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精辟阐述了今年我国经济运行出现的良好势头 ,全面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经济增长的新条件 ,并展望了 2 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 ,认为中国经济尽管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 ,但仍可以在较长的时间里保持 7%— 8%左右的较快增长速度。同时 ,也提出我们的经济发展观要更新 ,要淡化对速度和数量的要求 ,强化对结构和质量的要求 ,要用较快经济增长的提法代替高速经济增长的提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精辟阐述了今年我国经济运行出现的良好势头,全面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经济增长的新条件,并展望了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认为中国经济尽管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但仍可以在较长的时间里保持7%-8%左右的较快增长速度.同时,也提出我们的经济发展观要更新,要淡化对速度和数量的要求,强化对结构和质量的要求,要用较快经济增长的提法代替高速经济增长的提法.  相似文献   

3.
《大庆社会科学》2005,(4):61-61
从2004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国经济运行高位趋稳,可以认为,当前经济运行已转入稳定的增长平台。今年宏观调控将处于一个相当敏感和微妙的阶段,着力推进关键领域的各项改革。为保持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发展打好体制基础,避免经济出现大的起伏。第一,更好地发挥利率的总量调节和结构引导作用。今年社会总供求关系趋稳,货币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力度宜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4.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已由供给不足转为需求不足,虽然投资的高速增长在短期内可以拉动经济的较快增长,但从长远看将进一步加剧全社会供大于求的矛盾,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将难以为继。因此,只有启动消费需求才能真正最终启动内需带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5.
2003年,我国经济的增长具有两个标志性的特点其一,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其二,GDP增长率达到9.1%,标志着我国经济运行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在经济周期进入上升阶段之后,如果宏观调控得好,就可以保持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地增长;如果调控得不好,有可能出现大起大落.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背景出现了四大特点体制基础变了,但仍然需要防止经济过热和大起大落;消费结构变了,但需求面的消费制约仍然会存在;供求关系变了,但供给面的瓶颈制约仍然会存在;物价态势变了,但经济增长过快仍然会导致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的新态势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本文指出 ,近年来 ,在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动荡的大背景下 ,“软着陆”之后的中国经济仍保持了较快的增长 ,但经济增长率已连续几年呈下滑之势。究其原因 ,是因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正处在体制转轨的深化期、长时间高速增长后的调整期和由全面短缺到阶段性买方市场的转变期 ,三大转换的交叠重合使经济回升的难度明显加大。作者认为 ,经过这一轮重大调整 ,中国经济未来增长与波动将可能出现“缓起缓落”与“长起短落”的新态势  相似文献   

7.
考察一个地区的经济波动状况是研究该地区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讲 ,经济增长较为稳定 ,那么经济运行的效益也相对较高 ,反之亦然。文章首先对经济波动的考察方法作了简单的介绍 ,然后比较了南京改革前后经济增长的波动状况 ,从中得出了改革以后南京经济增长稳定性要高于改革以前的结论。鉴于资料的掌握情况和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经济增长的特点 ,文章重点分析了改革开放以后南京经济增长的波动状况 ,并对影响南京经济增长波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 ,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长率的变化是造成南京经济增长波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从"增长经济""稳态经济"到"低碳经济"不仅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也是经济观念和发展观念的转变。三种经济形态的转换、递进意味着经济自身发展的扬弃和人们认识的深化。增长经济导致了有增长无发展的后果;稳态经济虽具有一定理想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空想性";低碳经济"成为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认同的经济发展方式,它力图融合上述两种经济观念的合理性倡导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念、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9.
经济通货紧缩与税收高度增长,经济的增长与股市的低迷,刺激消费与银行储蓄增长,机关公务人员涨工资和企业职工低工资,债务风险增大与财政扩张政策长期实行,出口增幅下降与人民币升值是目前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现象,应该认真分析和解决.  相似文献   

10.
自2001年四季度开始,浙江明显进入了新的扩展上升阶段,一直延续至今.基于微观企业市场选择的技术进步和供给改善是本轮周期的主要动因,故而在经济增长中呈现出均衡性、协调性的明显增强,增长基础比较扎实的特点.因此,经济运行中总体上没有出现过热.基于这种市场自主扩展增长的稳固性和持久性考量,以及外部环境分析,可以判断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浙江经济的较快增长是可以预期的,2004年将仍处于上升扩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我们已经看到,当代人的行为引起了资源消耗、核废料、环境污染以及基因改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一种超越时间纬度的未来世代权利因此出现,其核心是“当代人有责任使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受到充分的保护”。现在,对于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的未来世代权利如何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哲学问题。人类共同体理论能够为未来世代权利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3.
少数人作为道德王国的成员,其尊严也应得到尊重。伦理精神与少数人权利保护存在于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要在善恶因果律中把握少数人权利保护,在价值合理性中彰显少数人权利保护,在生态整合中体现少数人权利保护。在道德哲学层次,少数人的权利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实现,也涉及到伦理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文化的哲学生存论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岐义纷呈的概念。文化研究的前提性、基础性工作是从哲学生存论上对文化进行解读。在生存论的视域中 ,人类文化是在特定的生存境遇中产生的 ,它直接源自于人在应对自然环境的活动中“显”生“隐”死的生命意识和生存取向 ;文化标志着人与自然和自身既“逆”又“顺”的双重关系 ,有着“显”与“隐”的结构和功能 ,具有本体和功用双重属性。所以人类文化也具有自我矛盾的性质。人经由文化的创造而提升于动物之上 ,形成具有内在张力的有意义的生存方式 ,但同时也导致人类内部高下 ,贵贱的区分。要卓有成效地研究并解答当代的人类文化问题 ,首先要做好这一哲学的解读工作。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从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中发展 ,在同错误的斗争中发展 ,在对真理颗粒的整合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作者的生平事迹、著作等论述中存在着某些疏误乖违。本文依据地方志、别集序跋、小传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提要》所论及的作者,如陈轼、彭师度、姚菱、储掌文、汤斯祚等,从他们的科第、仕历,到作品的著录、版本、卷数、存佚等,均一一作了订正和考辨。  相似文献   

17.
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的独立思想发端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个文本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围绕这部手稿展开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但是,一般的研究通常只关注政治经济学转向的逻辑,而没有抓住马克思批判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之所以关注黑格尔的法哲学,除了受《莱茵报》时期的政治实践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也与人的解放问题相关。后者构成马克思和黑格尔共同的关切。基于整体的思路,黑格尔将伦理国家作为解决市民社会问题的方案;马克思却通过内在的批判发现黑格尔的论证无法完成市民社会向国家的过渡。因此,马克思不再将政治国家视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并在方法论上放弃了青年黑格尔派观念论的批判方法,逐渐开辟出自己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民族国家理念在《云南》杂志中的凸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宣勤 《学术探索》2003,(10):28-31
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是中华民族为适应时代变迁,试图调整自身内部机制所作的一种努力。直至辛亥革命前的几年中,先进的中国人在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探求历程后,才逐步产生了创建新型民族国家、实行现代化以救亡图存的思路。本文试以《云南》杂志为例,分析、阐述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新理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的发展不能长期依靠“负债经营” ,要逐步实现“以城养城”。经营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创新 ,我们不但要善于建设、管理城市 ,而且要善于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根本条件取决于城市的软、硬环境 ,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降低交易成本 ,建设法治经济和信誉社会。  相似文献   

20.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