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话与意识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力的语言--"圣经与文学"研究续编》是加拿大的诺斯洛普·弗莱的力作。在此书中弗莱一再重申他坚持毕生的批评理念--即从神话与文学一致性的原理出发,寻找文学与神话共同的形式上的结构规则,从神话入手去把握作为整体的文学之结构规则,并将对神话与文学关系的认识,扩展到了意识形态与文学关系的再认识,弗莱对《圣经》与文学传统内在联系的深度洞察,既体现了其对西方文化的精神源头的格外珍视,也丰富了我们对古老经典文化内涵的深层理解。  相似文献   

2.
神话批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以剑桥大学为中心的人类学说的研究成果的影响而兴起的。神话批评认为,神话的意义不在于起源,而在于后来的文学展开,神话批评有以下特点和需具备的前提:(1)对神话批评有知识体系的认同;(2)神话批评与批评家的象征体系的关系;(3)分类与分类理论的把握;(4)神话的社会及文化现象的特性;(5)神话批评与“目的的原因”;(6)对“原型”的追溯。神话批评的属性与方式。分析和掌握神话历史变化过程,并辨别出神话的原型及文学原型;对神话的种类及作品的结构形式进行具体的分析;把神话研究与社会、伦理价值研究结合在一起;把神话批评与心理学理论及心理学批评方法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叶舒宪的神话学创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神话原型理论的阐释与重构,并且出于重构本土文化大传统的需要,将神话原型的范畴从文学扩展到文化层面;第二,借用新史学“神话历史”概念,强调神话在历史进程中的塑造性作用,继而倡导具有本土文化色彩的“神话中国”概念;第三,为探寻中华文明发生机制的动力起源,创造性提出“玉石神话”(玉教)概念,以此建构自史前时期到当下的“玉石文化共同体”。上述三个方面的核心问题为神话如何进入历史,反映了叶舒宪的大神话理念,即将神话从文学中解放出来,恢复其作为文化基因与文化编码的本相。  相似文献   

4.
云南与日本存在着许多共同的古文化要素及神话母题,云南少数民族至今仍存活着吟诵出来的神话史诗,与“纪记神话·有某些相似之处。二者不仅在内容上有许多共同特点,而且都具有若干活形态神话的特征。本文从神话学、原始文学、文化生态学的角度,通过比较,寻觅“纪记神话”写定之前日本古代神话的存在形态与原始面貌。  相似文献   

5.
英雄神话一词,在神话学领域的使用,其含义并不尽一致。著名的前苏联神话学家叶·莫·梅列金斯基在《神话诗学》中指出,英雄神话讲的是“始祖一造物主——文化英雄”的故事。这些神话的内容主要是古代社会文化知识、制度、风习、技艺及宗教、文艺诸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创制圣迹。通常称之为文化英雄神话。茅盾先生也曾提出过“英雄神话”的概念,但他指的是“记叙神——或民族英雄的武功的神话,如黄帝征蚩尤,颛琐伐共工等等”。文化英雄神话在他那里归属于“万物来源的神话”,如蚕的神话。(《神话研究》第66页)长期以来,一些研究者只把讲叙征战、冒险之类神话视为英雄神话,另一些研究者又只把文化英雄神话当作英雄神话。我们力图以前阶级社会的英雄主义作为划分英雄神话的原则,这样英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神话历史——从“中国神话”到“神话中国”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神话在今日学科体制中归属于文学是一个大错误.因为神话概念远大于文学.神话作为初民智慧的表述,代表着文化的基因.后世出现的文、史、哲等学科划分都不足以涵盖整体性的神话.作为神圣叙事的神话与史前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共生,是文史哲的共同源头.中国早期历史具有"神话历史"的鲜明特点.文学人类学与历史人类学的会通视角,是重新进入华夏文明传统,重新理解中国神话历史的门径.从<尚书><春秋>到<周礼><说文解字>,古代经典体现着神话思维编码的统一逻辑.参照玉神话与圣人神话的八千年传承,呼吁学界从文学视野的"中国神话"转到文化整体视野的"神话中国".  相似文献   

7.
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一大热点是神话观的当代变革.文章以学术前沿对话的形式展现中国神话学发展在新世纪以来的创新方向,说明如何让神话研究重新整合沟通文史哲与宗教、政治、艺术、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走出20世纪以来的“民间文学”研究范式,拓展出文明起源研究的人文学阐释方略,以史前大传统的再发现和再认识,引领对文字书写小传统的再解读.“神话历史”新概念怎样成为贯通大小传统的不变之主轴.  相似文献   

8.
神话与史诗作为人类早期文学的两种艺术形式,既存在内容与文体上的相通性与继承性,同时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神话作为原始的散文体的文学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实因素的增强,它逐渐向“人话”过渡,最终从世界观上完成了自我否定。史诗正是在对神话世界观否定的基础上,融合了神话尤其是向“人话”过渡阶段的部分神话的内容,采用韵文形式,最终形成了一种“史”与“诗”相结合的新的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9.
2011年11月11日~13日,“中国神话研究的当代走向”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召开,本次会议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平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院研究所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民族文学》编辑部、《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以及《长江大学学报》编辑部共同协办。来自中...  相似文献   

