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个公正的社会应当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社会,应当是一个德福统一的社会,德福背离是社会不公正的突出表现。社会公正是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价值基础,行政伦理建设要树立GDP与GNH协调统一的发展理念,建立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社会机制,促进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的统一,完善和贯彻德才兼备的用人体制,坚持制度伦理建设与德性伦理建设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因果报应与道德信仰--兼评宗教作为道德的保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德福统一是道德信仰的重要内容,由于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常常难以实现,导致了道德人生的困惑,动摇着人们的道德信仰,而宗教善恶因果报应说正好迎合或满足了人们对德福统一理想的向往.宗教把善恶因果报应当作宇宙、社会和人生的一大法则,由此强烈地干预了人间的道德生活和人们的道德信仰.从人类历史上看,相信宗教所倡导的善恶因果报应律,对人们形成一定的道德责任感、道德信念和道德信仰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要人们不再把德福统一、善恶报应寄托在宗教的承诺上,要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实现德福统一,就需要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环境.一个具有伦理权威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善恶因果性有效运行的社会.  相似文献   

3.
论道德冷漠及其纠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决定因素包括移情能力、对德福一致的信仰、道德责任感等。道德冷漠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德福关系失衡、道德规范相对化、道德观多元化、道德共同体归属感衰弱、道德责任分散等。为了纠正道德冷漠,培养亲社会行为,社会要完善德福一致的偿善养德机制,个体要注重移情能力的培养,坚定德福一致的信念。  相似文献   

4.
认为道德回报的理论依据是道德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德福一致”是人们的内心愿望 ,也是社会公正伦理秩序的基本要求 ;道德活动主体动机的超功利性与道德社会回报的功利性并不矛盾 ,不能以功利性否认道德回报的意义和价值 ;道德回报与道德境界有关 ,多层次的道德境界包含着对利益的不同追求 ;道德的行为不仅是美的、高尚的 ,而且是有用的 ,可以给道德主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不能简单否认“以德谋利”的道德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道德权利是道德主体在道德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是道德主体选择和认同某种道德价值标准的权利、进行道德行为选择的权利、要求正确评价自己品质和行为的权利、见义勇为给自己带来损害后要求受益者和社会给以适当补偿的权利以及追求德福统一和道德公正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纪昀生活的时代,大清帝国已经开始从繁荣强大转向了"落日的辉煌",社会用于维持个人正常运转的准则失去了平衡。纪昀针砭社会的时弊,主张以儒家道德为轴心,倡导德福一致的伦理理想。消除人们对现实的不平感,给遵守道德的人们以希望、关怀和慰藉,以恢复伦理对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的有效干预,形成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义命论的逻辑发展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史上义命论所揭示的道德自由与道德必然性之间的关系,所包含的中华民族自觉追求自我完善的德性思想,所表达的对道德行为选择中主体精神的张扬等,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正确认识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之间的关系,进而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致力于建设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道德环境,使社会成员获得德福一致、义命相当的选择和发展机会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政治与道德是人类实践哲学的两个方面,从发生学来看,政治是在人类活动的自律性机制--道德规范无法约束社会生活之后的产物,这也就表明了政治的合法性与人类道德原则之间的逻辑关系--政治合法性的价值原则应当从道德原则推导而来,而任何道德价值原则又都是奠定在一定的人学本体论之上的,因此,从根本上说,政治合法性的价值基础在于人学本体论.从现代人学本体论出发,政治合法性的价值原则既应坚持对个体权利的道德辩护,实现"德福一致",又应坚持对整体的伦理关怀,实现"普遍的道德合理性",其中"德福一致"是政治合法性的道德价值基础.制度是现代政治的最集中表现,因此,政治合法性的最根本的价值基础在于制度的"德福一致"即制度道德.制度道德既在于制度制定又在于制度执行,而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都离不开制度中的人.因此,探讨新时期关于制度和制度中人的建设问题具有深刻的政治和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德福一致是人类的基本信念,对于在现实条件下道德与幸福是否一致、如何一致等问题,柏拉图和孔孟都进行了思考并予以解答。柏拉图以"心灵转向说"为理论依据,认为在现实条件下,通过周详的心灵教育和完善的法律体系,幸福是可以外向追求的;孔孟在致思趋向上则与柏拉图相反,将天的外在主导性和权威性内化,并以之来保证道德的超越性,同时,以"乐"代"福",将道义之乐归于道德本身。从这两种处理方式中可以看出:在当前条件下,要实现德福一致,必须一方面坚持道德对幸福的主导性,另一方面,通过建设正义的制度为德福一致找到合理出路。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道德信仰的探讨和建构 ,日本进行了比较成功的尝试。被称为日本现代伦理之父的丸山敏雄 ,以“德福一致”为灵魂和切入点 ,建立了“纯粹伦理体系” ,重树了日本在市场经济社会里人们的伦理信仰。“德福一致”已成为现代日本社会的伦理原理与道德智慧。本文对日本伦理信仰、伦理秩序建立的剖析 ,对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建构伦理秩序将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行政伦理选择理论的反思及其有效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政伦理选择理论对于行政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以往的认识过于理性化 ,即它是建立在道德自律和为道德而道德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实践证明 ,这是一种片面、脱离实际从而不能有效指导人们道德实践的理论。必须走出道德自律论的误区 ,才能构建有效的行政伦理选择机制。正确的幸福观是有效地进行道德选择的内在机制 ,建立德福一致的公正制度是有效地进行道德选择的外在机制  相似文献   

