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云冈石窟从开凿起到主要洞窟的基本完成,无不与北魏皇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昙曜五窟"的开凿宣告了"沙门不拜王者论"的结束,而政治上的需求则引发了艺术上的创新和发展。皇室与社会民众的互动促进了佛教艺术世俗化的进程,并形成了云冈造像模式。  相似文献   

2.
拓跋鲜卑是一个由各部族联合而成的部族共同体,北魏统治者在定都平城时期基本完成了从部族政权到皇权专制的政治转型。在探索政治转型的过程中,采用儒家文化收效甚微,道教治国的理念以崔浩的被杀而终结,由于与贵霜王朝相似的政治背景,北魏统治者开始运用佛教政治的思想来强化皇权、维护统治。云冈石窟正是北魏实行佛教政治的重要场所,云冈二期洞窟在开凿时除了延续一期“皇帝即如来”思想外,还将“一佛一转轮”思想融入洞窟开凿之中,用一组双窟(佛窟、转轮王窟)象征一位功德主,这一措施的成功也为后来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提供了政治转型的范本。云冈石窟作为多民族融合的产物,对于当今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画面的释读与佛经的对比研究,莫高窟第296窟北壁的须阇提本生故事画主要依据的是《大方便佛报恩经》绘制而成,而不是《贤愚经》。莫高窟第296窟开凿于北周末至隋初出现的兴佛、兴国时期,而非北周灭法之前。  相似文献   

4.
云冈石窟早、中期的开凿贯穿着"龙飞九五"、"九五至尊"的思想。早期的昙曜五窟,就是从"九五至尊"的"五"得阳位之中正,即最理想的地区而来。昙曜五窟的五尊大佛,分别象征着拓跋珪(20窟)、拓跋嗣(19窟)、拓跋焘(18窟)、拓跋晃(17窟)、拓跋濬(16窟)。而孝文帝时继续开凿的四大窟,继承了昙曜五窟开凿时确立的指导思想,与昙曜五窟共同构成了"九五"之"九",中期的四大佛窟分别象征着拓跋弘(13窟)、元宏(10窟)、文明太后冯氏(3窟)和元恂(5窟)。都体现了佛教必须为皇权服务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该文对《诺桑法王》等几个传统藏戏的题材来源进行了新的探索,指出传统藏戏剧目的题材多源自佛经,尤多敷演佛本生故事;说明藏戏并不属于“傩戏型”戏剧,而是典型的佛教戏剧。  相似文献   

6.
北朝晚期,山东圆形石质墓的出现可能源于清河崔氏乌水房对北魏云冈椭圆形石窟的取法。以墓葬形制模仿石窟形制,体现的是当时比较常见的将佛教因素引入墓葬的做法,是当时地位较高者的权利。崔光推动这种做法,是为了整体提升家族地位,彻底告别平齐民的俘虏身份,以重新树立起门阀士族的新形象。云冈一期的椭圆形窟是拓跋鲜卑石室(祖庙)崇拜和穹庐居住遗风相结合的产物,当云冈二期反映汉化趋势的方形双窟流行时,椭圆形窟又成为与之相对立的鲜卑旧俗的象征。在胡汉斗争的复杂形势下,善于随时俯仰的崔光选择了比较稳妥的椭圆形制。  相似文献   

7.
阿旃陀石窟所在的西印度地区流行小乘说一切有部戒律,阿旃陀壁画很明显地体现出说一切有部的影响:小乘佛教不礼菩萨,说一切有部更是重视表现释迦牟尼的前世经历,这些表现佛陀累世修行的佛本生故事构成了阿旃陀壁画最主要的表现题材;从这些本生故事的文本来源看,约半数可以与说一切有部的律典对应,尤其是如大善见王本生、独角仙人本生壁画,描绘出了说一切有部律典特有的细节特征;从阿旃陀壁画的表现主旨来看,也很明显地表现出说一切有部重视因缘果报、主张禅修持戒等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8.
敦煌隋代法华主题洞窟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高窟第419和420窟完成于仁寿以后,是在隋代佛教发展到巅峰的背景下营造的,以一种非禅修气氛的姿态出现,419窟凸显诸佛的教化,420窟象征诸佛的教化。本文将420窟顶经变细节重新仔细比对,发现这原是两铺经变,是法华经变和涅槃经变的巧妙组合,反映当时法华与涅槃思想并重,而且有以法华融摄涅槃的情形。而其中的普门品变相非常详细,开后世“观音经变”的先河。也将前辈学者所认读的“见宝塔品变相”加以重新斟酌,提出这应该是在表现《普门品》的一部分;说明了早期以二佛并坐为主题的禅观图像,到了隋代并未出现在法华经变,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事。另外,419窟平顶绘弥勒说法图、菩萨授记图、思惟菩萨图与正龛主佛间的联系,人字披本生故事画的存在意义等等,以及两窟共同表现维摩经变的原因等问题,也都加以探索,认为出此双窟反映当时的义学结构。其实,像419、420窟这样的图像结构,很可能远承自鸠摩罗什所谓般若与法华双美的路径,《维摩诘经》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也参与了这一段佛教历史的心灵工程。“开三显一”、“开近显远”两者是佛说《法华经》之宗趣,419、420窟其实是双美齐彰,展现法华化世的强烈魅力。  相似文献   

