框架下,依据技术发展与法律规制并行的原则,坚持法治与自治相结合的规制模式,从顶层设计、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三个角度寻求在人脸识别技术下更合理的个人信息使用模式。  相似文献   

4.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发布《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经营场所滥用人脸识别技术、小区"刷脸"进门、手机App捆绑个人信息、未成年人人脸信息保护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规定》从人格权和侵权责任角度明确了滥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行为的性质和责任.  相似文献   

5.
徐敬文 《南方论刊》2022,(1):61-62,75
人脸识别的广泛应用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产生了公民个人信息被非法收集、人脸识别黑产泛滥等问题.生物识别信息具有直接识别性、不可更改性、易采集性、法益特殊性以及不可匿名性等特征.现行刑法在生物识别信息保护方面存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立法及司法解释滞后、无法有效规制非法使用公民生物识别信息行为等问题.可通过完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  相似文献   

6.
黄陈辰 《天府新论》2021,(4):127-135
人脸识别信息指的是以电子方式记录的、通过对自然人面容进行人脸识别技术处理所得到的、能够单独或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信息。自然人面容本身并非人脸识别信息,后者的产生必须经过特定设备的数字化处理。因此,“抓拍”并非对已经存在的信息进行采集,而是人脸识别信息的生成与初次录入,其虽不符合通常意义上“移转式”获取的含义,但属于从无到有的“生成式”获取。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知情同意规则”是判断获取行为合法性的主要标准,“无感”意味着权利人对抓拍行为并不知情,更不存在同意,因此属于“非法”。无感抓拍行为符合我国《刑法》第253条之一第3款规定的“非法获取”的含义,在满足其他要件的情况下,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无感抓拍设备生产者的生产、销售行为造成法益侵害的潜在风险,但针对该行为本身,我国《刑法》中不存在恰当罪名,因此无法构成独立犯罪;当设备使用者的行为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时,生产者的生产、销售行为构成该罪的帮助犯。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迅猛发展,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愈发严重,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个人身份信息的安全保障。作为生物识别技术之一的人脸识别技术在身份识别、公安刑侦、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家庭生活等各领域被广泛运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个人身份信息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对提高生活服务效率、防止社会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校园网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法,介绍了校园网上WWW信息服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相似文献   

9.
《新学术》2007,(5)
本文介绍一种基于ASP SQLServer2000技术设计和实现的网上报名系统,内容涉及系统开发研制的意义、用户需求分析、系统总体设计、系统数据库设计、系统安全保证和系统实现等几个方面,可以作为一种中小型学校博士研究生网上报名系统设计和实现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王瑜 《阴山学刊》2011,25(1):50-52
本文介绍了一套在线问卷调查系统,阐述了系统的开发技术和设计思路,详细说明了系统的模块、关键数据表和程序执行机制,并且对系统的性能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于洋 《北方论丛》2002,(5):24-26
中国人非常重视面子及面子功夫,其中所包含的复杂含义绝不是西方人所能理解的.要想保全面子,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礼貌语言.那么,对比中西礼貌原则、面子概念和言语策略,可以提高人们社会文化和社会语言差异的敏感性,以减少由面子引起的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探讨面子观对英语交际意愿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遵循面子原则帮助高职学生提高英语课堂交际意愿。  相似文献   

13.
时间见证了面容从诞生、衰老到消逝的全过程.论文以面容所承载的时间性及其叙事意味为研究对象,以皱纹、疤痕、遗照、修图技术为例,揭示面容与时间的相互关系,论述了在时间维度上面容独特的叙事力量:重构时间.皱纹的累积,展示了时间的图像化过程;面容上的疤痕,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故事性;逝者的遗照,承载了个人时间的终止和情感的延续.放眼于当下,人们利用修图技术对照片上的面容进行修改,淡化或加重面容的时间痕迹,营造出错乱的时间效果,呈现出叙事文本的异化状态.面容是时间在人类身上明显而直观的反映,在某种意义上说,面容的叙事力量在于重构了时间.  相似文献   

14.
论面子观的中西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由于历史发展和思想价值观的不同,因而有着不同的面子观。在西方,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以面子观为中心的礼貌理论,包括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面子保全论三个概念。而在中国,面子是个体社会地位、社会价值和处世要求等的总和。比较分析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将更有利于解释我们当今社会中的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面子理论差异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礼貌是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它具有普遍性,为人类所共有。同时礼貌的具体内容和制约礼貌行为的规则存在着跨文化差异。作为礼貌理论之一的面子理论在中西方情境中自然就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潘玲 《西域研究》2006,(4):100-104
剺面习俗在东汉至隋唐时期流行于以突厥为主体的西域诸民族中,并于唐代前期随着突厥与中原政权的频繁交往和大量降唐的突厥人内迁而被汉族等更多的民族所了解。剺面习俗在匈奴人中并未流行,突厥中的剺面习俗是由迁入西域的民族传入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分布在阿尔泰山及附近地区的鹿石面部有斜线纹,它们很可能表示的是剺面的创伤。  相似文献   

17.
从经典控制论发展到现代控制论 ,是人类对控制技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现代控制论是用状态空间方法 (即线性系统理论 )表示的。线性系统理论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 ,由于它对如此众多的实际系统都能给出数学模型 ,从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当前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遂给予控制、设计与计算等诸多方面带来深刻变化 ,现代控制论已进入到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智能控制等领域。在新出现的用于数学计算的应用软件包或科学语言中 ,MATLAB语言是最出色的一种。  相似文献   

18.
黎康保 《广州师院学报》1998,19(11):103-108
低成本自动化ICA模式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十分重视,本文研究用BITBUS和IBM PC机组网构成测点数达任意多的分布式低价自动监、控、管一体化系统。本文论述结构组成,硬件,软件的设计实现;系统的多任务 实时操作控制设计;同时也论述了多任务系统的运行调度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9.
胡夏 《阴山学刊》2006,20(2):80-82
教师个体专业素养的高低,可以追溯到师范教育阶段。教师教育类课程要面向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建构新的教育观,不断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引导师范生变革自身的学习观念与方式,多创设体验与沟通的环节与氛围,不断提升师范生自知/自省智力与人际/社交智力。教师教育类课程,需要相应加大心理学课程的比例。  相似文献   

20.
身份认同已成为晚期现代性背景下人们普遍遭遇的问题,大学教师,这个曾被视为高踞于象牙塔之中追寻真知的群体,如今也因大学目益融入社会而面临着角色变化引发的身份认同问题。身份认同既包括他人或社会对个体的期望、规定与认可,也内含个体对自身的反思、认定和追寻。因此,大学教师的身份认同研究可以从以下两个路径展开:基于他人视野的制度之维以及源于自我认同的个体之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