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黑人女作家的作品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传统,葆拉·马歇尔的小说《寡妇颂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民间传说和民间音乐铸就了小说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美学价值,同时这些民俗文化也因作品这个栽体被赋予了更加久远的生命.  相似文献   

2.
论《周颂·三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周颂》中作於西周早期(武王、成王时期)的篇章中,有被称为《大武》和《三象》的两组诗。《三象》亦单称《象》,在周代典礼用乐中占据重要地位。从用乐等级来说,它和《大武》一样,是周天子专用之乐。《礼记·祭统》:“夫人尝禘,升歌清庙,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乐也。”《明堂位》、《仲尼燕居》及《文王世子》等皆有类似记载。《象》之为舞,亦为天子所用。是於礼书及金文。《匡卣铭》:“佳(唯)三(四)月初吉,甲午,(亚欠)(懿)王在射卢。作象舞。匡  相似文献   

3.
鲁迅《朝花夕拾》中有许多关于绍兴民俗的描写,寄予着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和深刻的文化思考。《朝花夕拾》既展示了大量绍兴淳朴的民俗,描绘了一个民风淳厚的乡土世界;也描写了一些绍兴民间陋俗,它们留给作者的是痛苦的记忆和愤慨的情绪。民俗与鲁迅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关系密切,在对民俗的描写中,渗透着鲁迅对于改造国民性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人类最本质的文化特征。语言现象和人类文化现象存在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作为各民族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语言无疑是民俗传承的工具;而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本身又是一种重要的民俗事象;作为各民族图解世界的一种文化符号,语言的力量更在各种民俗信仰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因此,在人类思想史上,“民俗”(Folklore)这个概念的初始语义正是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们研究古代民俗的最可靠的原始性文献之一。通过对《诗经》的服饰民俗研究,可以了解古人们的生活习俗,透视人们的审美观念。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这部重要的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6.
唯物辩证法与《易经》思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是概念思维,而后者是象思维。但《易经》象思维并没有截然不同于唯物辩证法,而是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精华。当然,《易经》象思维也有诸多异于唯物辩证法的独特表征,正是这些独特性为唯物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分。唯物辩证法在中国传播和发展可以吸收《易经》象思维的合理成分,以此来充实、完善和创新自己。  相似文献   

7.
王夫之从丙戍(公元1646年,时年二十八岁)始有志于研究《周易》,至于已未(公元1655年)开始写作他的奠定体系的哲学巨著《周易外传》。而在这将近十年的时间内,他曾奔波于民族救亡图存的运动,满腔热血而又屡受挫折,直到南明瓦解,才决定“退伏幽栖”,以“亡国孤臣”之悲愤,在“志无可酬,业无可广”的情况下,倾心于研究《周易》之道。先有《周易稗疏》、  相似文献   

8.
《周易》独有的《易》象符号系统的创立,一定程度上源自古人对于生命现象的根源性领会与理解。《易》象系统蕴含的"象"之思维方式,及其与奇偶筮数关联的基础阴阳爻画,均可溯源于古代的生命世界观,或曰"生生哲学"。阴阳爻画三叠排布为"小成"之八卦、八卦两两相重为六位之六十四卦的传世《周易》《易》象符号形态,可谓是基于"关联性思维"对于古代生生世界图景的最佳符号化表征方式,这也是汉代以后出现的种种拟《易》之作如《太玄》《潜虚》等始终无法超越原始《易》象符号系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赵沛 《学术界》2005,(2):177-183
20世纪前半期 ,我国民俗学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 ,是 1 91 8年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风俗调查会及方言调查会时期。这是我国民俗学的发轫时期。第二时期 ,是成立于 1 92 7年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的民俗学会时期。第三时期 ,是在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影响之下 ,各地民俗学研究普遍发展时期。其中 ,以中山大学的民俗学会最为重要 ,“因这是承上期而展下期的总枢纽” ,由该会编辑刊行的《民俗》周刊(后一度改为季刊 )则是这一时期民俗学研究的最主要阵地 ,其学术成就也属领先地位 ,并对中国现代民俗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山海经》中的昆仑,实际指的是高山中物类品种众多且物产种类分明的意思,亦即为高大的物象。它在书中是典型地标方位的象征,具有确定的指向性。《山海经》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观察,意在突显它的外部环境,着意刻画了与其互为关联的物类事象。鉴于其地理优势,昆仑高大物象的实义内涵,使得《山海经》中所显露的昆仑神境既具有奇异的特质,又蕴含着神话色彩。这也是尊天帝而进行祭祀活动的象征,并形成了拜祭礼制的构成要素之一。《山海经》中昆仑物类事象的形成,对昆仑形象的演变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象”是《老子》、《易传》中一个重要的范畴。两书都把自然现象理解为现象之“象”,认为现象的基本特点是显现、可感、变动不居;两书都涉及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体用不二”的基本精神。而卦象的理论则是《易传》所特有的。作为哲学范畴,《老子》的象不及《易传》的象抽象程度高。两书虽都看到了语言文字在表达思想、认识事物本质方面的局限性,但弥补这一局限的方法却不同。两书的象论作为中国哲学象论的滥觞,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加强对“象”范畴的研究,是中国哲学范畴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2.
西藏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结集出版的《当代藏族散文选》(以下简称《选》)是建国以来、同时也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第一部由藏族作者创作的散文作品选集,它标志着当代藏族散文创作的长足发展。在《选》中,藏族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被作为沟通历史、社会和人生,表现时代精神,激励民族意识;揭示民族心态,表现人类情感;反映区域风情,彰著民族特色的创作素材和美感信息纳入作品。这  相似文献   

