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饶晓丽;姜玲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Z1):180-182
文章研究阐述了ESP的定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其运用的必要性,探讨了ESP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并得出结论:ESP教学是培养复合型及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通过感知、联想、想像、理解等一系列心理机能活动而形成的认识、体味、赏玩的审美活动.在这个审美活动中,感知、联想、想象、理解等心理机能,彼此渗透,相互促进,使读者通过作品中所创造的意象、意境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玩味,获得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科学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教益.在文中,笔者从文学鉴赏的审美感受、审美判断、玩味评价三个阶段着力探究文学鉴赏心理机制的生成. 相似文献
4.
5.
Wang Zhisheng 《江苏社会科学》2007,(Z2)
现代教育技术给教育观念和教学形式等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如何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成为人们探讨和研究的课题。在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古诗鉴赏教学的实践中人们已经摸索出一些规律,积累了一些经验。要充分认识到古诗是以语言为表现手段为人们提供情感体验和审美经验的,要避免形式的现代化、多样化变形成为教学的花样化,从而遗忘文学教育的本来目的。 相似文献
6.
7.
本文主要根据电大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在面授课中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如何按"感知"规律去摄取知识,结合思维特点帮助学生去理解和运用,用科学记忆来巩固知识。 相似文献
8.
梁淑芹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5)
本文试图论证审美体验在文学鉴赏活动中的地位。尽可能用中国现代文论、古代文论、诗论和西方文论中有影响的论点作为立论依据 ,以文学名篇的实例作为佐据 ,从美学的角度给予阐释 相似文献
9.
古代文学鉴赏理论中的自得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文学鉴赏史上,对鉴赏者功能和地位的认识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齐梁论家否定鉴赏差异性,宋代提出“自得”说,标志着对鉴赏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肯定。以咏诵、评点、选书、引诗、注释、集句等为形式的鉴赏自得都显示了一个成熟的鉴赏者强烈的审美再创造的精神。在审美关系上,“言外之旨,善读者当自得之”,表明了鉴赏者的自得与审美对象之间相辅相承、互为表现的特殊的审美关系。“自得”说是中国古代文学鉴赏学中具有民族特征的重要的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介绍格莱斯(H.P.Grice)的合作原则来帮助学生学会理解说话者想表达的真正意图,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改进高职英语听说教学的几点建议,旨在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 相似文献
11.
案例教学法在广告欣赏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斌玉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1):130-132
结合案例教学法在广告欣赏课中的教学经验,从案例选取、教学模式设计、教师角色等方面展开分析,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广告欣赏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2.
"懂"是现代文学理论范畴,是理性主义的产物。中国古代文学欣赏不以"懂"为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把"读"和"解"进行了区分,"读"和"解"都属于文学欣赏活动,但"读"比"解"更具有根本性,没有"解"仍然可以欣赏,并且不影响欣赏的性质,但如果只有"解"而没有"读",即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体味,那就构不成欣赏。中国古代的"解"主要是文意上的,它与现代文学理论中的"懂"具有根本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15.
古代文学教法繁复多样,因人而异。由文学情感性的把握上升到对真理性的探求,通过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借助相关学科知识的贯通,强调语言文字功底的加深,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有效地应对完全学分制改革,进行教学与学习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6.
17.
西方历史上的审美无利害说启发了中国新时期伊始的文学审美论 ,审美论导致了中国文学能够真正摆脱“文以载道”等工具说。但是由于局限于美善等正值一元论的审美论无法解决当代文学中的感性问题 ,所以在新时期稍后出现了文学审丑论 ,开始弥补了丑和丑感缺位所造成的感性缺陷。然而文学审丑论只是以一种偏执代替另一种偏执 ,要创造新的文学感性学 ,就需要审美论与审丑论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从审美到审丑:莫言小说的美学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言是80年代大陆新潮文化中极具个性特征的作家,近年来他的小说创作却呈现了从审美到审丑的美学走向。莫言小说的丑多为非审美意义上的丑,其文本丑的多种反常形态是对业已形成的东方传统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的一种无情打磨,造成这种样态的主要原因是主体的文化缺席和审丑的心理失控。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