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反省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对中西文化作出比较客观评价的结果。他们向西方学习由物质层面进入到制度层面,比起洋务派又前进了一大步。然而,由于维新派对西学的认识和接受,缺少正确的方法,所以他们在学习西方民主制度改变中国封建专制政体的问题上,没有找到更好的途径。同时,他们对旧势力估计不足,缺乏有效的对策,并被迫妥协让步,故不能不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2.
一九零零年爆发的自立军起义,是介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间的一次全国性起义,规模虽然不大,但却具有特殊的影响。这时的中国资产阶级还是一个软弱的阶级,他们的政治代表戊戌维新派,只敢要求君主立宪,幻想满清王朝能够恩准他们参政。但在以那拉氏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势力的打击下,变法失败了。这一事实教育了具有先进思想的人们,使他们懂得,必须推翻清王贵族的反动统治,才能建立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就使拥护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派突然增多起来,他们的口号是“革命排满”。但另一方面,戊戌维新派还不甘心自己的失败,还打算把已被那拉氐打入冷宫的光绪帝再抬出来,让自己重掌政权,这样就使他们堕落成保皇党,他们的口号是“勤王”。自立军起义恰当维新派失败、革命派抬头、全国的政治思潮从维新转入革命的新旧交替时期。维新派要把起义拉向右转,接受“勤王”的主张,而革命派则要拉它左转,和他们一起革命。由于唐才常对维新派的幻想还没有完全破灭,还想利用保皇党的经费,达到革命的目的,终于使这次起义既打着“勤王”的旗号,而又采取了革命的手  相似文献   

3.
<正> 从近代中国开始,有不少有志之士在探索中国体育发展的道路。从资产阶级维新派到民主派,从康有为到孙中山都曾经大力提倡体育,鼓动民众“尚武勇,图存亡”。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既不能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又不能彻底割断同封建主义的联系,其体育思想不得不以生物进化论为基础,以社会改良为前提,远离了社会革命和人民群众,因而他们的体育思想内容具有明显的贫乏性和局限性,导致近代中国体育改革的失败。随着中  相似文献   

4.
中国旧教育的变革,是从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废八股、改科举、兴学校开始的。变法运动的失败,使发展资产阶级教育的主张成为泡影。因此,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就严格意义讲,是从辛亥革命时期开始的。 辛亥革命时期,一方面是清政府在办“新政”过程中对封建旧学制作了一些变革,提出  相似文献   

5.
早期维新派是十九世纪中期涌现出来的一批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中国资产阶级最初的思想代表,是戊戍维新派的思想先驱。其教育救国思想至今缺乏研究,对此作番探讨,不但有助于全面了解早期维新派的思想,而且对中国资产阶级教育救国思想的产生具有溯源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戊戌变法研究中,维新派与资产阶级的关系显得扑朔迷离:资产阶级的孱弱和资本家的冷漠态度成为维新运动失败的注脚,却难以阐释它席卷全国的速率和独有的悲壮气势,以至人们不能不思考:这个运动究竟是十九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抑或干脆否定维新运动的资产阶级性质.这一问题的解决,不能简单地按照从经济到政治的模式去探求,而必须依据中国社会发展和维新运动本身的特点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7.
唐才常是什么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才常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戊戌变法时期,曾在湖南从事维新变法活动。变法失败后,他组织自立会,建立自立军,并发动武装斗争,后被张之洞捕获杀害。关于唐的评价,一般认为他在戊戌变法时期属于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戊戌变法后,由于其言行存在着某些矛盾的地方,因此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唐的一生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改良的范围,有的则认为他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逐步实行了由改良到革命的转变。本文试图就唐才常在戊戌变法时期所属派别问题和他在戊戌变法以后的转变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末,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地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1898年10月,继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在山东、河南、直隶一带酝酿已久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又从山东首先爆发了,在这一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中提出了“扶清灭洋”的政治口号。为了能全面地理解这一口号在运动中起的作用,我们有必要对这一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解。  相似文献   

9.
论戊戌时期康有为的“创教”、“保教”主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戊戌时期,康有为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积极倡导新学,鼓吹改制变法,投身于维新政治运动,试图通过改革的道路在中国建立起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制度,以实现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和富强,堪称是十九世纪末先进中国人的杰出代表。然而与此同时,康有为在戊戌时期又极力尊孔,并主张创设孔教会,奉孔子为中  相似文献   

