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贫困大学生社团参与的价值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F大学的222名贫困生社团会员和280名非贫困生社团会员的问卷调查与比较,结合F大学5名已经毕业的优秀贫困生社团会员的深度访谈得出:对贫困大学生而言,社团参与的价值在于有利于发展他们就业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有利于传承学生自治、和谐校园、教育公平等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2.
农户生计能力存量的积累由量变达到质变的关键因素在于寻找生计能力临界点,即农户生计能力积累需要达到一定存量才能促进农户摆脱持续性贫困束缚,由此对应出现“高能、低贫”与“低能、高贫”两种匹配结果。利用陕西省贫困地区微观数据,考察生计能力对农户持续性贫困门槛值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不同的门槛值下,生计能力总指数和各个维度与农户持续性贫困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即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通过门槛回归检验,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与农户贫困持续性的门槛值为0.696、0.763、0.808、0.611和0.235,生计能力与农户贫困持续性的门槛值为0.622。当农户生计能力存量跨过一定“门槛”值后,生计能力才会显著的降低农户持续性贫困时间,生计能力对农户持续性贫困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逐渐增强。此外,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相互作用才能跨过门槛值显著降低农户持续性贫困时间。  相似文献   

3.
当前深度贫困已经成为脱贫攻坚中的“坚中之坚”,发展能力与机会的缺失以及心理的失衡与自然、经济上的致贫因素交织互构使得深度贫困不断地积累和沉淀,并突出地表现在地域与人群两个方面。深度贫困主体的现实境遇启示我们必须超越传统的治贫理念、方法和路径,发挥伦理关怀的功能。伦理关怀是深度贫困主体的内在需要,无论从责任、正义角度还是基于关怀伦理立场,社会都有为深度贫困主体提供伦理关怀的义务。在伦理关怀中,我们要以生存为基础,完善“深度贫困”的物质关怀体系;以尊重为宗旨,满足深度贫困群体的精神需求;以制度为保障,促进深度贫困群体的权利实现;以发展为目标,培育“深度贫困”消解的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主要行为特征,并进一步对其成因进行了探寻,提出了解决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厘定生成逻辑既是相对贫困治理策略空间选择的目标靶向,也是加快形成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前置基础。新发展阶段赋予相对贫困新的时代内涵,文章基于能力情境透视相对贫困的形成机理及治理路径,从家庭资本禀赋匮乏、权利与机会缺失和韧性能力阙如三维视角尝试性解构相对贫困的生成逻辑,探索性回答相对贫困的比较性、多维性、发展性、动态变化性等内在特质。以此为逻辑延续和脉络基点,从内外因素综合制约、识别困难及治理复杂等角度审视相对贫困群体能力的提升困境,继而从全方位提升人力资本水平、“赋权增能”弥合能力鸿沟、多元力量共筑韧性网络体系及强化能力培育与再造长效机制四重维度形塑相对贫困群体的能力提升路径,以期在相对贫困群体能力锻铸过程中梯度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选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农村微观数据,基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角度,运用Logit模型对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交互项影响贫困的地区异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在控制个人层面和家庭层面的相关变量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均能显著负向影响农村贫困率,并且人力资本对贫困的影响程度远大于社会资本;(2)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交互项对贫困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在东部地区,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之间具有一定的互替关系;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二者之间存在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7.
阿玛蒂亚·森超越了传统上从"收入"角度界定贫困的局限性,以"可行能力"为核心对贫困进行重新界定,认为贫困的实质不是收入低下,而是基本可行能力的缺失。阿玛蒂亚.森的能力贫困理论深化了贫困生的内涵,创新了贫困生问题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对改进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8.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十分突出,自卑、抑郁、焦虑及人际交往困难等消极心理已严重影响了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健全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加强贫困生自我心理脱贫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是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借助现代社会资本理论,超越以往仅从物质层面或有形资源形态探讨贫困的传统思路,从社会资本的维度来认识农民工的贫困。从社会资本形成的基础、空间拓展和动员资源的能力三方面分析农民工的贫困问题。最后针对如何提升农民工的社会资本提供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0.
解析当代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概括了当代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表现:依赖性强;学习上的无力和厌烦心理;人际交往的障碍;不良的自我意识。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原因为:城市与农村的巨大反差;市场经济的繁荣;就业的压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贫寒出身的轻视。化解贫困大学心理危机的措施有: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生情况,建立心理档案;提供勤工助学机会,促进贫困大学生的自立自强;鼓励贫困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相似文献   

