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先生。有《丹渊集》四十卷传世,亦善画竹。为苏轼表兄,诗文亦佳,后人有云苏东坡诗文如“行云秋月”,文同诗文如“晴云秋月”。著名成语“胸有成竹”即出自文同画竹的故事。至于文同的故里,解放前出版的《辞海》、《辞源》只说“文同,宋梓潼人”,而《宋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八年五月出版,第18页)注解中则说:“文同,字与可,梓潼(现在属四川省)人”。实际上,文同是今四川省盐亭县永  相似文献   

2.
“枯木”题材“诗意画”是北宋诗画交融之文人墨戏的重要类型,源于盛唐以来山水画中的寒林古木和松石小景,而新变于文同。他的“枯木”绘画一变唐法,描绘古木全景,以竹石点缀其间,奇古简重,意兴盎然,与其诗歌创作同一机杼,是其学养品德,志趣性情的诗意表现。文同的“枯木”绘画,下开苏轼枯木怪石,为诗画交融诗学思想和艺术实践拓开了新的意境空间,丰富并推动了北宋“诗意画”创作的发展,对元明以后枯木题绘画的创作影响也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3.
"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是宋代画家文与可评价苏轼画墨竹时说的一句话。文与可是苏轼的表兄,以绘画闻名遐迩,前来索画者颇众。这时,文与可说道:"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的意思是,我画的竹子与苏轼相近,你们可到彭城去向苏轼索求(徐州古称彭城,苏轼曾任徐州知府,彭城代指苏轼)。其实,文与可是专职画家,他...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综合论及综合研究苏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研究如欲有所突破 ,就必须从“全能”、“通才”的视角来观察和探索苏轼 ,要改变当前单纯以诗论诗、以画论画等偏执一隅的狭隘做法 ,走向综合交叉研究的康庄大道。因为苏轼本身就是艺术综合论者 ,他的“体兼众妙”、“兼百技”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著名论断 ,阐明了他鲜明的综合融通的艺术观点 ;而“通其意”的创发理论 ,更丰富了他多技巧多风格融通创变的创造性实践。研究者不仅宜具备诸种艺术科学知识和多项创作技巧的修养 ,还应具有综合交叉、兼通互融的辩证思维能力 ,才能深层次、多角度地发现其诗画书法叠印复加的精湛技艺 ,研究他心灵中将各种艺术文化要素实行有意义的综合所产生的无比浑厚、极富意义而又不可预料的新论述成果  相似文献   

5.
王维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他能诗善画,通晓音乐,并精禅理。对于他的写景诗,千百年来,诗论家们都感到很有画意。早在唐代就有人称王维的诗“在泉为珠,着壁成绘”①。到宋代,苏轼更明确地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②久而久之,“诗中有画”便成为评价王维诗歌艺术特色的定论。这个评价的确概括了王维诗歌富有  相似文献   

6.
(一) 对于关良与韩羽两先生的戏曲人物画,曾经几次听到有人争议起“象”与“不象”的问题。类似这种争议,在关于其他文学艺术作品的讨论中也经常可以听到。这个问题,关涉到文学艺术的特点问题,以及艺术与生活真实的关系问题,总之是有关艺术规律的问题。这使我不禁想到苏轼的一首诗: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这首诗讲的是艺术创作的形与神的关系问题,关于这个问题,苏轼还说过:“善画者画意不画形,善诗者道意不道名。这两句话同样也道出了艺术创作的某些“隐秘”,拿苏轼的观点来看关良和韩羽的画,可知他们是善于传神写意的“善画者”。  相似文献   

7.
苏轼文人集团是一个以苏轼为中心,“苏门六君子”及李公麟、米芾等书画艺术家为主体的文士集团.他们的艺术思想直接影响到北宋元祐以后的书画风气和艺术批评.其“士人画”的艺术思想,“以诗为画”的艺术追求甚至突破士人书画的界限影响到院体绘画,《宣和画谱》作为北宋宫廷主持修撰的重要艺术批评资料,虽然因政治因素没有直接收录苏轼等人,其艺术观点却深受苏轼文人集团艺术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苏轼不仅看出了王维诗中有画,而且他自己的诗也是这一诗歌理论的实践者,他的诗中画不是油画性质,而是文人山水写意画性质。本文从实地考察得知:他的诗中画既包括风景的,也包括风俗的,并且分别具“奇”和“淳”的特质。本文还对这两种画的两种特质所包含的文化意义作了较深入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王维不仅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又是我国绘画史上最具民族特色的一个画种“南宗文人画”的开创者。对他的诗和画,北宋文坛巨星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作过这样的评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那以后,人们经常用“诗中有画”来评论王维的诗,把“诗中有画”当作对王维诗歌艺术特色的一个最准确、最精当的概括。不过,古代的诗论家们虽然经常谈到王维“诗中有画”、“无言而有画意”、“深得画中三昧”等等,但往往不加阐释;因此,所谓“画”、“画意”、“画中三昧”云云的涵义究竟如何,仍然不甚了了。近几十年来,中外学者对“诗中有画”作出了种种解释。  相似文献   