10.
在生物科学领域,进化论以生存竞争与自然选择说明了生物进化的规律。生物科学领域的进化论思想同样适用于社会学。在近代中国,进化论的思想发展经历了地主阶级改良派进化论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进化论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派进化论思想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维新运动期间,英国在华代理人曾发表支持中国变法的言论,抛出变法方案,图谋利用维新派遏制沙俄在华扩张势力,逐步改造清政权,使其成为英国统治中国的工具。戊戌变法失败,英国竭力拯救光绪和维新派,干涉中国内政,原因是英国一向视维新派为亲英派,不希望看到具有亲俄倾向的后党将维新派一网打尽,后党与英国的关系一度十分紧张,但两者的根本利益毕竟是一致的,双方均有改善关系的愿望。1898年末英国与后党的矛盾有所缓和。维新派寄望于英国支持,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结果,作茧自缚,软弱无力,他们的失败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2.
<正> 戊戌变法前后十余年间,是康有为、梁启超致力于中国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时期,而同时又是基督教和传教士在华活动十分活跃,教案冲突愈演愈烈并导致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一个时期。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的康有为、梁启超,对于基督教这种外来宗教究竟是怎样认识的?他们对基督教的在华渗透和教会势力的扩张取何种态度及对策?基督教和传教士的活动对康、梁又有无影响?这些问题是研究康、梁思想与活动乃至整个资产阶级维新派所需要弄清楚的问题,也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外政治、文化、宗教关系的一个侧面,因此本文拟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思潮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思潮述评张莲波鸦片战争前,在我国严格地说没有女子教育。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来临,资产阶级维新派渐渐地注意到女子教育问题。此后,关于女子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大,形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社会思潮。它的发展演变,在中国近代可以分三个阶段来认识...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所谓承上是说继续和发展了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产阶级维新派和立宪派的事业;所谓启下是说新民主义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某些方面是孙中山某些主张的继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戊戌维新,是一场学习西方,改造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为了“救亡”与“启蒙”的双重需要,新兴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指出,要救中国,只有变法维新,而要维新,就要学习西方。维新派改变了洋务派在固守“中体”时所表现出的妄自尊大的颟顸态度,主张通世界之知识,采万国...  相似文献   

16.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戊戌变法”,历史上称为“百日维新”。这次政治风波,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为首的是维新派领袖人物康有为,他得到光绪皇帝的赞助,其目的是将变法的要求,付诸政治实施。经过一百零三天的紧张的活动,最后失败了! 面对百孔千疮的旧中国,光绪皇帝在政治浪潮中概括救国的纲领说:“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变革图强,是当时举国上下的呼声。至于怎样改革,全国各个阶层的爱国人士,各有各的思索。以资产阶级改良派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从儒家今文经学中汲取理论,以“托古改制”为武器,参与政治改革;结果被指为“离经叛道,惑世诬民”,遭到顽固派的抵制。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运动的上限是洋务运动,下限是国民革命的失败.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运动的线索有两条:一是资产阶级本身的活动;二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活动.运动的主角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知新报》的创办经过、主要内容。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知新报》的进步作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变法维新思想;传播西方科技知识;揭露列强侵略中国及中国统治者镇压维新派人士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近代史上出现过三次理想社会思潮,分别是洪秀全太平天国的农业社会主义理念;康有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大同社会主义理念;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生主义理念。这三种理想是中国近代有关和谐社会思想的典型代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生活的渴望,在中国思想领域中影响深远。以和为贵作为中国人核心的价值理念,是当下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本土化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月界旅行〉辨言>主要是一篇针对(科幻)小说的产生、功能、作用的文学理论批评.娱情多趣、去庄而谐,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鲁迅所共同认可的小说阅读感受;两者也都承认小说有巨大的社会作用.但前者从政治与文艺联姻的角度,把小说抬高到可以兴民亡民、兴国亡国的万千人事之根源的崇高位置,其性质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后者从科学与文艺沟通的角度,则认为小说的发生发展有一个历史积淀和历史进化的过程,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作用的产物,其性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视俗语且文言与俗语参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鲁迅共同的语言选择.但前者在理论上崇奉俗语之魔力,对文言则一棒子打死,文言的参用也只是实践中的权宜之计;而后者在理论上认识到俗语之利在于人之易,其弊则在冗繁,文言之利却恰在简洁,文言的参用则是一种主动积极的选择.借男女之事编织小说以娱读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鲁迅都看到并认可的一种题材选择.但前者认为天下无妇人之小说,后者则认为超俗之作,可无妇人,读者亦阅而不厌.所以,鲁迅在1903 年便初步形成了与资产阶级维新派息息相通,但在本质上根本不同的文学理论批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