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不完全财政体制对清代社会的破坏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平 《学术研究》2004,(6):89-94
以在制度上存在支出缺口为特色的清代不完全财政体制 ,导致民众负担的加重和国家税收的失控。清政府虽然建立养廉银制度以弥补不完全财政的缺陷 ,但在专制制度的制约和时势变迁对人们行为影响的催化作用下 ,不完全财政体制对清代社会机体的破坏日益加重 ,终于铸成乾嘉之际清朝统治由盛转衰。  相似文献   

2.
王燕 《江汉论坛》2013,(8):82-89
晚清财政因军费、外债、偿款等巨额支出,导致财政窘乏,清政府已无力在原有财政范式下,从根本上对财政收入以及财政支出项目进行合理调整,只能增加新的税项,竭力搜刮民脂民膏。在财政支出变态性增加的前提下,财政收入也变态性增加,新的税种不断涌现,杂税名目纷繁。晚清杂税在财政史上是一个繁杂而重要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实行分税制财体制的头一年。在体制变更的新形势下,地方财政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摆在财政面前的任务也十分艰巨。如何适应国家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增强地方财政实力,这是当前应侧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实行分税制后财政面临的问题分税制是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系统工程,其实质就是转换原有财政分配的运行机制,即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科学界定和划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把收入分成包干转变为分级分税分率,把按隶属关系转变为按税种组织收入,以利…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在清政府“抚夷”的外交背景之下,中英双方最终通过“协定”产生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海关税则。这个税则在侵蚀中国关税自主权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当时的关税体制和财政制度带来了一些新的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5.
分税制下县级财源结构的优化与设想─—对崇仁县财源结构的调查乐华英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全面实施,打破了地方原有财源分配格局,导致地方财源结构改变。如何适应分税制,加强地方财源建设,建立起稳固充裕的地方财源,壮大地方财政实力是当前地方财政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  相似文献   

6.
论晚清政府招商募股活动失败的原因詹亦文招商募股是晚清政府在财政支细的情况下,为了维持军工生产,并筹集创办近代民用企业所迫切需要的资金,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到八十年代中期的一次招徕社会资金的尝试。通过招商募股,清政府建立了一批近代新式企业,其中较著...  相似文献   

7.
日俄战争期间,立宪呼声甚嚣尘上。为缓解国内政治压力,清政府于1905年初颁布《会议政务章程》。该章程的出台,是预备立宪前夕清政府尝试沟通中西政体而在体制内所进行的一次制度调整。由于《会议政务章程》的相关规定在形式上类似西方上议院模式,故为朝野关注,并引起广泛讨论。但章程出台后,不仅未能满足外界预期,而且遭到来自体制内的批评,在新旧两方均不讨好,最终流于形式,未能实现原有意图。  相似文献   

8.
略论晚清内外债的发生及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近代社会后,清政府的财政形势日益严峻,为了应对内外战争及国家建设,清廷发 行公债,举借外债,以解决财政危机。内外债本来应该是早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财政来源,但由于 清政府的封建性质,其筹借的内外债主要并没有用于早期现代化建设,内外债推进工业化的功能 在晚清未能得到体现,反而成为中国早期工业的障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陈勇 《理论界》2007,3(3):171-172
以总税务司为核心的洋关制度和以海关监督为核心的常关制度并存,是晚清海关税政的重要特征之一。常洋海关并立的双重体制,既带有某些近代性因素,又具有传统因袭性,是晚清政府为应对西方强力突入、中央集权财政体制渐趋瓦解的双重压力进行制度调适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为扩大对华贸易,扫除内地税障碍,英国通过<天津条约>在中国确立了子口税制度.条约规定子口税归属中央财政,致使地方政府的厘金税收受到了损害.引发了子口税与地方财政之间的矛盾,进而对英国在华贸易造成了影响,又引发了中英双方关于子口税财政归属问题的矛盾纠纷.这一问题充分体现了英国干涉中国内政的强权行为,清政府一再拒绝英国将子口税完全归属地方财政,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主权,但由于财政税收体制上的混乱也阻碍了国内外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国营企业实行税代利开征国营企业所得税是对原有财政体制的一个突破。它改变了长期来国家以生产资  相似文献   

