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的拆迁是一个复杂的难题。引发拆迁困难的原因并不仅仅是物质补偿标准的原因,非物质补偿也会影响拆迁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个案村的实证研究表明,村民对非物质补偿的诉求,包括两个主要方面:拆迁安置能够保障自身的长远生活;拆迁后的安置能够维系或重组原有的村落共同体。因而,在村落的拆迁过程中,要考虑如何为村民长远的生活提供一定的保障;要尊重村落共同体结构和社会网络。  相似文献   

2.
我国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因房屋拆迁引发了大量的争议纠纷,而立法上对城市房屋拆迁的性质、合法性条件以及城市房屋拆迁的补偿问题尚无明确或具体的规定,因此,理论上对房屋拆迁行为问题的探讨很有必要。笔者认为,城市房屋拆迁行为从总体上说应是一种公用征收行为,拆迁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公共利益是拆迁行为合法性的基本标准,被拆迁人因为房屋拆迁所受到的财产损失应当得到完全和充分补偿以体现公用征收制度对私有财产的尊重和保护。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粤东K城的一个城中村———钟村为调查社区,围绕着发生于钟村境内的房屋拆迁,以钟姓宗族为主的当地客家人如何面对城市化所带来的传统文化资源被侵占,并自发保护数座三百多年历史的祖祠和围龙屋古建筑这一长达数年的护祠事件为研究对象。作者提出"文化抗争"这一新的理论视野和研究思路,认为宗族、围龙屋等传统文化经历了一个构建和创造、再造的过程,并促使地方社会文化变化发展,传统文化在"无意识地传承"的同时又被"有意识地创造"。面对现代化、城市化的冲击和扩张,传统文化没有消失、中断,而是继续作用,甚至在许多层面强大和复兴。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背景下,征地拆迁成为推动农村发展和基层治理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带来利益密集,更改变了基层治理逻辑。以鄂西Y村为例,分析了精英替换现象,即传统精英面临着各种征地拆迁难题而逐渐退出治理结构和权力结构,新兴精英依靠经济、社会资本进入到体制内,利用“私”的逻辑解决征地拆迁产生的钉子户难题和上访户等公共事务。并指出精英替换虽然解决了征地拆迁中的众多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造成对基层社会利益的侵蚀和对基层合法性的消解。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观念,如自然观、系统观、保护观、科学观和宗教观等。先民们对自然的看法以客观的、自然主义的态度为主,提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并且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产生了系统的生态观念,在此基础上,先民主张实行生态保护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生态科学观及实践是其重要的表现。此外,生态观念在文化中还有一个显著的体现,即生态宗教观念。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它将有利于加深对中国传统的认识和促进中国的生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产物,国有土地上房屋的拆迁有《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将被《征收与拆迁补偿条例》代替)予以规范,“城中村”房屋属于集体土地上房屋,其拆迁补偿方式及程序没有专门法律、法规予以规范,缺乏可操作性。根据《物权法》规定,政府拆迁“城中村”房屋同拆迁城市房屋一样,非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不得拆迁、非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不得拆迁、非依法给予拆迁补偿不得拆迁。当前政府拆迁“城中村”房屋存在许多问题,必须认真贯彻好宪法和《物权法》关于保护公民私有财产权的精神,规范政府拆迁“城中村”房屋行为,保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产物,国有土地上房屋的拆迁有《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将被《征收与拆迁补偿条例》代替)予以规范,“城中村”房屋属于集体土地上房屋,其拆迁补偿方式及程序没有专门法律、法规予以规范,缺乏可操作性。根据《物权法》规定,政府拆迁“城中村”房屋同拆迁城市房屋一样,非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不得拆迁、非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不得拆迁、非依法给予拆迁补偿不得拆迁。当前政府拆迁“城中村”房屋存在许多问题,必须认真贯彻好宪法和《物权法》关于保护公民私有财产权的精神,规范政府拆迁“城中村”房屋行为,保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伴随国家城镇化迅猛发展,新型城市社区建设也在迅猛推进。在城市化变迁与发展过程中,拆迁安置“新市民”能否适应新的城市化社区发展环境,新型城市化社区如何建设,成为目前社会建设与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和难题。回顾社区变迁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以一个典型“二元社会”农牧场的城市化社区变迁为例,揭示拆迁安置社区在城镇化变迁过程中的嬗变价值。研究发现,“二元社会”农牧场变迁为“新市民”社区,不但给社区建设带来了新课题,同时也使“人的城市化”建设迫在眉睫。积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加强社会建设,使“人的城市化”理念得以落实和彰显,是“新市民”社区建设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征地拆迁引发的矛盾与纠纷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与团结,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十分不利。文中将从我国征地拆迁纠纷的现状着手,分析征地拆迁纠纷的成因,从而讨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今天,必然面对房屋拆迁,而在拆迁过程中,暴露出了众多问题.立法应当从土地征用审批、拆迁人资格认定、拆迁审批程序等方面加以完善,以切实有效的保护被拆迁人在房屋拆迁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王馨娜 《社区》2013,(27):42-43
北京市朝阳区将台地区梵谷水郡社区成立于2009年,是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成立的新社区。社区居民2688户,其中本地居民523户,农民拆迁转居439户,商品房购房者1726户。社区居民构成复杂,群众诉求多元,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迥异。为使社区居民有一个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  相似文献   

12.
