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多重复句中,有一种多重复句,既含有转折关系,又含有因果关系,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虽然……但是,由于……所以……”;另一种是“由于……所以虽然……但是……”.这里讨论的是前一种情况,如:(1)有些人背上虽然没有包袱,|||(并列)有联系群众的长处,||(转折)但是不善于思索;|||(并列)不  相似文献   

2.
<正> 在多重复句层次分析教学中,最大的难点莫过于引导学生找出并抓准复句层次的第一重。如果第一重错了,就意味着对整个复句的基本关系判断失误,就如同下棋走错关键的一步,将导致“全盘皆输”。那么,究竟如何引导学生确定多重复句的第一重呢?我在实践中摸索到一点门道,感觉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3.
一、“因为……所以……”(一)课文内容(1)因为他工作很忙,所以我不愿意为这件小事情去打扰他。这是个偏正复句。前一分句说原因(或理由、根据),是偏分句,后一分句说结果,是正分句;用“因为”和“所以”联结起来。这种复句,反映的是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叫作因果关系的复句。两个分句间的因果关系很明确,有时也可以不用“因为”和“所以”,如上例就可以省去不用;也有时候,只用“因为”,或者只用“所以”。表示原因除用“因为”外,还常用“由于”。表示结果除用“所以”外,还常用“因此”等。有时候,先说表结果  相似文献   

4.
复句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头戏.引入"泛化"和"分化"这两种学习理论来指导多重复句教学,对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和语言意识,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分析多重复句是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辨认多重复句的第一个层次又是分析多重复句的难点。王缃《复句·句群·篇章》一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多重复句的意义和类型、分析和辨认等问题。在谈到多重复句的辨认时,书中说:“怎样才能找准第一层呢?首先,要注意冒号和分号。一个多重复句内部如果有冒号或分号出现,那么这个冒号或分号,就是第一层前后两部分的标志。如果冒  相似文献   

6.
汉语书面广告复句的基本类型包括“有标”和“无标”美句。它们可以是一般性双标连用,也可以是“同点双标”强调式,还可以是或前或后的单标连接式。多重广告美句关系标志的分布情形,也不尽相同。无标广告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关系,往往可以随广告受众的认知心理而确定。通常,汉语书面广告以无标记广告语为主.有标记广告语为辅,因为前者的“联想空澡”更大,语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最近几年,有关刊物发表了不少探讨多重复句的分析方法的文章.不管是给中学生讲语法知识,还是给大学生讲《现代汉语》,多重复句这一部分都是个难点.就是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的人,稍不注意,也容易把某些例句分析错。一九八二年第四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发表了邢大华同志的文章《有关“多重复句”的两个问题》。文中举了这样一个例  相似文献   

8.
“即使……也……”式复句的逻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即使……也……”式复句的归属问题,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尚未达成共识,在普通逻辑研究中的判断类型也无定论。不少人认为,“即使……也……”式复句表达的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其实不然,它所表达的常常是联言判断。  相似文献   

9.
单复句划分的“结构标准”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句子可以划分为单句和复句,这早已被多数语法学家所肯定.但是,有些句子,在这种语法著作里分析为单句,在那种语法著作里又分析为复句,其症结所在就是划分的标准不同.标准不同,结论自然也就不一样.关于单句和复句的划分,语法学界曾提出过种种不同的标准,如结构标准,意义关系标准,语序标准,语音停顿标准,关联词语标准等.多数学者认为,单句和复句的划分是个复杂的问题,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标准来完全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而结构标准应作为区分单句和复句的主要标准.“因为语法是研究语言结构的.单句也好,复句也好,都是语言的结构单位,研究它们的不同,必须从结构入手…….”①  相似文献   

10.
“不……不……”语义结构的最早解释现代汉语语法书上讲紧缩复句一般均列“不……不……”表现的是假设语义关系。这可看出是“不……不……”,这一格式(如“不打不倒”“不问不开口”等),并指明是相当复句的假设关系类型。读宋代邢《论语正义》,其对《述而》篇中“...  相似文献   