13.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春秋事语》,见一九七七年《文物》第一期。所谓《春秋事语》,是整理小组根据其内容记载春秋时代的事实而命名的。又因为其事实多见于现在流行的《左传》一书,整理小组的《释文》(见同上),只谓《春秋事语》的某件事见于《左传》的某年。这是认为《左传》在前,《事语》在后的。因他没有谈到这两部书的成书时代及孰先孰后的鉴定。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写了“马王堆汉墓帛书《春秋事语》和《左传》的事、语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六十四个简单的符号能够涵盖天地中的一切。《周易》以卦画符号和汉字符号为两翼,我们在重视卦画的同时,似不能忘记汉字在拓宽易象世界中的作用。今天许多西方人在接触《周易》时,往往对卦象延伸的脉络感到难以理解,这是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同时也有来自语言差异的原因。很难想象,若是易卦名,卦爻辞是由限性限义的拼音文字所写成,那么易象世界是不是真能这样推演恐怕都会发生问题。可以断言,易象世界  相似文献   

15.
对司马迁"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这句话的理解,涉及现存《周易》通行文本的内部层次结构问题。关于《周易》经、传的写作年代,目前,学术界较为通行的说法是《易经》作于殷末周初、《易传》(十翼)作于战国时期。这其实是决定现存《周易》文本结构层次的根本因素。这种两分法,起码在彖传、象传的定位上令人难以信服;而且,如果从文本形成时段角度考察,《文言》的位置也有移至全书最后、与《序卦》《杂卦》配伍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七百多年前 ,西突厥乌古斯部的一支—撒鲁儿人从遥远的中亚撒马尔罕迁至循化这块土地。循化位于青海东部的黄河南岸 ,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 ,四面群山环抱、川道平衍、森林茂密、农田肥沃、牧草丰美 ,且气候温和 ,为发展农牧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随着族体的壮大、人口的增多、居地的拓展、共同语言的定型 ,以撒鲁儿人为主体的一个新的人们共同体撒拉族便逐渐形成。长期以来 ,撒拉族人民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辛勤劳动、繁衍生息 ,并完成了从牧业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过程。撒拉族先民的文化渊源可以上溯到突厥文化。在未迁入循化时已接受…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由原始新石器时代的契数演变为古代算筹十进位制;算筹十进位制又进而演变为《周易》的八卦六十四卦的算筹二进位制,这是《周易》卦象的本义。在弘扬这个本义的同时,一定要肃清象数流毒在当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天问》是说不尽的。这不仅在于它的句读艰深,神话传说的本事难寻,错简严重,而且在于有两个不同的《天问》,即屈原心目中的《天问》和后来的人们所理解的《天问》。《天问》是历史的,因此,每一代人也都有每一代人的《天问》观。这样一来,《天问》也就说不尽了。 从信息量的角度来看,《天问》又是包罗万象的,这更引发出当代人对它的各种不同的解释。有认为它是学术问题诗的;有认为它是大胆怀疑,追求真理的;有的则认为它根本就不是诗:它既不是抒情诗,也不是叙事诗,甚至连哲理诗也算不上。总之,许多人都把  相似文献   

19.
《易经》文化博大精深,其易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其应用之术数也是哲学思辨的进一步体现。  相似文献   

20.
刁生虎 《兰州学刊》2006,(12):153-157
《易》之“象”和《诗》之“兴”是两个既紧密相关又互有区别的范畴:其共同之处是两者在本质上都是隐喻,都需要借助“象”来表情达意,而且存在一定的源流关系。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一哲学范畴,后者是一艺术范畴,这就决定了前者主要用于言理,后者主要用于抒情;前者是灵活多变的,后者则是固定不变的;前者所取之“象”既有实象又有虚像,后者所取之“象”则仅限于实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