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友农 《探求》2001,(3):10-12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全党同志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认真实践.党的路线是"三个代表"的集中体现,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路线是"三个代表"的本质要求;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中要全面贯穿"三个代表"的要求;共产党员要做实践"三个代表"的先锋.  相似文献   

2.
<正> 邓小平同志今年年初的重要淡话,又一次强调了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思想.他说:"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我们必须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的这个思想. 为什么在抓改革开放的同时必须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这首先是保证改革开放能够在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中顺利进行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商品经济越来越活跃,货币和市场的作用越来越大,物质利益的激励作用也越来越大.这一方面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诱发"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使一些人不顾社会公德,不顾党纪和国法,通过各种犯罪活动获取不义之财.在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一方面会引  相似文献   

3.
“两手抓”和“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同志一贯的思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多处讲到:必须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这方面的内容在全书中占有很大的分量,在许多文章或讲话中反复阐明,再三强调,并随着实践的发展逐步形成为一系列基本方针。 “两手抓”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为此,我们对这一基本方针在认识上或实践上都有待于深化,值得分析和探讨。本文谨就此谈些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4.
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思想张洪武一、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战略地位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曾在不同场合,针对工作和建设中出现的不同问题提出过各种不同的内容,但中心内容还是讲“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这两手。1....  相似文献   

5.
黄皖毅 《唐都学刊》2005,21(5):95-99
"三个文明"建设与宏大的中国当代历史进程紧密相关,尤其是与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和实践密不可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现实需要以及领导人的思想状况等原因,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分别强调了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则朝着"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方向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6.
略论邓小平“两手抓”的战略思想陈修文“两手抓”是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问题上一贯倡导的重要思想,是他在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认真学习和把握这一思...  相似文献   

7.
王昉 《探求》2004,1(4):4-8
邓小平的"三农"思想构成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框架体系,本文从逻辑架构的角度对其展开研究,认为邓小平的"三农"思想由认知基础、价值观、基本命题、实践主题四个层次组成,这四个层次构成一个严密的框架,体现了邓小平"三农"思想的核心品质.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以农民问题为中心的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的"三农"问题理论,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指南.全面阐述邓小平理论"三农"问题思想、方法论以及方法论启示,对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思想.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又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依赖、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为经济建设服务",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着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考、战略部署,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从"政治挂帅"向"人文关怀"的根本转变,体现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求真务实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诗把"时序感"种植到田园之中,超脱了政治、历史,自然主义为其基本主题.自然就是自己生存的家园,他与田园为邻,从事劳作,饮酒赋诗.陶公作诗执持一种"欲辨已忘言"的玄学态度和"但使愿无违"的个体追求.既无须在诗中汲汲于抒情,也不必刻意表现自我,且不再调用"比兴"来高扬道德人格.陶诗对自然和人生取珍视当下、目前的观法,是庄子的逍遥哲学和玄学的独化、顺化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正是此一观法,要求把自然和人生视同一篇自然主义散文.散文化已然成为他的基本世界观及生活态度,它表现为一种平等的对话,陶诗描写邻居饮酒过从,体现了自然和知音之双重关系,而其诗中大量出现的群鸟日常生活意象即此关系之镜相.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小说"放置在传统目录学文类系统发展过程中,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小说"与"杂家"之间的种种联系、区分及其流变,力求回归"小说"文类原有的文化语境来把握其非叙事类作品的文类规定性.  相似文献   

13.
刘昌安 《唐都学刊》2004,20(1):134-138
《诗经·周南·麟之趾》中的“麟” ,应是《山海经》中的怪兽“犭婴如” ,其生活时代久远 ,活动范围在陕南秦巴山林中 ,类似长颈鹿。从历史地理角度进行考察 ,“二南”诗的地域应在汉水中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与"东突"、"藏独"之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肃元 《社科纵横》2005,20(3):70-71
受经济全球化、民族主义、恐怖主义浪潮国际性互动影响,民族分裂型和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在我国西部边疆地区时隐时显。受猖獗一时的“东突”势力暂时进入战略蛰伏期;“藏独”势力暴力恐怖倾向凸显。  相似文献   

15.
徐福来 《浙江学刊》2007,1(5):121-126
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扬弃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自由个性"。由于柏林不懂得,马克思是从否定的方面去理解物化的现实的,并且强调的是"抽象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之分,从而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误解为"积极自由"。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澄清柏林对马克思的误解,科学地阐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艺术讲究"气韵"、"气脉"、"气骨"、"气象",讲究"风气"、"意气"、"神气"、"逸气"。并将"气"纳入艺术美学范畴,成为艺术评论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艺术的中"气"与"空白"经营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期的艺术设计与创造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存在于这些特质材料之间及其周围的"空白"也在积极参与着艺术创造,而且发挥着奇特的作用。艺术设计中的一、"透风漏目"的虚实处理、"借景移光"的整体留白、"烘云托月"的蓄势铺垫、"取法自然"的借景抒情等都是这种空白运用。  相似文献   

18.
谭明方 《浙江学刊》2001,(3):107-111
社会学要回答"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这两个范畴,对把握"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的问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就是"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的理论表述形态.考察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理论,归纳起来可以看作,一是人文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社会行为"决定"制度文化"的研究范式;二是实证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制度文化"决定"社会行为"的研究范式.因此可以说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史,就是关于"社会行为和制度文化相互关系"的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学说史.另外,从范畴的学科属性看,"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哲学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范畴在社会科学层次上的具体表达,它属于社会科学层次的范畴.将"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定义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学对象研究中一直困扰着研究者们的以下问题"社会学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同一性"问题,"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在研究角度上的关系"问题,"研究对象和范畴体系的内在联系"问题,"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的问题,以及"西方理论和本土理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廖国庚 《社会》2003,(2):10-12
我国每年有一大批转业军官(包括文职干部)退出现役,回归地方就业。退出现役的军官回归地方后,必须经过一个由职业角色转换的过程。那么,转业军官是如何完成这一角色转换过程的呢?他们的职业角色转换的情况如何?他们在职业角色转换过程中有哪些困难?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的支持下,采取分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02年4月至7月对1996年至2000年转业到长沙市及驻长沙的省直单位的转业军官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  相似文献   

20.
政治的"纯化"与"泛化":也谈"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布斯给了我们一个政治的"利维坦",外在的、反自然的国家权力,于是在洛克那里就有了作为"利维坦"的对立面的社会;到康德,再讨论社会的"伦理秩序"与"政治秩序",认为生活在一个"伦理共同体"中是人类的特殊义务,或者说只有人类才可能生活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之中,但这种关系又应该以健全的政治秩序为前提.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国家(政治)与社会(伦理)的关系,认为就世界范围里的现代性而言,"组织"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综合了国家与社会的特征,并进而取代了政治与伦理,使得人们更愿意以放弃公民的政治身份与伦理义务为代价而扮演一个更令人满意的"组织成员"的角色;而这一点,至少有助于我们对什么才是当今的"中国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