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俄战争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满铁”,作为殖民侵略东北的急先锋。“满铁”通过蚕食鲸吞的方式最终完全控制了东北的铁路体系,这为“亚细亚”号的研制和运行创造了条件。从1933年开始,“满铁”开始制定政策和预算,并派遣技术人员前往欧美学习相关造车技术,同时引进部分设施,最终于1934年11月1日首次运行“亚细亚”号。“亚细亚”号是日本对外宣传和美化侵略的招牌,也是助推日本对华殖民统治的有力工具,更是广大东北民众可望而不可即的街景。“亚细亚”号的运行加深了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奴役,加重了东北人民的负担,主要扮演了一种助纣为虐的不光彩角色。  相似文献   

2.
关伟 《北方论丛》2003,1(6):51-55
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撰写几篇有关“新亚细亚主义”的章,以其崭新的观点,严肃地指出日本一些人所宣扬的“大亚细亚主义”之本质是“吞并弱小民族的帝国主义”,揭示了日本的“大亚细亚主义”的侵略性与欺骗性,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李大钊的“新亚细亚主义”的中心内涵是亚洲各民族自决、平等联合,积极反对侵略,以求得民族独立与解放。李大钊的“新亚细亚主义”与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既有关联,又有区别,正确认识中国的“新亚细亚主义”、“大亚洲主义”与日本的“大亚细亚主义”的根本区别,有利于当今亚洲人民的合作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战后日本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一个侧面我想把日本和中国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思考。 (1) 近代以前日本(东亚细亚文明的边缘)向中国(东亚细亚文明的中心)学习吸取文化和制度。 (2) 近代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多次用过“亚细亚的”词语。恩格斯也反复用了“亚细亚的”词语。他们在各文中所说的“亚细亚的”到底指的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国际史学界争论了五十多年,至今还在继续着。在半个多世纪的笔舌交锋中,有些人有意识地把水搅混贬低东方诸民族;有些人无意识地把马克思恩格斯语句原意理解错,颠倒了是非。所以完整、准确地理解原文,正确辨析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语句原意,是研究这个问题正确认识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两次争论在三十年代,以苏联史学家为中心曾经开展了一次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国际性的论争。事也凑巧,三十年之后,一次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国际性的论争,又爆发了,而且至今还有方兴未艾之势。当然,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引起这一讨论的国际社会背景,以及它和世界革命所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不过,这方面我们暂不拟论及。现仅从学术的观  相似文献   

6.
<正>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提出的。弄清马克思心目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原意,是解决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前提。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关于这一问题的难点作为研究的重点,力求通过历史地、综合地研究马克思的全部有关论述,追溯马克思心目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原意。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怎样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与公社统一在一起的。马克思把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公社,称之为印度公社,亦或称之为东方公社、亚细亚公社、亚洲公社、印度农村公社、亚洲村社,等等。这些称呼,是马克思在十九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对于  相似文献   

7.
一九一九年《大亚细亚主义与新亚细亚主义》李大钊《国民杂志》第1卷第2号 1919年1月1日按:《试编》未著录。《张传》误“1月1日”为“2月10日”。《选集》误“1月1日”为“2月1日”。《系年》称“1月1日”为“元旦出版”。《新纪元》未署名《每周评论》第3号 1919年1月  相似文献   

8.
"亚细亚生产方式",可谓马克思历史观领域中的"哥德巴赫猜想",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后人就对这一概念和理论存在争议。20世纪上半叶,中日学术界围绕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展开了一次影响深远的论战。通过这次论战,促进了中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的深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较前更多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亚细亚生产方式"之争由来已久,成为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一柱公案.本文以该论述的经典文本表述为依据,从两大区分(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的区分以及"亚洲式的社会"和"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区分)入手,并将亚细亚生产方式社会归为第一大社会形态;通过对"亚细亚生产方式"作静态和动态的考查.得出亚细亚的、古代的和封建的生产方式全都属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三种生产方式不存在依次更替的关系,资产阶级经济是亚细亚的、古代的和封建的经济形式解体的可能性结果.  相似文献   

