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导入已成为教学界的共识,但由于片面地灌输西方文化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现象严重.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传统文化输出的"失语"也暴露出我国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内容的缺失.本文分析了 "母语文化"在实现外语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呼吁在外语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目的语文化的导入,还要加强母语文化的传承,以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国际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存在缺失现象。文章旨在研究以北航为代表的重点理工科院校在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需求。研究调查了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以及对外语教学包含中国文化的态度和期望。结果表明,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欠缺,并积极赞同在外语教学中凸显中国文化的重要性。研究结果将为重点理工科院校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失语”
  (一)中国文化及“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内涵
  在英语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了解西方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但不能因此而忽略中国文化的导入和输出,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发生。
  “中国文化失语症”是指在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能利用目的语来表达中国文化的现象。这一学说最早是从丛教授在2000年的《光明日报》中发表的《“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一文中提出的,文章指出许多英语水平很高的中国青年学者,在与西方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不能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表明了国人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认识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是人们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载体,“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也表明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应该对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给予同样的重视,而不是完全的西化教学。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应加强对母语国家的历史、地理、人物、风俗、生活、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学习和输入。  相似文献   

4.
针对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的现象,笔者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调查现行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对母语文化教学的需求和态度,同时也探究了母语文化缺失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教材编写、课程设置、课外活动、教师以及学生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可行性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渗透文化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然而,在具体操作上大部分教师只强调英语文化的渗透,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片面强调国人应如何适应西方文化,却很少关注如何用英语来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出去。本文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缺失现象的成因及危害,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外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失语现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外跨文化交际中屡屡出现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促使我们意识到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中存在的文化教学的单一性与片面性。本文对这一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冰心是表现“母爱、童心、大自然”“三爱”为一体的集大成者,其作品中却独少爱情题材,这一现象在评论界极少得到关注。而冰心作品中爱情题材缺失并非偶然现象,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心态的制约、个人人生体验的缺乏、作家思维定势的拘囿和读者期待视野的影响等方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古汉语中一字多义现象的简述 ,讨论了中国传统语言多义性特征的辩证把握 ,从而提出了中国传统思维模式中思辨因素的擅长和缺失 ,特别是在“诗”(人文科学 )的领域的擅长和在哲学思辨领域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长,社会无信不稳。“信用”历来被人们看重。可是在目前的中国,信用缺失日益严重。我国目前的信用缺失现象包括:(1)企业信用缺失;(2)消费领域的信用缺失;(3)人际关系中的失信现象。当今社会各个领域日益严重的信用缺失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企业的产权问题、信息不对称、自身诚信管理意识缺乏、体制转轨的影响、政府政策不稳定、法律约束乏力等;消费领域和人际关系中信用缺失的原因有:片面强调“经济人”、司法制裁不力、对传统文化的路径依赖等。信用的重建已刻不容缓。信用是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10.
茶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茶是文学中的重要题材,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孕育产生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华茶文化。本文通过剖析阐释《红楼梦》中“茶”的文化蕴涵,挖掘其传统文化意义,探究其在英译本中的不同表现,指出把语言现象与文化传统结合起来,会对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以及翻译研究的深入和中华文化的传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信仰具有承继性,个体信仰建立在习俗信仰和价值观之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各个国家共同的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迅速消失,当代年轻人传统文化意识缺乏,成为共性现象。通过对432名本、专科学生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已成为不争事实。而大学生群体信仰一定程度上关乎社会、国家、民族的未来和方向,因此,得到了不同传统不同文化背景下各个国家的共同关注。针对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的现状及成因,深入探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大学生信仰重建中的重要价值内涵与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文章思考了当前艺术设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缺失现象,分析了传统文化应用于现代设计之中的迫切性和可行性,列举了日本及西方国家民族化设计的不同特色。提出在日常教学中,设计应着重对本土艺术元素的发掘、应用。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把传统文化艺术的形式美、寓意美、智慧美和精神美逐步融入到现代设计之中。  相似文献   

13.
外语教学应该重视语篇分析,因为语篇分析往往来自于理解,并受制于文化的差异,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在语篇分析中,常出现的“词汇同现”现象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从语篇分析角度入手,对“词汇同现”现象进行剖析并分析其产生的文化根源和特征,使我们更能清晰的了解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前民族高校英语教育中有一种趋势,即在学习西方文化时忽略了民族文化,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外语教学界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是轻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自卑心理和批判大学英语课、拒绝学习西方文化的民族中心主义这两种极端化的文化观所导致的。所以,英语教育不仅要学习与引进西方先进文化,还要输出本国文化。  相似文献   

15.
外语教学必须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已成为了外语教学界的共识。以此论述了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缺失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育的方法,及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当前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现象日益严重,在语言教学当中应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加强中国文化自觉的途径有两种:一是英语教学中应加强本土化立场,二是既要加强中外文化的对话意识,又要加强文化输出意识。  相似文献   

17.
高校外语教学,由于脱离所学语言的文化环境,因此需要死记硬背大量的单词和语法现象,从而成为令许多学生感到头痛的基础课之一。其实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生动、自然、丰富的文化传统和语源背景,以其作为母语的人们并不感到语言学习的枯燥与困难。在外语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通过不同文化背景的介绍与分析,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外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把握所学外语的本质与规律,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的。 语言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增加了在不同文化环境学习外语的难度。中国人听“老外”讲洋腔洋调的汉语感到很可笑,“老外”听中国人说“洋泾浜”英语也忍俊不禁。一位在厦门大学留学的美国博士听到中国同事称自己目前的工作与别人比较起来还马马虎虎时,对两匹马加两只虎与工作有什么关系百思不得其解。而中国人听到美国人说:“我爱你胜过爱我的狗”,恐怕心里也不大受用。这种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差异,是外语学习中语际错误的重要根源。 在外语教学中,80年代开始兴起交际法教学,越来越多的教师注意到运用不同语言文化差异来加强语言交际能力训练,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大学英语是一门既传授语言知识,也传授文化知识的课程。文化学习包含的不仅仅是学习 西方的先进文化,也包括母语文化的学习。但是,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不管是教材还是实际的教学活动,所涉及的文化 内容大多以西方文化为主,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失衡甚至是缺失,导致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用英语完整地来表达 自己所了解的传统文化知识,即产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 教学应坚持中西方文化并重的原则,将中国文化元素融汇到教学中  相似文献   

19.
从科学与技术哲学现代性的话语中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到,对现代性缺失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在思维方式上实现“天人合一”到“主客相分”的转换;在本体论上,重构具有现代特质的概念形而上学,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20.
中国第三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主要议题是“跨文化交流———文化身份与文化调适” ,分会主题包括“全球化与多元化”、“中国文化的变迁”、“对比研究与文化教学”和“传媒与文化研究”。会议讨论了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国文化的定型所发生的转变和亚文化之间的关系、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 ,以及国际上跨文化交流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