11.
《陈涉世家》中“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一句,虽然意思不难理解,但句法却不好分析。有的说是复句,有的说是单句。 我们认为这句莫若于“故”字之前断句,即“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这样便成了一个上下分句关系很明确的因果复句,用“以”、“故”两个连词连接起来,上句是因,下句是果,也就是现代汉语的“因为……,所以……”,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的政论文中,出现了一种“多重复句形式”,值得我们重视。下面句子中带黑点的语言单位,即是“多重复句形式”: (1)我们深信,只要我们真正地信任群众,依靠群众,就一定能够战胜一个一个困难,取得一个一个新胜利(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 (2)五四运动时期,一班新人物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这些都是很好的(《反对党八股》)。“多重复句形式”表意准确精密,结构严密复杂,是表情达意的好材料。要想准确地利用它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从语法特征及意义分析看,“不……不……”格式可以分为平列关系及条件关系两类。前者的内部关系比较复杂,格式的整体意义相对于各构成成分的意义已有较大变化,但其句法功能只相当于一个词,整体充当一个句子成分。后者能表示相对完整的意义,在句子中的作用则复杂多变。从本质上讲,条件关系的“不……不……”格式应属于复句中的一类──紧缩复句。  相似文献   

14.
关于多重复句的分析方法,《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和中学语文课本中介绍过,许多语法专著也有过阐述,那都是从分句间的结构联系入手,由大层次到小层次,分两步或者三步逐层划分的,被称之为“结构分析法”,1985年第4期《语文教学通讯》上曾经介绍过一种“思维分析法”,那是“依据多重复句内部所包含的逻辑思维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句子有单句和复句之分,复句又分为一般复句和多重复句。多重复句跟一般复句不同。一般复句大多由两个分句(并列关系和连贯关系的复句有时可以多于两个分句)组成,在结构上只有一个层次。多重复句则要包含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分句,同时在结构上也必须包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我们可以通过下面句子的比较分析,看出多重复句和一般复句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学界对“虽然p,但是q,所以r”句式的层次划分存在分歧。本文从语料统计和语义表达两个角度论证了这类句式应分析为转折一因果型。讨论了三方面的内容:语料统计结果表明“转折标+原因标”比“原因标+预转标”的语用频率高,因果复句的原因分句难以包含转折关系;从语义角度对因果复句的原因分句难以包含转折关系的现象进行了解释;以多重复句实例验证了转折关系包孕因果关系这一复句联结模式。  相似文献   

17.
引言 0.1《试论复句形式》的初稿79年6月就写成了,后来因为忙于别的任务没时间修改就一直压在手里。今年7月阎仲笙生同志《试论复子句》的文章(以下简称“阎文”)在《中国语文》杂志上发表了。开始,我感到我这篇《试论复句形式》的文章没有必要再进行修改了,但仔细读过阎文之后,又觉得还是有些话可以说说。一来两篇文章所论述的重点不同,二来两篇文章的许多观点也不一致。因此现在我把它公布出来,和同志们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8.
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第二单元有这样两道练习题 :第一 ,划分下列多重复句的层次……3、共产党人不靠吓人吃饭 ,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 ,靠实事求是吃饭 ,靠科学吃饭。 (课本 P72页 )第二、阅读下面两段话 ,并回答竖线右边的问题……  ……选择语言 ,选择那些明确朴素的 ,简洁浮雕的 ,也如同农民选择好的种子 ,那样才有希望使禾苗丰收。……(课本 P77— 78页 )( 6)“浮雕”一词原意是什么 ?在这里有何修辞作用 ?……  对第一题 ,人教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将复句的第一层次划在“吃饭”与“而是”之间 ,并注明是转折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第五册知识短文“多重复句”几经修改,但还有不太严密的地方.为了更准确的理解,就其不妥之处作如下浅析.教材以例句(3)为依据,说:“例(3)的情况不同,这是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它的两个分句又都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复句,这样,整个句子在意义上就包含了两种逻辑关系,在结构上形成了两个层次,一层套一层.这样的复句叫做多重复句.”这两句话有两个疑点,容易造成错觉.“这是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它的两个分句又都是表示并列关系  相似文献   

20.
课文伯杨礼赞》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一这浪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时’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这个句子的后半句“若不是…··便确是……”由一个复句组成,这个复句在师生中颇多争议,“假设”和“选择’两种意见互不相让。各自的根据,无非是关联词语。持“选择”者,认为句中有“不是……便是…··”;持“假设”者,认为句中有“若…··‘·便……”,并且拿出《中学语文》杂志(87’3)上的《初三语文基础及能力测试》,作性证。毫无疑问,在复句中,不同的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