11.
当贫困超出“物质匮乏”的含义时,很多人都无法规避它。新时期“三农”小说对乡村社会的贫困进行了浓墨重彩的书写。贫困群体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人穷志不穷”型;第二类是“人穷志也穷”型;第三类是“志穷人不穷”型。这三类形象反映了乡村社会部分农民在物质、精神、心灵、情感等方面贫与富的胶着状态。  相似文献   

12.
新疆的民族乡大多兼具边境与山区双重属性,自然条件差、生态脆弱,经济发展落后,是新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新疆民族乡处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贫困三重叠加的困境之中,自我发展能力薄弱。基于三维资本视角对温宿县博孜墩柯尔克孜族乡减贫实践的研究表明,新疆民族乡的贫困治理既要加强物质资本投入,还需重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以利于增强个体发展机会和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相似文献   

13.
高校"双重贫困生"现象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重贫困”是指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因经济贫困而导致的“心理贫困”的现象。导致“双重贫困”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三:一是经济贫困生在大学生中占有相当比例;二是高校缺乏解决贫困生的有效手段;三是“嫌贫崇富”之风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为此,从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管理体制、充分利用NGO组织等多个角度,提出了解决“双重贫困”生问题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目前,大学校园内的贫困生的问题越来越明显。笔者从社会角度、家庭角度和大学生自身方面来分析贫困大学生产生的原因,阐述了贫困对大学生的影响,提出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与对贫困的物质关怀向人文关怀转化相适应 ,世界反贫困战略也经历了从单纯重视物质资本的投入向人力资本的投入倾斜 ,再过渡到向范围更广的反人文贫困的轨迹转化 ,对贫困的阐释就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  相似文献   

16.
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贫困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困难主要表现为:不能按时领取就业所需的毕业证和学位证;用人单位要求的实践工作经验相对缺乏;心理失衡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家庭经济困难制约了贫困生自主创业;贫困生扭曲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影响其就业。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必须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保障体系;提高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满腔热情为贫困大学生就业提供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贫困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学思考我国的贫困问题,对贫困问题的现状提出了再认识:农村的贫困始终是我国贫困人口的主体,但不容忽视新近出现的城镇流民贫困人口;“开发式扶贫”演化为“贫困地区的工业投资战略”,从而导致了反贫效率的下降;反贫困对象应逐步从“贫困县瞄准”过渡到“贫困乡或贫困村瞄准”,最终实现“贫困户瞄准”;选准经济增长点,改造贫困地区的传统农业是扶贫攻坚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2020年中国将消灭绝对贫困,未来扶贫工作的重心将从解决绝对贫困转向瞄准相对贫困,由于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城镇化发展,农村留守老年人口逐渐增多,加之农村老年群体增收困难、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式微以及农村社会保障能力不足等因素,农村老年人将是相对贫困防控的重点特殊人群。在相对贫困下,关注农村老年贫困不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城镇化以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需要,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要把解决农村老年贫困问题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统筹规划;要创新农村老年人的多维精准识别与帮扶机制,加强“扶贫”向“防贫”转变;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要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养老保障供给水平,以构建相对贫困下农村老年贫困治理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试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物质生活贫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贫困系学界关注较少的一个问题.基于收入与住房两个层面得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物质生活层面处于相对贫困状态.从结构与文化视角立足于城市体制性因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人力资本因素以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贫困文化等层面剖析了致贫原因,提出从发展教育培训提升素质、强化城市社会救助支持、加强文化建设等方面消减贫困.  相似文献   

20.
“干部积极干,农户站边看”的贫困群体脱贫逆化现象影响着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的高效开展。通过田野调查发现,贫困农户脱贫主体性不足的发生逻辑首先在于小农理性下受利益驱使的农户形成争当贫困户的“自愿型贫困”,造成贫困农户“不愿”脱贫;其次,贫困农户在贫困识别、资源匹配和脱贫行动选择方面因决策受限形成“边缘化治贫”,造成农户的“不能”脱贫;最后,贫困农户受贫困文化影响导致“精神贫困”,造成贫困农户的“内卷化脱贫”。因此,需要从增加贫困农户脱贫意愿和强化贫困农户内生脱贫能力两个维度来构建贫困农户的有效脱贫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