9.
《今昔物语集》里面的月兔故事来源于《大唐西域记》。该故事也属于兔本生故事.汉译佛典中类似的故事多达15则以上,且各有差异。通过对这15则兔本生故事的文体、主题、情节要素等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可以了解佛教本生故事在口承和书面传承过程中的演变及其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昙曜五窟作为跨文化时代背景下开凿的中国早期佛教石窟,其艺术风格受鲜卑游牧文化、河西文化、中原汉族文化、西域犍陀罗文化的综合影响。昙曜五窟佛教造像之发型样式主要可分为水波纹发、磨光肉髻及丝发三类,是为中国早期官造佛像发式的基本形态。佛像发型样式的“云冈模式”之成形与发展,对诸如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中国古代各地石窟佛教造像的发型样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榆林窟第25窟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代表性洞窟,因为其中出现的唐蕃特色图像而备受学界关注,属于敦煌学和藏学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榆林窟第25、15窟是为纪念783年唐蕃清水会盟而建的双窟,榆林窟第25窟婚嫁图与该窟统一集中完成,其绘制年代与该窟营建时代一致,应在783年唐蕃清水会盟前后。  相似文献   

12.
北凉昙无谶翻译的《金光明经》广为流行,所宣扬的地神造像也随着佛教东传,对云冈石窟产生了重大影响。地神造像虽然在云冈石窟雕像的降魔品中并没有出现,但其形象在云冈石窟早、中、晚期洞窟中都有所表现,且雕刻成熟,运用自如随意,为以后地神的雕刻传承提供了参照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佛教题材汉画是东汉民间葬俗中的重要内容,它们主要出现在巴蜀、西北、苏北鲁南等地区。佛教与地方社会进行的整合主要通过佛像、佛塔、地狱图、涅槃图、六牙白象图、老子化胡图、舍身饲虎图、六道轮回图等来体现。佛教在善和孝方面调和儒家的思想观念,以老子化胡和幻术等方式扩大佛教的社会接触范围,增强佛教与社会、家庭和个体的互动,吸引社会各界接受佛教信仰。佛像、地狱图、六道轮回图等题材,其道德形上学所追求的伦理目标和新文明模式弥补了儒道两家在死后世界构筑方面的缺憾,深刻地影响了民众的生活。它们走进民间丧葬活动中,帮助民众解决了死后的问题,为民众的丧葬活动增添了新的心理安慰方式。佛教题材汉画留给我们的不光是佛门先驱者早年纵横中土社会的智慧和经验,更重要的是凸显了佛教初入中土阶段所秉持的那种善于团结和勇于创新的品格。对佛教史分量极重,文献学指标极高的汉画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应该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回鹘文<陶师本生>很可能是根据多种汉文本改编而成.其突出特点在于内容简单明了,注重故事情节的叙述,使故事本身完全失却了佛教本生故事的说教性质,成了十足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5.
克孜尔石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佛教石窟寺遗址,其壁画以大量的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为主。对其进行分析,可以探讨克孜尔壁画的意义。古龟兹地区与新疆以东的中原地区及以西的犍陀罗等区域内的佛传故事有差异,差异的原因有地域的差异,亦有历史和民族的差异以及和佛教的传播和流行的佛教宗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百回本《西游记》作为一部以取经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从其取经故事源起到成书可见《西游记》的故事原型是佛教的;他的故事主旨体现了大乘佛教对小乘佛教的取代、文本回目及诗词韵文和名词术语都涵盖“明心见性”的佛学意味。  相似文献   

17.
山西大学云冈学研究院将对山西北朝佛教遗迹和民族融合资料开展系统的考古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术界既有研究成果,充分发挥北京大学和山西大学的学科优势,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共同申报重大科研项目,组织高水平学术交流,推动相关学科建设,打造国内顶尖、国际领先的"云冈学"学术高地。"云冈学"主要包括佛教考古、民族交融与中外文化交流、平城考古、文化遗产保护四个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叙述了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文学传入东南亚的历程,重点分析了《佛本生故事》在东南亚的流传与以其为素材再创作的种种情况,进而剖析佛教文学在语言文字、创作手法、创作思想等方面对东南亚文学发展表现出的更深层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作为外来宗教,从新罗时期到李朝初年,佛教在古代朝鲜经历了由逐步接受到确立思想界统治地位,再到被儒学取代的盛衰转变。与此相应的,在新罗、高丽时期的朝鲜汉文史籍与小说中,存在大量佛教故事,有反映佛教初入新罗时艰难推行过程中的殉教先驱故事,有记录高僧大德成道事迹的准小说,也有宣扬佛法灵异与舍身精神的传教文。这些故事从内容到数量,都印证出当时佛教在思想界统治地位的逐步确立过程。到了以儒学立国的李氏王朝建立初期,思想界兴起"排佛重儒"的大变革,宣扬佛法者被论罪,佛教故事遭到禁毁,数量骤减。虽然在李朝中后期的小说作品中,仍有反映佛教信仰的内容出现,但已不复当年之盛况。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佛教石窟自东汉以来随着佛教的传入已开始营造。最早是沿丝绸之路,由新疆拜城克孜尔,库车,甘肃敦煌、炳灵寺。发展到山西云冈,河南龙门等,而后波及全国。开窟规模随时代推移越来越大,至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敦煌莫高窟的规模和艺术价值已达很高程度。 从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及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三种明显的造型风格,由此把中国石窟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