12.
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是确立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基础,是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核心关键。从宣统年间开始,晚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曾试图改革封建财政体制;辛亥之后,北京政府也曾数次着手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的收支,但均因遭到地方政府的反对与抵制而未能成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结构划分问题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并成为国民政府整合中央与地方关系和建立现代财政体制的重要举措,但其实施进程却十分艰难。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结构的划分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随着所辖省份日益增多,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如何厘定成为财政当…  相似文献   

13.
财政体制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财政运行机制,财政行为目标和财政权利结构(即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银行、居民的财政关系)。财政运行机制是最表层的内容,其运行效果由财政的行为目标所决定。财政权利结构是深层次的内容,它决定财政的行为目标。财政体制不同,三个层次的内容也不一样,计划经济体制对应的财政运行机制、行为目标与权利结构同市场经济体制对应的财政运行机制、行为目标与权利结构则大不一样。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财政体制也应该作出相应的变化。分析和…  相似文献   

14.
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8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沿着“放权让利”的主线,对地方、企业实行包干制,对促进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进入90年代以来,财政体制由包干制改革为分税制,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财政体制。财政在支持改革与发展的同时,其自身困难日益突出,赤字和债务规模越来越大,振兴国家财政已成为当务之急。展望世纪之交,财政改革与发展仍面临一些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关键是要把握好机遇和制定好政策。对此作者强调,我国应走以内含为主的扩大财政规模的路子。要妥善处理好国家财政与国有企业的关系,为培植稳固的税源,财政要为理顺国有企业的外部环境创造有利条件。通过采取进一步深化税制和税收征管改革,巩固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严格控制财政支出等项政策,旨在逐步解决财政困难的同时,继续发挥财政支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甲午中日战争与汉阳铁厂的“招商承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勤 《理论界》2009,(2):122-123
张之洞于1889年创办汉阳铁厂时选择了官办形式,但他与李鸿章、盛宣怀在采用何种体制上,从一开始就存在官办和官督商办之争,直到1896年铁厂才从官办转变为官督商办.催化这一结果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它所导致的清政府战后的财政崩溃、经济政策转变以及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为铁厂改制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市级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8年起,国家要用三年时间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这三大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与财政改革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推进这三大改革的同时.必然要求推进财政体制的改革。 (一) 应当指出,我国1994年全面推进的财政体制改革,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制,在取得了积极成效的同时,现行财政体制也还存在不少问题。 1.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不统一,职能交叉,财政“缺位”“越位”问题突出。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只是建立了分税的体制框架,而真正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17.
财政分配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原则指导下,按照政治与经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原理,从强化国家财政职能,充分运用经济杠杆两个方面来加强国家财政在组织、调节,监督国家经济的职能作用,冲破外来模式的羁绊,克服原有体制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某些弊端,逐步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财政体制,逐步建立起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财政体系。社会主义财政的性质及其属性,从本质上决定了我国财政改革的基本内容。这就是从分配上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劳动者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具体地讲,  相似文献   

18.
改革财政管理体制(主要指预算体制,下同)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之间的分配关系,是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和执行合理的产业政策的有力保证。 1980年,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我国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在中央和地方财政之间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体制,1985年又调整为“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体制。中央对云南等八个省区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定额补助,一定五年”的民族自治地区财政体制。除保留原有的特殊照顾外,还确定定额补助每年递增10%。  相似文献   

19.
论清朝雍正年间耗羡归公的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雍正初年推行耗羡归公政策。事实上,耗羡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如果实行耗羡归公,就会面对如何让整个官僚系统不致瘫痪、继续维持国家机器的运作和打破潜规则的问题。但对于一个潜规则已经通行久远的帝国来说,打破潜规则就意味着对围绕这种潜规则的体制和利益格局的重新制定。耗羡归公,实际上就是把官吏的非法加派改为法定的附加税,并把它的支配权,由州县一级提到督抚藩司一级。这种改革虽是法律形式和它的支配权问题,而且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财政亏空,保证清政府的赋税收入,但实行的结果,有利于加强财政管理,有利于财政逐渐走向规划化,在财政管理上是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20.
鸦片作为一项收入颇巨的税源,在近代中国财政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本文仅试图对清末的这一财政收入及清政府鸦片政策的演变作一个简略的分析,从一个侧面论证清王朝灭亡的必然性。一、鸦片对于清末财政的重要性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未能阻止住大量鸦片的走私进口。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作为《天津条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