10.
在中日两国历史、文化诸多要素的制约之下,"东洋"概念几经移转,呈现出复杂的面貌。在日本,明治以降"东洋"所指的地理空间扩大,成为与意指欧洲的"西洋"一词相对应的概念,还意指包括日本、中国、朝鲜在内的"东方亚细亚"。在中国,"东洋"在19世纪中叶以后逐渐成为专指日本的地理概念。将模糊而多义的"东洋"概念从与"西洋"相对立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放回复杂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可以为思考欧洲以外地区之"现代性"问题提供一个有用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唯物主义历史中观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一个阶段的概括。从马克思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了。但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究竟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中的哪一时代,国际、国内都还在争论。意大利翁贝托·梅洛蒂教授在其所著《马克思与第三世界》一书中,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五种社会经济形态学说。他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说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119页)得出结论说:因  相似文献   

12.
1993年8月3日—7日形上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日本京都举行。这次会议是由国际价值和哲学研究协会和国际形而上学协会筹备召开的,该协会秘书长美国的麦克林教授、日本当代著名哲学家今道友信、复旦大学现代哲学研究所所长刘放桐、上海社科院哲学所所长王淼洋以及来自日本、美国、俄罗斯、菲律宾和斯洛文尼亚共二十多位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13.
长达半个多世纪以来,“亚细亚生产方式”象一团神秘的云雾笼罩在人们头上:什么是“亚细亚生产方式”?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与“亚细亚生产方式”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 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借口中国是“亚细亚社会”,说中国不能搞社会主义,应当  相似文献   

14.
在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中,主张马克思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不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一个时代,而是两个时代,即两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论者,有两派论点。一派论者认为马克思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原来指的是原始社会。后来,在摩尔根发现氏族制度之后,马克思把亚细亚生产方式放到阶级社会之中了。亚细亚生产方式实际是特殊  相似文献   

15.
试析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亚细亚生产方式”如何理解 ,历来存在各种争论。着眼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 ,把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双向视角 ,是确立亚细亚生产方式逻辑定位的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6.
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中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盛邦和 《中州学刊》2006,19(2):155-160
走出“亚细亚”———亚细亚生产方式毕竟属于农业生产方式,与当代工商文明存在本质区别。当今倾力于改革开放,文明进步,建立与时俱进的“现代性”,势必克服旧生产方式的“孤立性”、“封闭性”与“停滞性”,势必对中国本有的封闭旧习、宗法制度、自然经济给予必要批判。回归“亚细亚”———尊重亚洲的历史特点,关切中国的现实国情,理性地认识“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亚洲社会“基因潜质”的客观与历史的存在,深切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当今中国发展模式的关系,据此走通中国式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论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1859年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概念,不应当依据一百三十来年以后,现在为马克思主义者所熟知的五种生产方式理论来对号说明。尤其是不能仅仅根据《〈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所述;“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按照亚细亚生产方式排  相似文献   

18.
关于社会发展史的几个理论问题亚细亚生产方式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形态,以前有两种观点:一种比较普遍的意见认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序言》中提出的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生产方式是同一社会发展阶段的三种不同社会形态;另一种意见认为,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是并列、并行的三种生产方式,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一书中并没有讲这三种社会形态有先后继承的关系。近年有的同志提出,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三种社会形态,是同一封建经济形态的不同类型或  相似文献   

19.
以开放促改革 以开放促发展──’94中国四川经济发展与国际合作研讨会纪要蒋少龙由国家体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日本国际研修交流协会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94中国四川经济发展与国际合作研讨会、月30日在蓉降下帷幕。来自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  相似文献   

20.
试析“亚细亚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史上的时空结构傅兆君“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的科学范畴和重要理论体系,也是国内外学术界长期聚讼不一的难题。本文分别从“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发展历程、译意变迁、指代的时空观等方面,作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