在以村舍拆迁为重要标志的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厦门市许多地方有意识地保留大量的宗祠与寺庙,不惜花费重新建起新的寺庙与戏台,并在其间布设丰富的文化内容,试图通过一种物质留存的方式,向后代传递丰富的文化教育信息,显示延续文化传统、承继精神余绪、感化子孙心灵的特别愿望,也为未来城市增加不同风格的建筑与人文景观。这些都为新的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有意义的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人对自然真象的整体领悟,是人在生存实践中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尊重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存理念表现在宇宙生存观、和谐生存观、伦理生存观三个方面,其特点是将生命现象还原于自然,用一种恢弘的元视角来认识、解读生命现象与生命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充满非凡的智慧,对当代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认识意义与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将人类文明带入了一个新阶段。城市化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城市人的心理状态。电影大师们正是出于对这种对心态的准确把握,从而在记录一个时代的时代风貌的同时,可以准确地抓住这个时代的内核,使得影片增加了艺术含量和感染力,成为了揭示人类心灵的不朽的艺术佳品。中国大陆的导演着重于表现农村题材和传统文化,对于城市文化和市民心理的表现较少。城市意识在电影中的渗入是电影在现代社会中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习惯法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法律文化资源,其中的村规民约、宗教习惯法、纠纷解决习惯法中都大量存在着关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相关内容.国际层面关于土著人权利保护的法律文件、联合国人权事务委员会处理个人来文的准司法实践、外国的宪法性文件中都有将尊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习惯法上升为国家法的成功实践.以此为借鉴,我国将尊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习惯法上升为国家法的路径主要包括中央立法将尊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基本原则、司法自由裁量权将尊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裁量要素、将尊重传统文化方面的习惯法作为政府的执政理念等.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城市化不断加速的进程中,由于拆迁正义实现不足导致大量拆迁问题,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拆迁正义实现不足主要原因在于,作为主导拆迁的政府部门因受"政绩工程"与"土地财政"等利益驱动,导致"守夜人"的"角色异化",最终引发强制拆迁甚至暴力拆迁。从现有"和谐拆迁"的个案看,拆迁正义是可以通过完善被拆迁人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公正补偿机制和保障程序公开透明的三个关键条件来实现的。这也为新通过的拆迁条例在今后如何实现有效实施中,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典籍英译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而译者伦理是典籍英译中应首先厘清的一个问题。为更好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历时地对比分析了西方译者对《道德经》中"道"的英译,以求发现其背后所体现的两种文化间的较量。结果发现西方译者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经历一个由漠视到尊重的转变,对自身文化的态度经历了由固守到兼顾的转变;尊重并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兼顾译语文化规范应成为当下典籍英译中的译者伦理。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使各地的房屋拆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规模,这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政府作为城市房屋拆迁的重要主体部门,其公共权力的运用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近来,强制拆迁甚至暴力拆迁事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部门在利益因素的驱动下导致公共权力的异化。采取有效措施来矫正政府公共权力异化,实现公共权力公共性的回归,必须从树立政府正确的政绩观、加快公共行政伦理建设、强化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着手。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后新农村建设出现了许多新的模式,在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之间,出现了多个"公共领域",其中,"村--企"结构对尊重草根文化、增加乡村在社区进程中的作用具有传统生态意义.在浙江乡村调查中,发现浙江民间的"村企"草根体系,使得浙江在市场经济中获得乡企结构的重新转型升级,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基础建设,显示了浙江乡企共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农村地区一直是中华民族主要聚居地。如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农村产生了巨大冲击,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国农村面貌。传统农村民居聚落景观开始消失,而统一规划的新建农村聚落却出现了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盲目的城市化和忽视乡土文化是造成农村景观破坏的主要原因。充分尊重和保护农村景观的传承性、完整性和文化特色,营造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才能促进城市街区、农村社会可持续协调地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