12.
论现代管理伦理的公正理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管理伦理思想史上,公正一直就被思想家们指称为管理活动的伦理价值目标,一定社会的良好秩序的形成,都是靠公正这种道德信念进行整合才得以可能的。公正的实现依托于管理,公正可分为个体公正和社会公正,个体公正的实现有赖于个体对自身行为的道德管理,社会公正的实现依赖于人们对社会的管理。作为管理伦理的理念,公正的原则包括自由和平等原则,其有效实现有待于人们作出各种管理措施,包括制订统一的管理标准,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实行民主的管理决策,按照贡献进行分配,建立保障机制等。  相似文献   

13.
社会公正影响和决定个人心理和行为,个人心理对社会公正具有反作用。当社会公正与个人心理一致时,人就会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促进社会发展,实现更进一步的公正;不一致时,人的心理就会出现反社会的变化,要求改变不公正的状况。从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心理要求出发,我们应该选择按贡献分配的公正观。要强化社会控制,努力使个人心理与社会公正观的要求一致起来,使人们在统一的社会公正要求下,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力加速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会结构和利益群体的多元化引发了社会利益的公正分配问题,公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公正意味着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其实质反映的是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需要切实维护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衡量社会制度合理与进步的重要标准。从现实维度看,公正是实现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社会公正的缺失对社会的科学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通过发展生产力,搞好道德建设,制定公平合理的政策来促进社会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社会公正·经济公正·企业公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正是古今中外最基本的道德,是伦理学的中心范畴。社会公正是以社会为道德主体的道德公正,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体现社会公正;经济公正是指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中的公正,在一定范围内经济公正可狭义地理解为分配公正,而分配不公正往往会引发社会矛盾;企业公正是以企业为行为主体的道德行为的公正,企业公正分为外部公正和内部公正  相似文献   

16.
道德激励是道德调控、道德建设的内在机制,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完善道德激励机制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分析道德激励内涵入手,对传统道德激励与现代道德激励进行比较,并提出当前我国实现道德激励现代转化的路径:吸取道德教育传统资源,构建德行有用、德福一致的道德生态环境;实现道德激励主体的多元化;创新道德激励的方式方法,实现道德激励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的社会公正观立足于社会主义生产力这个最大的现实,他的社会公正思想着重体现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社会主义本质这个理想目标上,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社会公正思想的继承和超越,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高度统一、平等与效率的高度统一、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个理论体系的建立都仰赖于内在逻辑结构的圆通,寻求道德最终的根据是伦理体系建立的形上前提,道德何以可能又何以能确保其实现是每一个伦理体系都必须解决的问题。伊斯兰教伦理体系的形上结构以此三个基本问题为轴得以确立。作为宗教伦理体系的一个支系,伊斯兰教伦理体系也以寻求惟一神为道德的最后根据;真主赐予穆斯林前定下的自由意志使道德成为可能;末日审判保障了德福一致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德福之道”的实质既是“德”“福”能否一致、道德高尚能否得到幸福回报的问题,也是关乎道德与幸福的统一性问题。儒家虽然没有直接将“德”与“福”两个概念联合起来考察,却深谙二者契合的机理。对于这种契合的状态儒家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乐”。透过儒学史上一则重要命题“孔颜之乐”,可知儒家所说的“德”往往是“大德”,“福”也不是刻意追求得来的,而是一种自觉、自由的生命状态,也就是说德福一致观是有条件的。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谈“孔颜之乐”内含的德福一致命题才有其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丸山敏雄先生面对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问题,要求人们从改变家庭生活的道德观念做起,乐观地去接受生活的挑战。他认为“德福一致”是道德现象存在的客观规律,人们的善恶行为应该与他们的“幸”与“不幸”是一致的。他把实践视为家庭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注重培养和提高家庭成员的道德修养,认为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可以按照“明朗”、“爱和”、“喜动”和“纯情”的原则去创造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