10.
苏轼的诗歌创作极为繁富,随着仕途升沉,他的诗歌风貌也不断变化。南宋诗人王十朋评他的诗时说:“再闰黄州正坐诗,诗因迁谪更瑰奇(《游东坡十一绝》),就阐明苏轼在政治上越遭受打击,而诗歌创作成就越高的这一特点。苏轼晚年在惠州、儋州的“和陶诗”就是其艺苑中的一朵绮丽之花。作为一项有意识的艺术实践,“和陶诗”生长在陶渊明开垦的处女地上,浇灌的是苏轼的汗水,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1.
文人画自唐代诞生以来,经几代骚人墨客的努力而日趋完善。其倡导者苏轼、文同等一批画家兼诗人,遵从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主张,提倡绘画创作中文学渗透融合,提高绘画中的文学性,使诗情画意成为品评中国画的一个重要标准。明代中期文人画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如山水画更加注重主观情绪的抒发,强调笔墨情趣,要求画家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及生活感受。最具进步意义的创举是画家文彭将中国画中的诗、书、画、印结合在一起,从而成为文人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明末蜚声画坛的松江派首领董其昌更是文人画发展中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提出了画…  相似文献   

12.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张舜民也说“诗是无形的画”。可见诗与画有着许多共同点。其实,在语言艺术的领域中,不仅诗,就是文,尤其是记叙、写景、状物、抒情一类的文章,也和绘画有着不少或明或暗的相通之处。众所熟知,绘画反映生活主要是运用色彩和线条。尤其十分讲究色彩的艺术运用,靠精湛的着色艺术来刻画形象,赋予形象以活的形神风貌,表达作者特定的生活感受和审美情  相似文献   

13.
诗歌与绘画是关系十分密切的姊妹艺术。我国宋代著名词人苏东坡在评论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与画时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后来他又在一首诗中写道“诗画本一体,天工与清新”。诗诉诸听觉,画诉诸视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互相勾通。在人类文化艺术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诗与画互相渗透,互相吸收,促进了诗画艺术的共同繁荣,使得他们各自的艺术表现手法不断得到丰富,审美范畴不断得到拓展。  相似文献   

14.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其在辋川隐居期间创作了大量的“晚望”诗和山水画,二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 审美特质。同时,王维的晚望诗与山水画又有相通之处。正如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言,王维 晚望诗与山水画是并举且互融互通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绘画艺术发展到宋代进入一个繁荣时期,画作兴盛,名家辈出。这些绘画艺术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不少诗人画家能诗善画,为画吟诗,写了不少咏画诗。宋代的咏画诗,数量之多,作家之盛,大大超过了唐以前诸代,苏轼可以说是继杜甫之后又一写咏画诗的大家。苏轼是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诗文汪洋出奇,绘画造诣也颇深,写了不少咏画诗,且有一些名篇佳作,至今还深受人们的喜爱。我们开展对它的研究,不仅可以获得艺术享受,而且对于探讨咏画诗的创作特色,无疑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苏轼的诗词是高度个性化的存在,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存在。然而,这种个性化除了来自于诗人的自我之外,同时也来自于诗人一生中各时段所在地方的特性,我们称之为“地方性”。苏轼诗词中的“地方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与诗人的自我、诗中的自然、诗中的人文和诗人的思想以及诗中的地名等有着重要的关系。苏轼诗词中的“地方性”,来自于他所到过的许多地方、诗人自己对自然的敏感以及他深厚的地理意识,同时也来自于他对于诗歌艺术时空的建构。苏轼诗词里的“地方性”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对于当代汉语诗歌创作也具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丁成 《南都学坛》2003,23(4):122-123
<正> 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王维多才多艺,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的山水诗创作之所以成就卓著,独具一格,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主要在于他能兼得诗画之美,在诗中体现了浓郁的绘画美。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对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作了十分精到的总结和概括,从此,“诗中有画”便成了王维诗的定评。具体说,王维的“诗中有画”主要表现在他能自觉地、有意识地把当时的绘画技巧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将绘画的表现方式与技巧和诗歌的表现艺术交融渗透。  相似文献   

18.
苏轼与文同的关系非常亲密,固然与世交、亲戚、同乡等因素有关,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道德、学问的相互钦佩,性格上的投契和艺术上的传承。苏轼与文同的关系没有世俗和利害因素搀杂其中,是真正的知己和知音。这种纯粹的交谊,对于今天的人们有着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关于苏轼平淡自然艺术理论研究的文章数量众多,但基本是围绕着苏轼晚年趋于平淡自然风格的追求与他大量的“和陶诗”来谈的。实际上苏轼的“平淡自然”艺术思想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内涵,这里从时代风尚、艺术创作、人格境界、情感守护以及人生艺术化等几个方面论述苏轼的“平淡自然”的艺术思想。  相似文献   

20.
北宋画家文同,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天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