10.
冯玉雷在国内神话小说创作领域有较丰富的艺术实践,同时,作为一名神话学学者、杂志主编和文化产业人员,他一直从跨学科路径拓展神话对象,搜集地方神话和历史传说,同时关注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注重神话创意,积极发起“新山海经书写”等社会活动,与海外汉学界有着许多互动。围绕冯玉雷所从事的神话与神话主义写作、学术研究与期刊编辑、神话创意这三个领域,以他的实践作为案例,从不同维度探讨当下学界研究神话主义写作和中国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问题,可以看出,激活文物中的深厚意蕴,创作出既有悠久文化根脉,又有当代文化精神的文学艺术作品,是对优秀文化遗产继承、创新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1.
“神话回归”是20世纪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尤为普遍。其中卡夫卡的小说创作有着丰富的神话原型和鲜明的宗教色彩,极具独创性,同时也很能代表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这一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12.
神话传说是人类文明的源泉,它的起源依赖着自然界中的具有神灵的万物。北美印第安神话中对自然神灵的敬仰,体现出他们的自然崇拜的信仰。而蒙古族的神话是蒙古族文学的样式之源,反映了对自然界的渴望与依恋,并表达了对自然世界赖以生存条件的需求。虽然北美印第安神话和蒙古族神话存在着地域性、历史性等差异,但可以通过深入论证两者相通的神话主题内容、相吻合的自然观与宗教意识的共核等方面,揭开他们"万物皆有神性"的自然崇拜观念的本质。从自然崇拜角度分析北美印第安神话和蒙古族神话,使它们都呈现出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以及不朽的文学价值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作为现代哲学的开创人之一,尼采在其悲剧的起源和历史的研究中,摈弃了德国浪漫派试图利用神话恢复有机统一性的观点,提倡以酒神精神抵抗现代科技文明和理性带来的人力孱弱和颓废困境,以期唤醒和恢复作为人类生存本质的强力意志。而现代主义也从神话中找到了现代理性批判这一契舍点,使神话叙事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显要特质,发挥着其在现代语境下的隐喻和救赎功能。尼采的神话思想对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神话回归产生了一种启示作用和预见性影响,在促进神话的现代书写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而使现代文学中的神话回归得以产生一种哲学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女性神话是童年时代的人类对女性的审美理想。在人类文化的承传中 ,神话的幻影中吞没了女性作为独立人的本质 ,也是对女性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压抑。丢弃神话 ,确立女性文化意识 ,是中国女性文学为寻找女性真实身份而奋斗的真实历程 ,也是最内在的妇女解放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宝库中,少数民族神话是一颗璀灿的明珠。重视、加强对少数民族神话的研究将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就这一论题谈谈一管之见,求教于专家和同行。一“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曙光,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西方文化的  相似文献   

16.
数字时代的文学表现出神话复兴的趋势。这种神话并不只是人们所认为的是对现实的脱离,也不只是技术运用的效果,而是以神话方式呈现的新媒介现实。古代神话、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神话主义”与数字时代文学中的数码神话构成了三个神话时代,它们在神话性与日常性的结合、命运感及死而复生模式方面呈现出相似性。《奥德赛》中的奥德修斯、《尤利西斯》中的布卢姆以及科幻电影《2001:太空奥德赛》中的超级电脑“哈尔”,代表了三个神话时代的人类形象及对世界的探索,数字时代的后人类主体构成了奥德修斯3.0。应从文学人类学的视野去理解数字时代的文学,它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现实主义,在神鬼情节与大众欲望背后,折射的是数字化社会的现实。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成为神话资源转化研究的基本语境。鄂西北地区女娲神话受到自然、人文环境和文化心理因素的影响,在民间文学、皮影戏和剪纸艺术中皆有大量遗存,这种以多样性民间文化形态传承下来的女娲神话资源,弥足珍贵。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搜集和整理鄂西北地区女娲神话的当代异文,发掘其面向乡村文化振兴的优秀传统资源,具有独特价值:激活其寓含的地方文化记忆,延续其精神谱系,唤醒文化认同,增进文化自信;促进女娲神话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动力,突出女性力量,重构乡村的“人文母亲”中华家园意识。  相似文献   

18.
从"神话与现代性"视角来看,20世纪的神话理论家面对的问题是现代人在拥有科学的情况下,能否继续拥有神话。荣格的回答是,神话仍然活跃在现代心灵中,神话在现代文化中具有补偿功能,治疗现代文化的出路在于个体的自性化。荣格神话观显示出诺斯替主义色彩和原始主义向度,建立了一种神话研究的分析心理学范式。不过,从现实政治上看,要警惕神话及荣格的神话观在群众运动中的滥用。  相似文献   

19.
西方古代神话的人文精神孕育了古代西方文化尊重个性、以人为本的特性;现代神话作为古代神话的回归和诠释,表现了人面对自己所创造的一切成为一种敌对、异己无法控制的第二自然力时的困惑和无所适从。通过神话的回归,呼唤人性的复苏,是现代西方文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分析中国文学所以对神祗女性在“五四”前后分别称“神女”与“女神”的原因切入,条分缕析论述了中国与古希腊神话中所表现的女性意识的许多差异,并分析了造成差异的原因,指出中、西女性意识早在上古甚至远古就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