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根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丰富而独特土壤之中的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具有独特品格和思想体系的人生美学。追求人生的诗性生存及生活的审美化、艺术化是中国古代美学的突出特征 ,传统士大夫们通过艺术去思考人生的诗化、去实践人生的诗化。艺术使有限的生命寻得永恒的精神家园 ,艺术是士人们于有限之中把握无限、于短暂生命之中追求常存不朽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2.
诗意人生,是一种审美人生;诗化世界,便是一种审美世界;这是中西诗人所追求的理想人生和意义世界。这种追求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肯定的是审美方式,西方传统文化精神肯定的是宗教方式。中西不同的审美文化产生两种不同的诗化人生方式;即中国的崇尚虚静和西方的标举迷狂。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诗人之所以要在自己的人生中设立一个诗意化的世界,完全是由于他们发现了人的存在的悲剧性之缘故,这是中西诗人人生诗意化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3.
现代人常常处于人生的困顿之中,寻觅生活意义与建构生命价值已成为现代中国人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从中国传统人生智慧的视野出发,我们应该区分幸福与快乐的不同、生活品质与生命品质的不同,且要从生活快乐的有限之中去寻求生命幸福的无限,亦即在有限的人生中去追求生命的永恒,从而既获得生活的意义,亦提升自我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现代哲学摒弃了传统的将世界视为外在于人的、自我封闭的科学主义世界观,而转向把世界看作人生活于其中的存在的生活世界。哲学家们提出抗拒机械时间的根本办法是忘记时间的因果之环,用生命去诗化时间,追求"诗意的栖居"。首先,中国古典诗词表现了受自然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的影响,崇尚人与自然是异质同构的关系,人在自然中产生,也只能在自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按照宇宙间固有的节奏和气韵组织日常的生活,实际上就是以直觉的方式把握生命存在的本质意义。其次,中国古典诗词在道家哲学的影响下,表现出在广袤宇宙中追寻"神与物游"的逍遥自由",与时俱化",适时而变,不拘于形,这正是海德格尔讲的把握生命的"到时性",不失时机地让个体生命存在绽出不羁的自由之美。第三,中国古典诗词还深受佛教禅宗思想影响,表现出以"无我"的人生境界去超越时间的意识,追求在瞬间中把握永恒,通过对某一富于本真意味的宁静瞬间的领悟,让时间之光烛照真正的人生,使存在呈现出瞬间澄明的本真之美。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士人尊琴爱琴蔚然成风,琴不仅在魏晋士人的日常生活和诗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意义,而且成为士人生命境界的一种表征,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琴作为魏晋士人怡情养性、寄情抒怀的生命活动方式之一,承载了士人的思想情怀和审美情趣,由此而形成的琴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两汉之际封建士大夫逃逸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莽秉政以降 ,士风大转 ,封建士大夫群体中的隐逸之风浸盛。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基因 ,隐逸代表了中国古代士人的一种很重要、很有意味的生存方式、生命理念与追求。本文对两汉之际隐士作一个系统的量化分析 ,进而得出仕仍是中国士人生命的基调 ,退隐只是针对于出仕的挫折而兴起的一种暂时性生活态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诗化哲学”角度论述了鲁迅《野草》与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所表现的共同的哲理内涵:“人的现实存在——人生”、“人生的价值——反叛与创造”,“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以及它们的“诗与思结合的文体形式”.诗化哲学是本体艺术的一种理想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频繁的战争、残酷的政治角逐、饥荒灾难的冲击和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造成了极度混乱、黑暗的社会现实,乱世杀伐,生命遭受的戕害分外突出,这一切都激发了魏晋士人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如何实现人生的目标,在短暂的生命瞬间,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永恒,成为魏晋士人生命意识的主题。到了正始时期,玄学思想影响了士人的精神面貌,而且也促使士人生命价值观发生改变,士人追求的是一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理想人格模式,向往的是挣脱荣名的束缚,超越礼教,高扬自我,寻求一种超现实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9.
也谈朝隐与东方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逸代表了中国古代士人的一种很重要很有意味的生存方式、生命理念与生命追求。东方朔将朝隐相互融通 ,解决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为士人实现其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造就魏晋士人诗化人生最直接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哲学自然观的树立;怀疑论哲学思潮的流行和对人的 生命的高度自觉;人物品藻和对人的内在精神面貌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